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以A大学W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为例
2022-03-04黄友生
黄友生
(1.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1]。在高校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能让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2]。
1 单一与脱离:当前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校内外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理工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结构等进行改革,满足理工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需求。经过长期探索与积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不准。随着各行业对具有“双创”意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合理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前提。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只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层面上,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希望通过对大学生技能的培训,引导他们去创办企业,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单纯理解为提升高校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这也是部分理工类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至与各个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5]。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双创”知识涉及的内容包含在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中也包含“双创”知识[6]。理工类专业是指研究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工程及其相应的各种运用与组合。理工是自然、科学和科技的融合。理工类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有明显区别。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首先应是理念上的融合[7]。大学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校热点研究课题之一[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专业教育注重专业细分,通过向学生传授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专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通过专业教育才能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同于经管类专业,理工类专业也应该有“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9],然而,当前对理工类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与专业教育有效嵌入。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与专业课相割裂的外加选修课,二者融合不深,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方法,甚至与理工科专业教育严重脱离。
(3)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10]。目前,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不足;也有一些高校重实践、轻理论,甚至以创业成败论英雄。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有机结合,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理工类专业日常教学基本都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课程实验实训统筹进行。当前有些高校对理工类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是侧重于通识性的理论教育,缺少有机的实验实训环节或是脱离专业特点,简单地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实战。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将实践教育置于从属地位,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采用的也多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结合专业的实践实操训练课程,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自然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
2 创新创业训练营: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社会性,彰显专业性,突出实践性[11]。A大学W学院是一所省属重点本科高校的二级理工类学院,先后为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有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两百余名毕业生已成为基础教育界业务骨干、示范高中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管理者,以及众多知名企业界人士和科技专家。为切实做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理工科人才,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多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该学院自2016年起,已利用暑期连续举办了6期具有“小个专”特色的理工类大学生暑期创新创业训练营,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员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集训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科学编排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理工类大学生暑期创新创业训练营前期经调研后制定招生计划,在全校理工科学院内招收学生,并对所有报名的学生进行筛选。训练营践行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理念,以创新创业讲堂、交流、实训、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创新创业训练营在管理上,配备导师、设置班委会,严格执行结业考核制度。训练营每期都会邀请校内外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业界精英,利用暑期分类对学生集中强化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前往杭州梦想小镇、未来研创园、创业产业园、科技馆以及三只松鼠产业园等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校外体验式实践研学。训练营要求学生既要自主开展学习,也要结合选题进行实验实践,对完成训练营课程、学习内容和实践作业等考核任务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和认证暑期社会实践学分。
(2)搭建开放平台,融合多方资源。理工类大学生暑期创新创业训练营搭建开放协同平台,得到学校科研处、教务处、团委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吸引校内外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优质校友企业和其他创新型企业负责人为主,形成两大导师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12]。创新创业训练营结合理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实际,重点邀请校友企业家、专业行业创新创业精英以及科技局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兼职师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把政策法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员创新创业的实操知识和能力。训练营组织学生结合培训成果积极参与相关创新创业竞赛和理工科学科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3)每日头脑风暴,激发创新创业基因。创新创业训练营以“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实践创新过程”为理念,培训期间坚持“每日一设想、每日一交流、每人一创新、每期一专利或企划书”的培训要求。学生每天上午进行每日一设想交流,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上台,其他学生提意见或建议,促使每一位学生去思考问题和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进行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对想法进行完善,对创新设想进行专利查新并撰写专利文件,对创业想法孵化进行模拟。此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既保证每位学生进行专项交流,又将素质提升的课程和要求进行实践固化,从机制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升。
(4)“小众”辐射“大众”,推进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训练营提升了实践的带动效应,学生通过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向身边同学宣传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并带动身边同学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创新创业训练营在纵向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未来成长全过程;在横向上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有效资源,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理工类复合型人才。
3 成效与启示:对开展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
A大学W学院所创办的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已获所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名师工作室项目立项、获评学校“十佳事迹”,目前正在申报教学成果类项目和奖项。创新创业训练营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精”、创新思维“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创业理工类青年人才。他们拥有独立的创新思维、科学的理论方法后,完成从不敢想到大胆提出创新设想的蜕变,并活跃在各类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中。6年来,创新创业训练营累计培训了来自理工类学院的400余名学生,产生创新创意想法5800余个、290余份专利交底书和100余份创业策划书。学生在专利申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AB类学科竞赛中频获佳绩。
我国高校现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特殊需要[13]。A大学W学院的实践探索为国内相关院校开展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要科学定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作用,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要立足理工科专业的实践实操训练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践;要建立校内外、多部门高效协同机制,建立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理工科专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