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风格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2-03-04刘胜通
刘胜通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4)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奋斗精神、锤炼品质、审美人文、劳动教育等方面着手,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大学生。对此,新时代高校践行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立足高校实际和学生学习现状,强调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的衔接教育,多维度助力大学生知识技能、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断趋向完善,教育辐射范围也不断外延,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以创新实践及志愿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当前研究范畴聚焦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劳动观和系统认知、培养体系构建与思政融合、学科竞赛与红色文化融合、校企共建,并从创新创业的意义及实践等层面进行探析,一定程度上畅通了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渠道,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积极性。
然而,由于生源结构及培养结构的多样性和复合性,高校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一课堂的教育管理上,而对第二课堂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培养难免力不从心,长效监督及评价机制也较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1]。这主要源于对生源结构的分析、对第二课堂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网络数据大环境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同时,部分大学生自身创新实践的发展意识不强、积极性较差,也影响教育的成效。
霍姆伯格认为知识总会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框架进行再建构以实现传递,学习者需自身完成知识图式的建构,才能实现理解式学习。的确,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其知识的建构成效,其学习风格的迥异也势必会映射到理解性知识的输入和学习者能力转换的程度。学习风格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受学生自身学习方法、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外界环境和学习内容等的影响。
因此,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高校要系统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教育策略和手段的灵活运用、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外,还离不开对学习者本体的研究,要着重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学习风格,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形成能力培养推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广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2],狭义上能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合理规划未来,也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锤炼品质、敢为人先,增强自身自信心。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反哺促进第一堂课的发展,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复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助力。
(1)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奋斗血脉。创新创业实践具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3],其实践并非一蹴而就或单枪独斗就能轻易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明确职责基础,不断进行革新。这样的实践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包含想法与现实关联、人际关系、事务内外部联结等。
(2)理论付诸实践,培育问题意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群体性使得学生更多扮演聆听者和记录员的角色,当课堂知识的输入和内化程度不一致、学习记忆和精细加工策略和操练错层时,极易引发知识建构的片面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担当[4]。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不仅能加深记忆,也会反馈认知的不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洞悉时代需求,积极规划未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时代需求,尤其是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多维度提升自我,积极制定人生目标。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所罗门尝试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四组八维度,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测试,探析在变化环境及多样学习风格下,针对性地有效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教育。
(1)信息加工:活跃型和沉思型。活跃型学习者倾向通过做事或听取他人阐述以获得信息,倾向独立工作、勇于尝试;沉思型学习者勤于思考、反应较慢、注重解决问题的质量,善用精细加工策略,应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倾向团队协作。学生信息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依赖于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复杂程度,活跃型学生在创新创业培训时对信息的瞬时理解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而沉思型学生则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长久记忆能力较强。在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活动中,二者互为补充,基于此,系统教育的内容选取应避免过于学术性和复杂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空间性;系统教育的人员分工注重互补关系,避免风格过于同质化和能力培养的极端化。
(2)信息感知:感悟型和直觉型。感悟型学习者喜欢既成事实和已习得知识、细心谨慎、擅做记录;直觉型学习者善于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关联、偏好革新、倾向把握新概念和创新的抽象公式等。感悟力与直觉力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适度的创新和实践也确保了能力提升的程度。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学生的创新需巧妙把握事物现有发展属性并寻找创新切入点,由此开展的实践才能事半功倍;而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事物属性中把握创新点,就考验学生的直觉性和感悟性。因此,能力培养的内容应立足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身边的细微之处,通过与习得知识的关联进行革新,并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3)信息输入:视觉型和言语型。视觉型学习者擅长记忆图片、图表等内容,言语型学习者则更擅长从文字和口头的阐述中获取信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体现在很多信息的输入通常以听讲、板书、教材为主,对学生的视觉训练居多,而对学生言语训练的覆盖面相对有限,使得很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述能力明显不足,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项目展示中往往缺乏说服力,让外界无法在短时间内准确了解项目全貌及其研究意义。故此,应关注大学生视觉和言语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信息输入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输入输出双向发展。
(4)信息理解:序列型和综合型。序列型学习者注重问题间的线性关联和逻辑性,习惯按部就班找寻答案;而综合型学习者倾向大量输入学习材料,理解信息或用新奇的方式方法将信息组合起来。当下高校引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资源,但由于学生缺乏对冗杂资源分类排列的能力,尤其容易导致序列型学习者无法理清资源内部的线性逻辑,从而降低输入和转换的有效性;同时综合型学习者无法准备把握资源的运作细节,出现“创新无章法”现象。由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输入的教育材料分类和归纳,灵活搭建线上线下学习的平台,便于不同类型学习者的理解内化。
综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出发,注重系统教育内容的学术性、归纳性、开放性和可视性,加强言语及视觉信息输入的灵活性,强调知识培养的序列性和程序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外部环境,并从中挖掘和习得积极的学习资源,勇于实践创新,举一反三,以此不断提升自我。同时,教育实践的系统推进要强调个体与团队合作的适应性,提升信息输入与内化的有效性,把握教育与现实环境的关联性,以及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性。
4 系统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的路径建设
基于学生学习风格,从学生自身、外部环境、教育资源整合和引用、帮扶及评价机制构筑上系统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1)释放创新活力。高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主阵地,其教育理念的践行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当前高校不乏创新创业实践的相关主题教育,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及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等。教育评价主要以综合价值为导向,融合主观和客观、长期及短期目标等进行评价[5]。教育资源涵盖专业知识、四史学习教育等,当学生面对诸多学业压力,往往倾向于完成任务的心理,如完成课程创新创业报告、应付性参与相关讲座或翻阅相关书籍等,出现学习乏力现象,阻碍了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发展。因此,高校要注重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根据学生学习风格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避免单一的论文式或成绩式管理,文字与操练并行,让学生从应付性学习中释放出来,认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益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氛围。
(2)营造浓厚氛围,多维度重构及设计校内资源。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导致其对信息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首先,高校应根据当实际发展现状和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校内资源进行分类归纳,提高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适应性,借助第一课堂的教师教学,提高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综合性,通过视听读等方式,让不同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其次,以定期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实战演练所需的模拟软件和场地等,对实践成果重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最后,校内文化宣传的全覆盖性,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并进,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大环境中,并定期开设适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创新创业主题讲座和实践培训,挖掘学生发展潜力、明确学生未来创新创业规划。
(3)搭建筑梦桥梁,因地制宜培养创新创业时代新人。浙江省2021年面向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等出台创新创业补贴及优惠帮扶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当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要依托平台创设和教育指导开展,在学生创新创业户外实践、前期经费等方面难免有一定的门槛设置,侧重项目的潜力,使得一些学生不敢尝试创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素质,要强化主动性、突出针对性和提高整体性[6]。首先,高校要积极出台完备的帮扶及评价机制,激活动态的创新创业管理实训与学籍管理,让大学生不惧失败、敢于创新,进而积极转换固定思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其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队伍的组建和帮扶,强调第一课堂的知识在第二课堂的关联性、可运用性和可延展性,引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借助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调研实践过程中不断用理论知识去检验实践真理,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最后,创新创业团队在项目实践中,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有别,高校要完善团队帮扶机制,引导学生团队合理分工。
5 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性,聚焦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和外部环境的优化,不断提升第一课堂的教育质量,针对性整合并设计校内资源,协同创设基于实际的帮扶机制,使大学生不惧失败、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勤于实践、锤炼心智、积攒经验,在“学用创”氛围中不断向成为新时代“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