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安神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失眠疗效观察
2022-03-04杨静雯
杨静雯,刘 聪,张 艺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医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8)
失眠主要是指虽然有适当睡眠机会以及睡眠环境,但是无法取得满意的睡眠质量,日间表现为嗜睡及精神状况不佳,西医多认为失眠同心理、生理、环境、药物及疾病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一般使用抗失眠药治疗,诸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1]。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病机主要是五脏功能失调引起五神变化,脏腑中脾胃同不寐关系紧密,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虚寒均可引起心神不宁而不寐[2]。失眠辨证分型包括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五种,治疗需对不同证型的失眠采取辨证论治。本研究用化湿安神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失眠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5例。实验组男15例,女30例;年龄35~85岁,平均(49.12±2.26)岁;病程7天~10年,平均(3.25±1.16)年。对照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36~85岁,平均(49.25±2.31)岁;病程7天~10年,平均(3.21±1.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3]的西医诊断标准与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脾胃虚寒型辨证标准:以失眠为主诉,伴有平素畏寒喜暖,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不喜食冷物,食则胃脘胀满不舒,甚则脘腹冷痛。常年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舌体略胖水润,苔薄白,脉沉缓。②患者无认知障碍且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引起的失眠。③依从性差。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地西泮片(山西昂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1559)5mg,日1次,每晚睡前口服。
实验组用化湿安神汤加减(自拟)治疗。药用黄芪15g,山药20g,炒白术20g,薏苡仁15g,茯神20g,赤小豆15g,丹参15g,陈皮10g,炒酸枣仁20g,麦冬10g,山楂10g,芡实20g。纳差反酸山楂改麦芽、鸡内金,阳虚怕冷加少量附子5~8g,心悸加龙骨、牡蛎,焦虑烦躁、汗出加浮小麦、柴胡,湿热偏重加泽泻、少量黄柏。日1剂,加700mL水煎汁300mL,每天2次,每次取150mL温服。
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均要求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且指导保持清淡饮食,睡前避免饮用浓茶与咖啡,按时入睡并且在每晚睡前可冥想或者听轻音乐以辅助入睡。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统计平均入睡时间(躺下到进入睡眠时长)、有效睡眠时间及夜间苏醒次数。
治疗后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疾病复发情况。
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达到7h以上,睡眠深沉中途无惊醒,醒后精力充沛,日间无嗜睡。显效: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增加时长大于3h,睡眠不惊醒或惊醒1次,醒后精神尚可。有效:睡眠时间增加但是不足3h,日间嗜睡。无效:失眠未见改善或者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失眠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失眠各项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失眠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平均入睡时间(min) 有效睡眠时间(h) 夜间苏醒次数(次/晚)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5 56.26±5.16 28.86±4.12* 3.25±0.62 6.86±1.12* 2.42±0.41 0.85±0.12*对照组 45 56.31±5.22 40.11±4.56* 3.31±0.61 5.41±0.95* 2.45±0.42 1.46±0.21*t 0.064 16.550 0.660 10.239 0.479 19.486 P 0.949 <0.001 0.511 <0.001 0.633 <0.001
随访6个月,实验组仅有1例失眠复发,复发率为2.22%。对照组6例复发,复发率为1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3,P=0.049)。
6 讨 论
失眠作为一种主要的睡眠障碍疾病,因为不达标的睡眠时间及质量不高的睡眠,常使得失眠群体在白天表现出不良的精神状态及嗜睡表现,工作效率低下及生活乐趣降低,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5]。针对失眠西医较常用的药物是地西泮,其本质上属于一种抗焦虑药,而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可诱导入睡,该药物对呼吸影响小及对快波睡眠几乎无影响,且大剂量用药的时候也不引起麻醉[6]。
失眠属中医“不寐”的范畴。多因七情所伤、思虑过度、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饮食不节等使气血及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发[7]。古今医家均认为脾胃同睡眠存在紧密的联系。依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脾胃互为表里,统筹水谷运化,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心神失宁,使得不寐发生。广东湿热气候,多见夹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加之人在炎热气候贪凉饮冷,脾胃受损,复常处阴凉空调环境或喜用竹席等透凉之物而卧,阴寒内生,又常兼见体质虚寒;脾虚水湿不运,郁久亦可化热,人们常喜饮“凉茶”以图“清热利湿”,祛邪亦伤正,复伤脾胃。临床所遇患者多见舌色淡,舌偏胖、舌边有齿痕,苔膩,脉濡或沉细稍无力。治当化湿散寒、健脾和胃、安神。化湿安神汤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可补气升阳,利水行滞,其温升之力更甚人参,乃补脾益气之良药,用治脾气虚弱,中焦失运,气虚水停。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甘温能健脾,苦温能燥湿,有良好的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功效,炒用更能馨香入脾,尤适用于脾虚湿盛、大便溏泻。黄芪、白术合用,可补中益气,升提脾胃之阳气。茯神功能宁心安神,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麦冬可入胃、心经,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安神定悸的功效,可清湿郁所生之热,亦防芪、术之温燥。陈皮辛行温通,芳香醒脾,行气化滞,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配白术可用治脾胃虚寒,脘腹胀满,湿盛泄泻,亦制麦冬之凉润生湿。炒酸枣仁功能宁心安神,丹参色赤入心,有清心除烦、安神之功,二者共治虚烦失眠。山药可补脾养胃,兼能收涩止泻;芡实善能健脾除湿,涩肠止泻[8],助山药、白术之药力。薏苡仁淡以渗湿,甘以益脾,虽微寒而不伤脾胃,补气健脾、利水渗湿,赤小豆健脾祛湿、利小便,二者渗利水湿,使所化之湿邪从小便而去。诸药联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散寒、宁心安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薏苡仁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强心及调节血压。茯神有利尿作用,可促进细胞与体液免疫,同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动物经茯神灌胃后可进入安静欲睡状态,且经腹腔注射液可镇静,表明茯神镇静及调节睡眠效果突出。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酸枣仁所含总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明显镇静催眠及抗焦虑作用,且不良反应很小。丹参中所含丹参素可有效引起中枢镇静。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失眠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复发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药治疗失眠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用化湿安神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失眠效果较好,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