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共同体”视域下的中阿人化交流研究

2022-03-04杨朝晖罗序洋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什图中阿喀布尔

杨朝晖 罗序洋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0)

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上合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十九大指出,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且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可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文交流是推动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三大推动力之一,[1]中国亟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携手共进,加大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阿富汗不仅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还是中国通往中亚的必经之路,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中国与阿富汗之间的人文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一、中阿的人文交流历史

纵观中国与阿富汗的交流史,两国的交往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多领域和全方位性。[3]中阿人文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汉的张骞出使大夏(大夏国都在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 “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仗”。随后在公元7世纪,中国僧人沿丝绸之路前往阿富汗巴米扬省观摩佛像。据《大唐西域记》记载,628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佛经,途中经过如今的阿富汗的巴达赫尚、昆都士、巴尔赫、巴米扬以及喀布尔,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吐火罗地区[4]的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唐代全盛时期长安外来民族、西域异族杂居,在服饰方面,长安深受西域风气影响,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和吐蕃都是当时模仿的对象。[5]唐朝衣着特点与吐火罗地区人民的衣着有相似之处,侧面也反映出两国当时有着较为频繁的文化交往。明朝的陈诚出使西域归来,撰写《使西域记》,其中就记载了阿富汗当时的社会风俗。

二、中阿的人文交流现状

近现代中国和阿富汗正式建交是在1995年1月20日。同年,阿富汗总理萨达尔·达乌德·汗访华。 1960年8月,中阿分别派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和阿富汗王国政府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达尔·穆罕默德·纳伊姆于喀布尔签订了《中国阿富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并在1989年撤军。苏联军队撤离以后,阿富汗局势不但没有平稳下来,政局反而更加动荡不安,爆发内战。因此,中国于1993年 2月关闭了驻喀布尔大使馆。2001年12月阿富汗组建临时政府,中国与阿富汗恢复外交关系。2002年 2月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时隔9年重新开馆。以下将简述中国与阿富汗建交以来的中阿的人文交流状况。

(一)教育合作

从1957年起,中国开始向阿富汗的喀布尔大学派出留学生,学习普什图语、波斯语、阿富汗文学。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和《普什图语教程》的车洪才教授、张敏教授便是最早一批被派往阿富汗留学的代表人物。2019年,云南民族大学普什图语系的罗序洋成为第一位赴往阿富汗的喀布尔大学攻读普什图语文学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此外,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对阿富汗官方语言普什图语的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建立于1954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招收普什图语专业的高等学校,中传1963年、1964年、2000、2004、2013、2017年均有招生。2016年10月份,张敏教授带领中国传媒大学普什图语师生5 人前往喀布尔,赴喀布尔大学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云南民族大学为响应习主席在云南考察提出的“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于2017年首次招收普什图语本科学生,并与2018 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从 1962年起,阿富汗也向中国派出几批留学生,[6]学习中文、医学、美术、农业。 2001年至2013年, 1000 多名阿富汗官员赴中国参加培训。[7]为支持阿富汗国家建设,进一步扩大在农业、文化、教育、交通、能源、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两年内为阿富汗培训200 名各类专业人才,从2007年起每年向阿方提供30 个为期一学年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8]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于2008年建立以来,共招收168 名[9]学生。先后有近百位阿富汗学生在孔子学院提供的奖学金的情况下赴中方合作院校太原理工大学留学深造。2014年10月,阿总统加尼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宣布2015年为“中阿友好合作年”,并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中方承诺继续鼓励和支持阿学生来华学习,未来五年将通过各种渠道向阿方提供500 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双方同意互免持外交护照人员签证,并采取进一步措施便利两国人员往来。2015年李源潮副主席访阿期间,宣布每年为阿新增50 个“中阿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10]2017年2月,中国向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提供教学设备和招待所配套设施等援助,接下来还将为喀布尔大学援建综合教学楼和礼堂。[11]

(二)文化交流

2005年,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诚邀阿富汗参与,阿富汗团组10 人在艺术节上表演了民族舞蹈。[12]此后,阿富汗多次参加亚洲艺术节。在2009年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阿富汗民乐团现场奏乐。为进一步推动中阿民间交往,阿富汗中国友好协会已于2009年重新组建,中国阿富汗友好协会也与2010年完成重组工作。这两个协会的重建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民间交流,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表示协会将为继续加强中阿两国民间友好合作贡献力量。[13]2012年6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为使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专门制作了《走近阿富汗女性传统服饰》的节目报道。2017年3月,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首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随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在敦煌、成都、深圳和中国香港等地陆续展出。其中,仅在成都的展出就吸引了约40 万观众。此次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宝巡展不仅是中阿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古文明交流传承的见证。2017年5月,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国新疆文化交流团一行对阿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从文化领域进一步加强与阿各界交流与合作。[14]阿富汗自2007年就积极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截至2018年,已经参加了10年。2018年的南博会上,阿富汗作为主题国参展展位达104 个,展出了众多艺术品,令市民驻足。此次为展现阿富汗丰富旖旎的风俗文化,阿富汗馆还专门从国内带来了手工编织的地毯及各式各样的珠宝产品。2018年2020年间,甘肃省歌剧院民族乐器代表团赴阿喀布尔市和巴米扬省进行民乐交流、河南少林武术团赴阿表演。2021年3月,阿富汗驻华大使贾维德·卡伊姆参加中国节目《梅卿看世界》中亲自向中国观众介绍阿富汗的服饰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和玉石文化。

(三)媒体交流

中国官方媒体对阿富汗传播始于1973年7月。1973年7月至2003年12月,短波广播是中国对阿富汗传播的唯一官方途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播出半小时普什图语广播节目,内容涉及新闻、时事评论、经济、文化、社会、体育等。[15]随后,国际在线普什图文网问世、国际台普什图语部与阿富汗私人电台明月台合作、国际台普什图语部脸书官方专页CRI Pashto 正式创建。2017年,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新闻节目在阿富 汗开播,世界第一大普什图语媒体沙姆沙德集团于每日下午 5 点播出 15 分钟 CGTN 新闻。喀布尔电视台制作的五集纪录片《中国与阿富汗“一带一路”故事》在阿开播。[16]

(四)妇女合作

阿富汗女性参与到由中国组织的各种妇女培训项目中。因为在妇女事务领域上的合作是中阿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政府和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对此给予了密切关注。2011年至2015年期间,二百九十名阿富汗女性专家应中国的邀请到中国参与各项培训计划。在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十五名阿富汗年轻女性到中国进修;三十六名心脏病女性患者得到治疗;喀布尔武术团女子队参观了中国。中国还资助在马扎里沙里夫修建女子小学,支持并援助在巴达赫尚省的泽巴克县修建女子培训学校。中国参与建设坎大哈的米尔韦斯医院、喀布尔共和国医院、喀布尔大学一些教学设施、住宅公寓和职业培训中心让成千上万阿富汗女性受益。2019年,中国使馆为阿富汗女摄影家法蒂玛女士举办了专场摄影展,阿政府、议院、孔子学院和驻阿使团近150 名女性到场,共同欣赏了阿富汗女性多元生活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法蒂玛女士还将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邀请赴华办展,让更多中国民众感受阿富汗女性的美丽、阳光、奋斗和力量。[17]

三、中阿人文交流的不足及对策

中国积极地与阿富汗保持友好交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国存在着民族、宗教、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巨大差异,国与国之间的来往也会因此受限。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巨大,世界复杂多样。国家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与周边国家合作。只有真正做到“民心相通”,才有可能构建“人文共同体”,进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互相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原则下,中阿两国要进一步扩大推进人文交流的双边合作,就必须认识到目前中阿在人文交流上存在的问题与足,并积极寻求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不与不足

人文交流主要包含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中国与阿富汗之间的人文交流,主要是人员交流和部分文化交流。实际上,在人员交流方面,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思想交流方面,中国对外输出为主,呈单向流动;文化交流方面,政府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民间交流方面仍比较薄弱。

(二)构建“人文共同体”,强化中阿人文交流的对策

构建“人文共同体”,中阿双方必须增进彼此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文明互鉴、深化友谊,最后携手共进。

1.落实以“民”为根本的人员交流机制。构建“人文共同体”,促使中阿两国互利共赢,根在于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贯穿于国家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发挥民心相通的作用,两国需积极探索立足于“民”的人文交流机制,需要落实以下几点:第一、继续扩大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上的合作。中方要继续为阿富汗培训农业、文化、教育交通、能源、投资等各领域各类专业人才的项目的同时,鼓励中国高质量人才赴阿援助、科研和交流。这将有助于调动阿富汗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注意和兴趣,增强了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推进各国民心相通,增大中国在阿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影响力。第二、双方重点培养熟知两国社会文化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开展双边教育合作。两国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人才,而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18]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传播汉语言文化的品牌项目和先行力量,自成立起便承担着语言文化交流、文化互鉴的重任。[19]同时,阿富汗也协助中国精通培养普什图语、达利语的语言人才。在确保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阿方应开放提供学位教育或短期培训项目。第三、双方要增强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之间、青年创业者之间的国际交流,使广大青年成为中国与阿富汗健康发展的有力参与者和促进者。延续2014年7月开创的“丝绸之路中阿青年网络对话”活动,通过交流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

2.促成“心换心”的思想交流成果。推动两国高水平的联动发展和融合,两国人民之间的思想交流必须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目前,两国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因语言障碍仍十分受限,人文交流整体呈现单向式,即中国引进来的少,走出去的多。两国人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主要停留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和中央电视广播总台在阿的电台广播。文学是人文交流的桥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性 格和思维方式。我国对阿翻译方面的作品极为匮乏,以阿富汗的国语和官方语言普什图语为例,仅有 1969年出版的《毛泽东语录》《中国共产党章程》普什图语版。[20]而中国对阿富汗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仅出现在极少数的语言教材上。除此之外,鲜有阿富汗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而市面上有中普英三语版本的《我是马拉拉》,不仅女主人公是出生在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女孩,而且中文译本是翻译的英语版本。两国应该加大翻译经典的工作力度,打破语言的阻碍,让两国人民在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进一步加深。此外,双方应积极构建长期有效的人文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如青年论坛、媒体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平台。

3.加大对民间交流的支持力度。中国对阿的人文交流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出钱出面统筹、 聚焦大文化交流、单向式文化输出展示。政府除了要发挥主导作用,更要凝聚两国社会和民间力量,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媒体、智库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

猜你喜欢

普什图中阿喀布尔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他用半生完成被遗忘的国家任务
爱跳战舞和咏诵史诗的普什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