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04张滢瑶宫龙江
张滢瑶,宫龙江,2
(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2.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动全球工程教育深刻变化和多元发展,新时代赋予工程教育新使命,新工科开启高等教育新征程,现代社会亟需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我国传统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很难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必须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部分传统工科专业或利用新科学技术发展建设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为了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为加快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旨在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领导力。同时,国家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要主动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而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案例,为其他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1]。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推出新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激发创业潜能,打破传统就业观念,使就业选择不局限于国企、政府单位,树立正确择业观,将新的知识、观念灵活运用到工作中,促进企业发展;或毕业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创办新的中小型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其他社会群体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1.2 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将带动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初步提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在所有创业群体中比例约为3.7%,而发达国家大约为20%~30%[2]。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未被充分激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尚存在不足之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是培养较强适应社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工科背景下要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此外创新、创业一系列的完整链条也未成型。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数量较多的“双创”课程,但由于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课程内容广度深度不足,学生知识储备局限于专业课范围内,理论知识与课后实践关联不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工科建设直接增设一批新工科专业,以传统工科为基础的学科也完成了工科与其他科目的融合,形成新科目。创新创业课程要覆盖面广,且有针对性,新工科专业课教师与“双创”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巩固学科基础,完善课程体系。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课后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只学到了课程理论,难以通过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积累经验。结课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和小论文,灵活考查学生的题目占比不足10%,未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2.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
新工科背景下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我国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的重要条件。各高校也有特色鲜明的“双创”实践机制,向大学生开放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未足够重视实践过程,教育资金投入少,缺少实践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创业基地建设不完全,产学研建设平台、校企合作项目欠缺等,加之少数已有的实践平台和孵化基地空间场所有限,运行与管理僵化,学生受众范围小,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只停留在项目书阶段,难以顺利进入项目模拟操作或项目实践环节,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转化为真正的实体,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想投入到社会实际应用中更需要业界专家学者、企业的专业指导和政府政策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行业特色企业的合作,使优秀项目真正转换出成果。
2.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减小。但因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和创造性训练的经验不足,教学质量和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后,专职“双创”教师数量少,多数教师从经济学、工学等科目的任课教师或辅导员分流而来,课程设置不灵活,缺少专业性的教学互动及课后指导,教师授课更注重所学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讲解,创新创业实践难以真正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和专业化,使高校教师需通过专业知识、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来推动其快速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融合创新创业,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没有将“双创”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独立,外部游离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需从教学设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课程兼具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如在理论课程中增设工程讲座类课程,包含与工程实践有关的法律、经济、安全、环境等内容,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4]。根据新工科专业特点,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前沿的专业课,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合理分配“双创”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考试考查内容系统合理,注重过程性评价,不局限于论文或试卷,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符合新工科专业特点的考试制度,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课方面,“双创”课程实行必修选修相结合选课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必修课,为已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前指导及创业实训等选修课程;为已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5]。
3.2 培养“双创”能力,建设“双创”平台
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持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多元创业孵化平台等模式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方案,为大学生参与“双创”提供更多机会[6]。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前提,与企业、研究所联合探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过程,建立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创新创业项目为对象,分层次培育和选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应具备咨询服务、项目指导、资金支持等部门,提供实验室资源,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使培养的“双创”人才真正契合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尽早攻破技术难题,进行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究、新兴专业创业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3.3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师资水平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较高的“双创”理论与实践造诣会给予学生前进方向及恰当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一方面,应专职兼职相结合打造“双创”教师队伍,新招博士学位专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创新创业专业性强的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获取政策和技术支持;邀请“双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专家、校友兼职“双创”实践教师或莅临校内开设讲座,现场对师生予以指导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且成功率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创新、创办中小企业、做好总结创新创业案例和经验工作,健全教师奖励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政策,增设创新创业课程评优及创新创业项目评优奖,全面考核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及项目创新方面的成绩,在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之间建立合理转换机制,用于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7]。
4 结语
我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贯彻新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努力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养系统,持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富有“双创”精神、积极投身“双创”实践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