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sST2、BNP、AngⅡ的表达及意义

2022-03-04骆昌云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窦性房颤分级

杨 东,骆昌云,刘 川,曹 润,王 苹

急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由于患者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脏排血量不足、静脉系统中出现血液淤积、动脉血流灌注不足等所致的心脏循环障碍[1]。同时患者在患有心力衰竭时常会合并心房颤动等,严重时会出现死亡[2]。急性心力衰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尽早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临床评价心力衰竭的指标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检查,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具有局限性,且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影响检测结果[3]。目前临床对心力衰竭病情预测及评估的指标较少,在一定程度延缓临床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治疗[4]。因此为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脑钠肽(BNP)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6年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135例作为房颤组,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律87例作为窦性组。纳入标准:经临床、X线等检查,患者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5];房颤发作>12个月;在本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病变者;患有其他脏器衰竭者;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已进行心脏相关手术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房颤组男71例,女64例,年龄(58.46±12.48)岁,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46例,Ⅲ级51例,Ⅳ级38例;窦性组男46例,女41例,年龄(58.76±12.79)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39例,Ⅳ级22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2.1sST2、BNP、AngⅡ水平:收集所有参与研究者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离心机3000 r/min分离血清,10 min后取出低温保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ST2、AngⅡ、BN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研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比较2组sST2、BNP、AngⅡ水平及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sST2、BNP、AngⅡ水平。

1.2.2随访情况:所有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自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电话随访,确认患者预后,调查并记录患者存活、手术或死亡情况。当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全因性死亡或因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时停止随访。根据患者是否有临床事件进行分组,将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纳入临床事件组。同时分析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sST2、BNP、AngⅡ水平 房颤组sST2、BNP、AngⅡ水平均高于窦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急性心力衰竭sST2、BNP、AngⅡ水平比较

2.2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sST2、BNP、AngⅡ水平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2组sST2、BNP、AngⅡ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房颤组sST2、BNP、AngⅡ水平高于窦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急性心力衰竭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sST2、BNP、AngⅡ水平比较

2.3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电话随访得知,53例发生临床事件、82例未发生临床事件。通过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心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非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心功能分级、sST2、BNP、AngⅡ水平是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因素(P<0.01)。见表3。

表3 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4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sST2、BNP、AngⅡ水平升高为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预后的因素(P<0.01)。见表4。

表4 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因心室发生泵血障碍,或充盈功能降低导致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血量无法被满足,致使身体组织及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继而出现体循环淤血,诱发心脏循环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6-8]。据统计,心力衰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其病因复杂且具有高发病率,如治疗不及时,患者临床症状加重,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9-10]。随着病情缓慢进展,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由于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参与了心力衰竭发生发展,需要从多角度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予以临床评价,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精确的指导[11-12]。BNP水平被临床公认为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13-14]。但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时BNP是否会进一步升高临床存在争议,同时临床认为单凭借一种方法对心力衰竭病情进行评估,缺少客观标准同时也缺少对比,临床无法准确判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5-16]。

本研究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清sST2、BNP及AngⅡ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组血清sST2、BNP、AngⅡ水平均高于窦性组,且当心功能分级升高,房颤组血清sST2、BNP、AngⅡ水平升高趋势大于窦性组。与李彦明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还对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sST2、BNP、AngⅡ水平是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因素,与韩蕊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BNP水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揭示了BNP水平可能具有预测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变化的作用,可以作为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AngⅡ是血管紧张素相关因子,血管紧张素是一类具有极强的缩血管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等作用的肽类物质,参与血压及体液的调节,而且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水钠潴留,可刺激交感神经节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递质和提高特异性受体的活性等。ST2为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其中sST2为其主要亚型,当心肌细胞损伤后,心脏内皮细胞将会在负荷状态下分泌ST2,而使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与sST2结合,保护心脏,减轻心肌损伤,并抑制心肌纤维化过程;此外,ST2还可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

综上所述,血清sST2、BNP、AngⅡ水平作为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其不仅可以用于判定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疾病程度,还是心力衰竭合并房颤预后的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窦性房颤分级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如何解读窦性心律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读懂体检报告中的“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莫过分担心
预防房颤有九“招”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