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口变量的珠三角城市宜居规划分析

2022-03-04广州顺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黄如琅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常住人口珠三角

文|广州顺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黄如琅

【关键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人口密度;“十四五”规划;珠三角城市更新

1.全国人口居住现状

1.1.城镇成为主要居住地

自2010年来,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当前达14.1 亿,其中9 亿人居住在城镇里,占全国人口的63.89%。十年间,城镇人口增加2.36 亿人,人口比重上升14.21%,尤其是城区人口自2006年以来持续上升,预计城镇化率还会继续上升。

目前,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广东。广东有934 万人居住在城镇里,占全省常住人口的74.15%,高出全国平均值10.26%,十年增幅7.97%,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1.2.流动人口向珠三角城市群聚集

2010 至2020年,人口变化最剧烈的是流动趋势,人户分离人口达4.9 亿人,增长率为88.52%。东部、西部地区成为人口流入地,人口占比上升2.15%和0.22%,中部、东北地区下降0.79%和1.20%。东部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区域,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9.93%,其中,广东省人口总量1.26 亿人,自2007年以来,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常住人口总量占全国8.93%,较2010年提高1.14%,增量2171 万人,增幅20.81%,年平均增长率1.91%,较2020年轻微提速。外省流入人口是增量的主要来源,占全省常住人口23.51%,较十年前上升2.9%,年均增长率3.26%,高于同期的户籍和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1.84%和1.35%。

珠三角核心区人口增速加快。核心区人口比重十年上升8.04%,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明显:沿海经济带东翼人口比重降幅3.16%;其次是北部生态发展区2.78%,最少是沿海经济带西翼2.10%,珠三角的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城区人口将持续增加。

2.珠三角城市群的居住现状

2.1.城市人口密度

广东省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镇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城市规模等级上升,全省21 市均迈入大城市级别,都市圈特征明显。超大城市3 个:广州(常住人口总量1868 万人)、深圳(1756万人)和东莞(1047 万人);特大城市6 个;Ⅰ型大城市5 个;Ⅱ型大城市7 个,前五座城市容纳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常住人口,前四座城市均位于珠三角。

图1 全国城区人口变化图1978~2020年(万人)

图2 广东省历年城乡人口变化图1982~2019年(万人)

图3 广东省历年城乡人口比重变化图(%)1982~2019年

图4 2020年 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超100 万人的6 个城市(万人)

图5 广东省人口密度前四市的人口增长情况2000~2020年(人/km2)

图6 2020年广东省城市人口密度(人/km2)

珠三角核心区历来是广东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聚集了全省61.91%的人口,共7801 万人。全省常住人口增加超100 万人的城市有6 个,均在珠三角地区,合计人口增量2041 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94.00%。巨大的人口流入,使珠三角城市的人口密度急速提升。2020年,全省21 市的人口密度平均值为702 人/km2,较十年前增长21%,2/3 的珠三角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值,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分列前四位,增长66%、28%、48%和34%。

图7 广东省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

图8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图9 广东省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年平均增长速率(%)

图10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年平均增长速率(%)

珠三角核心区的人口流动格局趋于稳定和强化,超大城市中心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居住环境恶化。早在2010年已流行“蚁族”“蜗居”“麦难民”“日租房”“城中村”“握手楼”等住房困境的词汇,成为大城市土地资源不足的真实写照。

2.2.家庭规模缩小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规模趋于小型化,单人家庭户比重提高。2020年,广东省家庭户人口为11167 万人,十年增加2299 万人,增幅26%;家庭户4247万户,增加1472 万户,增幅53%;由于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目前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2.63 人,比十年前减少0.57 人,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0 人,平均增长速度为0。

家庭户规模的区域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的家庭户规模最小,为2.32 人;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3.63 人;西翼地区3.25 人;北部生态发展区3.01 人。规模受低生育率、高流动人口影响外,家庭观念改变也是重要因素。年轻人更愿意婚后独立居住和抚养子女,减少祖辈家庭的依赖,使用更多公共服务,体现了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的趋势。家庭户规模变化将影响社会发展的资源分配,住宅户型设计和城市居住规划随之调整。

202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5.7m2,较十年前增加4.7%。自1978年至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幅逐渐减少,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据《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550 户的家庭情况报告,2019年人均消费支出为33511 元,较2015年增长30%,其中居住支出9458 元,占总支出28%,较2015年上升6%,成为主要的增加的支出项目。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幅放缓的同时,出现居住支出增速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城镇家庭将投入更多消费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上。

人口和空间资源的矛盾较十年前更尖锐,如何改善城镇居住条件,有限的城市用地如何能支撑持续提高的人口密度,并满足人类的自然属性要求,成为当代建筑与规划设计界一个重要的问题。

3.珠三角城市群的宜居规划

珠三角是广东省的核心区域,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作为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将强化其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创新引领、绿色安全、魅力宜居”家园。

珠三角城镇化率达86.28%,大城市林立,当中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市,同时兼备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特征,城镇化率分别是100%、86%(越秀、荔湾、海珠、天河为100%)、92%和95%,城市实行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优先开发利用存量空间,严格控制开发底线。

图11 2015年广东省城镇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元)

珠三角居住空间以存量为主,中心城区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历史文化中心,是传统的宜居宜业地带,但其建设层级复杂,涉及历史文化街区,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老旧小区等不同的存量类型,且公共设施老旧,使用品质下降,需加快城市更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2021〕63 号文要求,城市更新项目将严控大规模拆除、增建和搬迁行为,做到维持原有密度和强度,拆建比不大于2;保留现状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80%;保持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原住民就地、就近安置,安置率不宜低于一半。又依《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遏制建设性破坏行为,对历史城区内的新增建设量和建筑高度严格控制。由此,保留了岭南特色的小尺度、烟火气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

图12 2020年广东省城镇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元)

存量空间还需提升使用品质,通过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2312”交通圈、“15 分钟生活圈”;营造“郊野-城市-专类-社区”的公园体系等多项内容,疏解中心城区的居住密度,盘活三旧城区、老旧小区等存量土地,使城市发展更均衡。广州市规划到2035年,住房供应新增200 万套,租赁住房占比大于20%,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增供应量8%以上;营造15分钟步行社区生活圈及其组团中心,全区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公园约120 处,社区公园约400 处。规划实施有广州旧南海县社区,该区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是广州近代华侨集合住宅的建筑群代表,属于老旧小区。社区微改造后,备齐社区服务站、幼儿园、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综合超市;配套有邮政快递服务设施,水、电、路、气、热、信等市政设施,停车充电设施、无障碍和环境卫生设施;区内实行慢行系统,5~10 分钟内到达老人小孩的常用设施,15 分钟到达全区公共活动空间、住宅及其他设施,并与城市慢行系统衔接;布置公共绿地,口袋公园、袖珍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连接。该区入选完整居住社区典型案例。

4.结论

结合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和居住现状,存量优先、品质提升的策略符合“十四五”的规划方向,能够加强城市中心优势,抑制蔓生型城市发展,有效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集约利用程度,对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常住人口珠三角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珠三角,2012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