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2-03-05杨思华李玉福
杨思华 李玉福
摘 要:高校美术教育在深化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培养适应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美术人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当下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存在教学模式陈旧、课程缺乏综合性等问题,但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以新时期的“互联网+”为背景,从改变陈旧观念、重视美术的育人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融入跨学科思维、课堂授课搭载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高校美术综合数据平台等方面探析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美术教育;新文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优化研究”(2020-SyJ-014)阶段性成果。
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关于互联网的讨论从未停止,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更是在不断探索前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庞大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促使教育行业在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转型升级。近几年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不断提及“互联网+”,同时从众多高校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渐融入新文科建设,重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中不难看出,互联网融入教育发展是教育革新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打开新局面的有效手段。高校美术课堂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美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在“互联网+”背景下思考美术教育如何与科技同行,探索教育发展新方向,实现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一、传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科技进步,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引入高校美术教育课堂并开始发挥作用,但教育行业仍存在着大部分高校美术课堂技术新、模式旧,仍以传统教育范式为主培养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等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多元化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若强调“教”而非“学”的单向知识输出,则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不利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高校美术教育若仅靠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与课堂之外的一些专业训练,忽视“互联网+”时代各种数据资源与多媒体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作用。
(二)培养缺乏综合性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复杂,因此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高校美术教育对内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相关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等提高内在艺术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内容设置较少;对外与其他专业联系较少,既缺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也缺乏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提高,难以适应当下社会对综合性艺术人才的新要求。这在高校学生艺术创作中也有所体现,艺术作品是传达艺术观念、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的媒介之一,而多数学生的创作浮于表面,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管理路径,其中蕴藏着大知识、大智慧、大价值和大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大数据构筑的世界中,网络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互方式,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各级各类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劲,高校美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时代特征。
(一)教学资源丰富,传播渠道多样化
互联网中有着海量的教学资源,小到期刊文章,大到名家视频教程,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1]。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数据库实时更新,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师生带来了包括展览、参赛信息、高清作品、艺术理念、教学观念等方面的最新资讯,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授课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课件、推荐书目,网络数据库中的多元化美术资源经过分析、整合后均可以融入授课内容,扩充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技能,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促进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早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D线上展厅、高清作品图片库、VR虚拟技术的引入让师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各类艺术作品。以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农夫赶驴图》为例,画面中一位农夫怀抱器物脚步疾驰,紧跟在毛驴之后,前方毛驴背驮箩筐,负重行于崎岖的山路之上,画面生动有趣[2]。倘若到现场观看原作,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还有可能因为作品的色彩剥落、细节模糊等问题无法获得最佳欣赏体验,但是观看网络数据库中的高清作品复原图则能为观者节省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还能将作品放大来观察其中的线条、色彩与纹饰等细节。
(二)授课形式得到优化,学生主体性强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学可以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充分融合,以高清图文资料、音视频影像资料为教学内容,带来更为直观化、形象化且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各种艺术数据平台的完善和发展不断丰富高校美术课堂的教学资源,能够起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作用。此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发达,借助随处可见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各种视觉形象与符号能够突破语言屏障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互联网的熟练运用也能提高其查阅资料、在线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高校美术专业具有独特的技能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注重情感的外化表达,注重从历史文化角度观察、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与观念,且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图像信息、视频影像资源对美术作品及现象进行传播,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借助美术作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有助于促使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新媒体艺术融入高校美术课堂,能够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美术课程中,已经有部分内容体现出跨学科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课程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
创新发展路径
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移动学习的普及与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3]。因此,高校美术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要结合当下社会形势融入现代化、创新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势而为,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创新美术教育模式,使美术教育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
(一)转变陈旧观念
1.重视高校美术的育人作用
高校不仅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社会审美素养的重要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积极转变高校美术教育理念,不能把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局限于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水平上,而更应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對个人、对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关注高校美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和以美育人功能,只有兼顾美术学科的育才性和育人性,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从技能教学向审美素养提升转化的目的,打造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现代公民。
2.重塑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早已提出,但在多数高校美术教学中这仍然只是一句理想化的口号。在部分美术教学课堂中,学生依旧靠机械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将教育视角转向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变成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转变学习观念,挖掘学习兴趣点,真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树立新艺术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状态,充分将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艺术兴趣,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并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
(二)融入跨界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跨界融合特征愈加明显,社会问题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呈现出了综合性、复杂性特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融入教育,也在不断提高着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在此社会背景之下,高校美术教育也应融入跨界思维,挖掘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的艺术文化特性,融合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丰富艺术创作的素材与文化内涵;构建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美术技艺的融合发展促进当代美术教育的新发展;借助网络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跨文化交流与学习,通过艺术创作传播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多学科知识与新技术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综合探索,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专业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兼具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三)线下授课搭载数字化教学平台
“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高校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下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由互联网建构的庞大的虚拟世界,充满了可供高校教师挑选的教学资料,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授课形式单一的难题[5]。在高校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传授与呈现不应被时空局限,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和线上教学的开展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美术学作为一门兼具实践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学科,对于某些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仅靠线下授课中的一次性演示,难以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例如,在高校美术专业雕塑技法的课堂教学中,材料性质与塑造手法的选择、模具成型的要点,中国画、油画课堂中关于肌理效果的表现手法等问题,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观摩与学习实践才能充分掌握,仅靠线下授课无法保证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技巧型知识录制成教学视频,并配以细致讲解,供学生课后利用碎片化时间重复参考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构建高校美术综合数据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为高校学生美术作品管理、获取前沿资讯、获取就业指导信息等方面提供便利。当前多数高校在学生美术作品管理上都较为传统,一般由学生自行整理保存原作或以电子格式存储,容易出现作品污损、电子文件丢失等问题。开发构建高校美术综合数据平台,一方面,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归档整理,通过对作品的记录、分析,归纳了解学生艺术创作的风格、特点及创意表现,进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也有利于高效、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从而对学生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根据美术作品数据平台筛选学生优秀作品,并定期举办线上展览,鼓励学生实现艺术成果的商业转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展览赛事,不断深化专业水平,提升作品的知名度。此外,利用综合数据平台统计、整理就业信息,分析市场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整合发布招聘单位信息,有利于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的突破与革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支持,高校美术教育也深受新兴技术的影响,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平台和新技术手段对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与意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提升学生道德、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素养,对于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新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秋艳,姜通.“互联网+”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12):131-134.
[2]李玉福.五台山寺庙壁画本土化审美趋向探究[J].五台山研究,2021(2):33-37,45.
[3]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4]席亚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学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57-158.
[5]谭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增刊1):91-93.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