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树人,授之以渔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
2022-03-04付艳君
付艳君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201318)
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公平,事关脱贫攻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形成了全国高校资助系统,建立健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起了“奖、助、贷、勤、补、免、减”等多元化资助体系。[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构建“三全育人”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了“帮扶—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2]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3]。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全面打造培育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锻炼平台,发挥价值引领导向作用。
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院层面构建的资助育人体系为例展开讨论。我校基于面向困难学生创建资助的工作室,展开系列资助育人计划,通过“打造品牌”“助力成长”“感恩励志”等形式,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真正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实效。
一、创建资助平台,培养主体意识
资助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参加勤工助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我校根据工作需要及学生发展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岗位,由学院资助专员担任指导教师,由受资助学生组建成立互助服务队,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各项目组负责人。勤工助学不仅可以为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助,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让学生更加愿意展现自我,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懵懵懂懂、胆怯自卑的新人成长为勇于突破自我、发挥优势、彰显潜能的“主体人”。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资助,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激发其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一)通过岗前培训完善培养机制
教师在培训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和需求,优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勤工岗位工作,为就业做好铺垫。例如,帮助学生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以及岗位职责,让学生了解工作中的礼仪、沟通、形象、制度意识等,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培训手册了解培训内容、招聘岗位要求、工作时长等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增强勤工队伍素质能力提升
刚刚走上勤工岗位的学生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足、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工作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我校采用了由高年级综合能力较突出的学生“传—帮—带”的方式,做好了工作的转接,使新到岗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流程。例如,平时做好工作日志记录,将规范管理和严格制度融入日常工作;在资助工作室定期召开周例会中交流工作经验和感受,坚持发扬好作风;倡导“我爱我家”“服务奉献”“开拓创新”理念,提倡团结、自信、协作、自律,努力打造一支工作效率高、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的勤工队伍。我校坚持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互助氛围中营造自己的“家”文化,并通过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我校及时更新、完善资助网络平台和官微宣传,坚持精准认定、科学管理、公正平等、人文关怀的原则,弘扬正能量,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足迹。
(三)凝聚团队力量共同励志成长
深化勤工助学工作内涵就是要让贫困大学生在获得物质帮助的同时,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对此,我校通过开展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重要节日等策划富有特色的项目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的关注和理解。在传递校园正能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扶困”“扶智”“扶志”的有效融合。
二、创新育人模式,提升综合能力
学院资助工作室设立三个项目组,分别是事务组、实践组、宣传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事务组将学院资助育人系统性的工作模块化,一方面要做好资助政策的解答,协助学院把困难认定工作做细做实;另一方面要协助核查在各类奖助学金申请、综合测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困难生诉求,提高学院资助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精准性。实践组结合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整合学院、学校团学工作、学习辅导、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锻炼平台和学习机会,并通过协同育人联动机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其见识。而宣传组则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作用,通过校级、院级的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及时推送、传播资助信息、励志人物故事、优秀征文等资源,充分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积极构建“自助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目前,我校除了团委、学生会,还有各类学生社团也借鉴了这一模式,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部分乐意参加勤工助学的优秀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资助工作室,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了资助育人特色团队。这既充分调动了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悟思想、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负责引领学生入门,激发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朋辈教育、以老带新等方式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科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团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活力。
(二)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
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可以分为资助事务性工作和育人工作两部分。前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物质帮助,即“扶困”;后者是通过实践育人活动达到引导、教育效果,即“扶智”与“扶志”的有机结合。
我校奖助学金的评定一般在每学年的固定时间进行,严格遵守“学生提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认定等级—学校审核”的认定机制。对家庭遇到突发情况或者经济好转的学生及时进行资助等级的调整,对有不当消费、品行恶劣、受到违纪处分的贫困生将取消认定资格和评奖评优资格。将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我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实施分年级育人教育。例如:面向大一学生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修身活动;面向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结合就业和升学确定奋斗目标,推动自我提升;面向大三学生加强技能和考级方面的教育引导,对其进行就业观、价值观和成才观的引导,并开展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指导、就业心理疏导等服务。
(三)立足实践增强发展型资助育人功能
我校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着手,坚持资助工作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育人活动平台,从心理、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方面发掘育人功能。无偿资助体现了国家、学校、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但容易滋生学生消极的“等、靠、要”思想。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有偿资助既可以让学生从劳动和实践中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资助工作室指导教师富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总体协调把控资助育人工作实施情况,对受助学生的成长需求、心理需求、学业需求和就业需求进行识别和分析。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墨读书会、感恩主题教育、心理团体辅导、励志之星、诚信教育、创新思维训练营、辩论赛、文明修身月、模拟面试和就业指导等育人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增强育人平台吸引力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受助学生进行精准指导,通过赛前讲座增加学生对大赛的清晰认识,指导学生撰写规划书,增强参赛学生的勇气和信心;结合国情、校情、学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通过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诚信考试承诺书、书法展会等活动渗透严谨求学、诚实守信的意识; “捕梦网”心理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调整”掌握了编织技法,在教师鼓励自由创作的氛围中,懂得欣赏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认识到身边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提升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沟通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活动,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调节,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通过教育引导和帮扶,在实践中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从“理想信念、能力培养、精神激励、自强自立”等方面提升个人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正向能力和抗挫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要求、促进个人成长的勇气和信心。
三、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深化育人成果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而“励志”是激发学生精神的有效手段。育人的本质在于通过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我校倡导的感恩励志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从被动的“人要我做好”到“我会自己做好”的自主性转变。这体现的是对他人、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受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发展完善的人格,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并兼顾自身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我校始终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目标,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实践组负责总策划,近年来,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开展养生保健茶饮、艾灸体验活动,或举行香囊、手工皂、润唇膏等物品的手工制作活动,用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爱心义卖、公益活动等。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递爱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健康生活理念的宣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觉悟。同时,每年毕业季的“跳蚤市场”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安全规范的二手交易平台处理旧物,并自愿将义卖所得通过基金形式助学困难同学。这样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援梦计划”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有关演讲培训、微信推送制作、摄影及后期PS等的相关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岗位技能。“品墨读书会”活动让受助学生聚集一堂,乐享经典怡人书香,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涵养,体会经典文化魅力。其还邀请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加入诵读,共同学习先哲们的思想精华,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强音。资助工作室见证了“自强之星”成长的足迹,展示了“资助宣传大使”在家乡传播爱心的案例,分享了“励志人物”的创业奋斗故事。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体现了资助育人活动对学生感恩、荣校、爱国情怀的培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本身蕴含着许多作用和功能,可以在解决学生物质需求的前提下,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价值引领,围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才能使诚信教育有深度、励志教育有力度、感恩教育有温度,才能切实发挥资助育人的积极作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破困境,成长为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