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绘画产生的自发性与东方文化的影响力分析
2022-03-05夏雪
夏雪
摘 要:伴随着多种因素的参与,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既有对西方艺术体系内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有时代科技成果等客观因素的介入,还有日本浮世绘提供新的绘画风格和理论方面的支持。分析印象主义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探讨东方文化对西方艺术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同期日本和中国的绘画进行对比,说明艺术影响力的产生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魅力,还需要相应的传播渠道,归根结底更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印象主义;绘画;浮世绘;东方文化
具有独特创作理念和画面表现的印象主义绘画在当时无疑是大胆和反传统的代表,它的产生并非来源于艺术天才某个瞬间的灵感乍现,而是有迹可循的:首先是源于对西方艺术体系内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对绘画的介入,最后是以浮世绘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对印象派艺术家们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印象主义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自英国兴起而后遍及欧洲的工业革命,可称得上是19世纪人类史上最为重大的进步事件。工业革命的两件产物对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太阳光谱的发现,促使欧洲建立了科学的色彩体系;二是锡管颜料的发明使画家们便于走出室内进行户外写生,这为印象派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此之前,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代表。艺术家们遵循着严格的规范和秩序,凭借着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绘画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细腻。当时的王公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通常会让画家利用这种再现性写实绘画方式为自己创作肖像。后来的年轻画家逐渐对这种固定模式框架下的人物形象与灰暗色调失去新鲜感,加上照相技术的发展,使在欧洲画坛占有重要地位的肖像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场新的艺术浪潮不可避免。“便于携带的照相机和快照(Snapshot)的出现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兴起都在同一年代。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是现实世界的瞬间景物(便携式照相机曝光速度较快,不同于早期的达盖尔式摄影曝光),从而使观众发现了偶然景物和意外角度的魅力。”
艺术与市场经济的繁荣紧密相连,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性的科技进步和辉煌成果,使人们更乐意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生活。在艺术方面,艺术家们也希望在绘画、文学、音乐和摄影等各领域进行更为广阔和自由的探索,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景。以卢梭为首的一批年轻艺术家逐渐聚集到巴黎近郊的小村庄——巴比松,专门描绘那里迷人的风景,被称为巴比松画派。该画派的画家提倡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在技法上加强绘画表现自然光线和空气效果的能力,堪称印象派的先声。作为印象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莫奈,其作品深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如图1的《印象·日出》和图2的“干草堆”系列作品之一。
实际上,风景画在起初也受到过摄影技术的冲击,但是后来人们了解到,印象派画家所描绘的自然中的光色变化、空气透视是当时的摄影技术难以实现的,因此独具魅力。说到此,印象派的光色与空气透视理论也是立于巨人肩膀上的。在约400年前达芬奇的笔记里,达芬奇就已经记载了他对自然的一系列精细观察,如太阳在一层白色表面上投下的影子是蓝色的。只不过达芬奇对素描的重视远大于色彩,所以当时没有继续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于是相关的理论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成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基本发现之一。
二、东方文化对西方艺术产生的影响
印象派由受人歧视到步入鼎盛离不开日本浮世绘的推动。但从前文的描述中可知,艺术的生命周期有其自律性,浮世绘带给欧洲艺术的影响并不是转折性的,这种影响是指在19世纪古典主义受挫而印象派又尚未立足之际,浮世绘中的东方异域风情和其并不逊色的画面表现力为印象派提供了新的绘画风格和理论支持。
浮世绘盛于日本江户时代,内容涵盖社会时事、日常风俗、美人武士、山川景物等,所描绘的题材极为广泛,几乎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与印象派关注的内容是相似的。江户市(今东京)是当时日本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城市里产生了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市井百姓追求享乐的意愿比较强烈,喜好观赏艺伎表演。浮世绘(Ukiyo)中的“浮世”一词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出现在日本语言中后,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绘所描绘的内容既包含着世间风情,又带有及时行乐的意思。西方“享乐主义”思想对日本的此类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早期大量的浮世绘作品是各式美人图,描绘的是丰富的情色场景,艳丽的色彩和通俗的内容使其深受大众欢迎。印象派引领者马奈也创作了描绘巴黎市井文化的作品,如他的《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都取材于当时的巴黎市井生活,两幅画中的裸体女人形象挑战了当时学院派的传统题材。
浮世绘的另一大类题材是风景画。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和凡·高的《星月夜》常被同时提起,翻涌的巨浪和流动的星云在两种文化氛围里彼此呼应。凡·高是受浮世绘影响较大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代表,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中明确表示出对浮世绘画风的喜爱,而且他后来一改阴郁转向明朗的画风也正是受到了印象派和浮世绘的影响。凡·高还采用油画形式,依据歌川广重的《龟户梅屋铺》创作了《开花的梅树》。《开花的梅树》使用了古典派不会采用的远近法构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將卧龙梅大手笔地拉近于观众眼前,舍弃完整的形象塑造而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浮世绘的空间切割法和非严谨科学的透视关系打破了古典创作规则,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给寻求创新的画家们带来了全新感受。因此,浮世绘的出现不仅给当时的欧洲印象派绘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还为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支持,使印象派作品内容更加通俗且富有趣味性,为画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构图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用来表现画面的透视关系、远近关系,富于变化的色彩除了具有装饰效果外,还可以塑造立体效果和体积感。因此,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先驱艺术家自然对浮世绘这种新奇的来自神秘东方的艺术狂热,如凡·高的装饰性色彩和粗简画风、莫奈的满园小景、德加的鲜活的芭蕾舞女等都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浮世绘的艺术语言与印象派的追求相当契合,因此得以被印象派画家吸收和运用。
完整的艺术离不开传播环节。从当时的艺术传播条件上来说,在大量商业性需求的影响下,肉笔浮世绘逐渐被版画浮世绘取代,这为大量作品的外流创造了条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提到:“在19世纪中期,日本被迫与欧美通商之时,这些版画经常被用作包装纸和填料,可以在小吃店里廉价买到。”这是因为后期浮世绘在日本日益衰落,其艺术价值甚至不如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的使用价值,于是相当一部分浮世绘作品被用作包装出口瓷器或茶叶等产品的廉价包装纸远销欧洲。
浮世绘在进入西方世界后,在法国艺术界引起了画家们的广泛兴趣。画家们陆续出版相关著作,并针对浮世绘与油画之间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得浮世绘的影响随之扩大。1867年,巴黎世博会举办了欧洲第一个日本版画展览,包括浮世绘在内的各类艺术品开始出现在特色商店,甚至一些街边小店。它价廉物美,内容新奇,又“含有某种工业时代的科技魅力成分”,因而受众广泛,形成了一定市场。1860年到1900年之间,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都掀起了一股日本风,强调平面和装饰性。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科爾迪埃曾这样评价:“在1889年和189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地位。自此以后,这个日出之国的艺术在我们国家大为流行,以至于使人遗忘了衍生出这种艺术的中国艺术从前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另一边,与日本江户时代同期的清帝国再无法在欧洲掀起同18世纪影响力比肩的“中国热”。从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影响和对中日两国绘画的比较中,可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为两方面:从内部看,中国画的意境难以被成长于不同文化氛围中的外国人所理解和欣赏;从外部看,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逐渐拉开差距,中国文化难以与欧洲新时代接轨。
“中国热”始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叶达到高潮。然而此时,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西边,是正值剧烈变革的西方社会。“中国热”除了表现为国外对中国文化和艺术品的喜爱和追捧、模仿修建中式园林和中式着装等生活习惯外,更是通过对中国的了解,为欧洲的变革找到借鉴。例如,伏尔泰认为,儒教就是他所倡导的那种“以理性为上帝”的宗教,“这种宗教既没有宗教狂热和迷信,也不崇拜偶像”。早在16世纪,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就曾在他的《中国传教史》中极力赞扬孔子。无论是日本浮世绘对西方印象派绘画产生的影响,还是中国儒家思想对此时欧洲变革的支持,都是西方艺术与文化自律性的一种体现,其正在被西方艺术与文化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吸收。
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热”逐渐降温。这一时期的欧洲,越来越关注科技的力量,各种科学发现和艺术理论层出不穷。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民主和自由意识在群众当中普遍传播。相比在明治维新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那时中国的艺术凋敝,政治制度落后。“中国的政体从伏尔泰认为的‘天下最合理的帝国’到孟德斯鸠的‘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是西方对中国榜样由学习到彻底否定的过程。”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因“三跪九叩之礼”及通商要求,与乾隆帝产生矛盾,认为清朝已经衰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至此,中国失色于国际舞台。
说回绘画。日本浮世绘至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的文人画还局限于相对小范围人群的欣赏,甚至本民族的大众百姓也不太懂中国画所谓的“写意”“意境”“书画同源”“诗意”等概念,或者说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日本浮世绘相比来说就通俗多了。浮世绘涉及的是广泛的、大众的、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人们有着与绘画内容相似的很多生活体验或经验,其自然比哲学思辨的、“高高在上”的中国画更易与观者产生共鸣。作为受众来说,很多西方艺术家都不理解,也不太欣赏在中国推崇的文人画,对“意境”并不在意,反而更喜欢敦煌壁画、民间灶王爷和门神之类的版画。在色彩方面,中国绘画从整体发展趋势上来说,色彩由浓转淡,由丹青到水墨,而西方绘画多大胆取用夸张明丽的色块,丰盈而充实。在艺术精神方面,中国的艺术作品讲求意境,美往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在佛教的禅宗、道教的玄学、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宋朝山水画,就是拥有独特内蕴的中国画精神的典型代表。这其中体现出,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模式的形成是根深蒂固的美学观念、审美传统与文化起源差异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宋悌.摄影术的发明对19世纪欧洲绘画的影响[J].齐鲁艺苑,2001(4):17-18.
[2]高云龙.自然·精神与画家:从浮世绘版画看印象派[J].书画艺术,2007(3):43-45.
[3]戈畅.对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降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9):225-226.
[4]曾佳.“浮世魅影”:浮世绘与印象派的世纪神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3):145-148.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