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三全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2022-03-04吴京燕
吴京燕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作为引领社会思潮发展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构建结构完善、内容科学、运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经过全党、全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三全育人”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育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育人环节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但在面对新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新征程时,“三全育人”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系统分析当前“三全育人”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创新工作,更好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一)推进“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青年,这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提出高校要培养能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接班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关键在于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环节之中,充分发挥课程、实践、科研、文化等工作的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为关键的是“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具体来说,全员育人是指教育主体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是全体教职工,高校教职工要自觉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对大学生实施直接或者间接的思想引领;全过程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育人,则是强调要从多个维度,如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文化体系、网络体系、管理体系等领域。“三全育人”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动力,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二)“三全育人”契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规律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作为我国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研究等历史使命,也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法,突出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因此,“三全育人”作为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原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协同的育人体系。
(三)推进“三全育人”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必定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国家、社会的价值走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段路。[3]高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系统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筑牢基础。
二、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和改革,我国“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全员育人的主体素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准入门槛提高,使育人队伍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引进门槛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的同时,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本科院校教师要具备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这使得教师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队伍全员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为全员育人的实现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物质保障。
第二,全过程育人的时间不断延长。全过程育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时间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新时代、新使命、新形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朝着更全面、细化的方向发展,育人过程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与课堂。当前,高校不断拓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时间节点,如在寄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附加“致新生的一封信”,对毕业学生进行定期调研、观察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全过程育人的时间范畴在不断拓展,教育程度和内容的不断拓展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全程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全方位育人的范围不断向外拓展。所谓全方位,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学、校内,而是要构建起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多维度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建立多方共进、互补互助的“大思政”格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元化、便利化的教育载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全新教育载体的出现,契合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育人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拓展了全方位育人的范围。但新的教育载体与方式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借用网络载体开展教学、线上教育和管理等,这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三全育人”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动“三全育人”纵深发展。
三、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育人合力尚未形成、育人协同机制欠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要求、新使命为出发点,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从而推动高校“三全育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全员育人未能形成系统合力
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然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等主体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全员育人,即要求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形成协同,构建教育合力。但就当前“三全育人”形势而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仍然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其余教职工尚未完全理解全员育人理念,局限于本职工作,忽视自身所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责,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合作性、协同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科研成果、教学成绩为主,忽视对育人效果的考核,导致部分教师还存有“重教学,轻育人”思想。由于高校教职工育人工作独立成块,育人工作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育人协同机制欠缺,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全过程育人缺乏有效衔接
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全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所有课程。就当前高校实际情况而言,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空白的区域。如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大一、大二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大三、大四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出现空白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未做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脱节、断裂现象,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双休日与寒暑假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间断。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集中于工作日,忽视了其余时间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从而出现了“5+2=0”教育现象,即学校5天的教育与2天社会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这些问题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全过程育人缺乏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存在缺陷与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不仅要注重智育的培养,还要加强德育等方面,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自身综合实力。然而,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教育考核制度、工作机制等多方影响,高校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教学、就业、安全等问题的重视远高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5]全方位育人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育人主体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与协调,导致了不同主体的育人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难以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倡导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凝聚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整合育人资源并有效解决协调育人问题的先进教育理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高校必须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做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也就是每个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因此,高校教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教师”的论述,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激活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格局,重点把握好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学科教师等主要育人力量之间的协同,搭建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育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课程思政,需要深度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同时,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不间断。除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外,高校还应该利用现代化的育人载体,营造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搭建起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育人平台,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实,其关键在于整合多方育人资源,构建协同联动的长效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的实现,除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还需要强大的制度保障。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与改革,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做出了部署。[7]首先,高校要建立系统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权利清单,确保分工清楚、协调合作,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其次,高校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学习领悟“三全育人”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部署、决策,构建起学科、课程、网络、文化、日常思政“五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最后,高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考核评定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量化,使其与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
五、结语
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深刻地反映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规律,也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同时“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行也为培养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当前,高校在落实和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要深刻分析育人环境的变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生命线,及时创新改革,整合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教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和长效机制,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才队伍在国际领域中的竞争能力,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