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究
2022-03-04鲍金红黄尚晴孙梦瑶
鲍金红,黄尚晴,孙梦瑶
(1.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引言
农民是农业的人力资本,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生产经营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的根本因素。长期以来,农民在我国只是一种身份象征,然而,在人才自由流动、就业自由选择、行业分工日趋交叉融合的今天,农民在我国正成为一种职业。2017年1月,农业部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目标,同时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2];当年,农业部提出了10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3]。为提高我国农民经营素质,早在2012年农业部在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4]中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随后历次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并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中指出,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5]。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但就我国农业大国地位和6亿人左右的农村人口而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还在起步阶段,依然任重道远。
2 调研地区及样本分析
2.1 调研地区概况
本次选取湖北省黄梅县为调研区域。湖北省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大省,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6]。湖北省人口占我国中部地区的1/4,而中部人口占全国的1/3[7],湖北省一半以上的粮油、肉食和水产品都供应省外。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拥有“全国粮食主产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等国字号招牌[8]。
本次调研以黄梅县农业大户为调查对象(1)根据耕种环境不同,将山地面积达25亩及以上视为农业大户,平原50亩以上为农业大户。,对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综合考虑黄梅县各镇的地理位置、种植特色、经济状况等差异性,由北至南依次选取了北部山区停前镇、中部腹心地带濯港镇和南部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的小池镇为调查范围,这些地方的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发展水平依次提高;再划区域对农业大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除调查者基本情况外,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其信息化情况、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了解情况、了解途径和对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偏好、评价等。问卷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v21.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频数分析、交互分析等方法。
2.2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从问卷回收结果看,有效回收率较高,问卷设计的问题也是农业大户关心的问题(表1、表2)。
表2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汇总
从农业大户的年龄构成来看,50岁以上的占6成,年龄普遍偏大(表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根据《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9],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然而,新生代农民中70%以上表示不愿意回乡务农,某些地方留下来务农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5岁,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趋势越来越明显。
表3 农业大户年龄结构 %
从学历构成来看,初中学历或者初中以下学历的农业大户占一半;其次为高中,占比约为40%;基本没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种植大户。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小池镇,其农业大户的受教育水平也较高(表4、表5)。
表4 农业大户总体学历结构
从收入来看,超过70%的种植大户年可支配收
表5 农业大户分地区学历结构 %
入在5万元以上(图1),同时,种植大户的年均收入与黄梅县经济水平发展正向关联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种植大户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图1 农业大户收入情况
就耕种面积分布来看,100亩以上占38.33%,具体分布如表6所示。
表6 农业大户土地面积分布
就务农品种分布而言,有超过90%的农业大户从事种植业,其中76%选择粮食作为务农品种,有15%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或者两者兼有。种植大户的土地,主要是通过租赁耕种。走访调研发现,选择稻虾混合种植模式的农业大户一般分布在黄梅县东南部,如小池镇(表7)。该地主要的种植方式是虾稻共养,2015年从龙感湖引进,每户种植面积人均40~50亩左右。最大的(合作社)有2000~3000亩,人数20~30人(人均100亩左右),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主要种植模式
表7 农业大户从事农业品种分布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个人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从数据来看,三镇都基本安装了宽带网络,人均具备电视、手机等信息化(电子)设备,且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信息。但在利用信息化设备等渠道广泛地收集市场信息,从而决定或者调整自己经营品种等的选择方面,被调研者表现不一。对耕种选择的方式和村民职业等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55岁以上的一般种植户会更倾向于选择参考周围种植户、或依靠个人经验习惯、或咨询附近的信息服务站;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中年农业大户,尤其当他同时也是返乡大学生或返乡创业的本地农民,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大,会更注重利用信息化资源去广泛地收集市场信息,说明这一类型的村民个人信息化程度较高,职业素养也较高。
3.2 政府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
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言,调查的农业大户中有超过81%的人了解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并主要通过政府推广宣传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信息,而培训的方式一般是课堂教学和实地观摩。政府大力宣传并举办免费的职业农民培训、推广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创新谋求发展的潜力。
政府主要通过农业局组织培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广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培训主体;其他的培训方式还有:①农户交流微信群,培训的内容包括:灾害播报、职业培训、新品种发布、虾稻市场行情价格、参观新新品种等。②农业APP如云上智农,主要借此了解病虫害和施肥农药技巧。
3.3 线上教学优势普遍被认同但普及性不足
对于线上教学,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有以下优势:首先,线上教学更加方便,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81.67%),这为农村居民带来一定的便捷(18.83%),但同时也要求农村居民会操作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媒介去学习线上的教学。其次,农村居民能得到质量更好、性价比更高的教育(10%),线上教育共享,信息透明化,可供的选择也多(33.57%);最后,线上教育多样化更易于农村居民个性化发展(36.67%)。
农民对线上教学便利性和优势很认同,但由于电脑等电子设备普及不够,特别是如停前镇,留守的农民大部分不会智能机,家里普遍没有网络,信息来源主要通过电视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对电子设备操作能力也有限。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培训的普及性和有效性。
3.4 农民主动参加线上的培训动力不足且效果堪忧
鉴于利用网络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线上培训具有便利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对线上培训效果也进行了调研,其结果不容乐观。能够主动观看并且掌握知识的人占65.91%,其他农村居民线上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偶尔挑感兴趣的看占13.64%,有的仅是为了完成课时,占4.55%。此外,大部分村民在参加完一个流程的培训之后,不愿意再去花时间参加后继的培训。
考虑到乡镇、农村的交通情况,对村民培训地点意向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大部分接受本村或者本乡镇的培训,不太愿意去参加路程较远的培训,更不愿意去企业培训。此外,由于农民年龄普遍偏大,55岁以上较多。大多数人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对市场信息不敏感。
对于线下的培训,如县农业局组织的培训或农广站的培训,也有约50%左右的受训者认为学习作用不大,只有部分人希望再次培训,其他大部分人持无所谓的态度。
3.5 农民对培训的内容偏好单一
关于农业大户培训内容的偏好,如表8所示:占91.67%的人都偏好包含有种植技术的培训课程;又由于农业政策与农民的利益直接挂钩,所以培训课程中实时有效的农业政策解读也颇受欢迎占71.26%;同时,由于会操作现代化农机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相应技能之一,加上政府的扶持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学习农机操作技术感兴趣的占46.10%;而农产品营销和储存加工技术相对需求较小,加起来也只有13.33%。
表8 农业大户培训偏好类型分布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偏好比较单一,看重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操作技术和农业政策导向,而对面向市场的农产品营销兴趣不大,也很少关注储存加工技术,而这类知识和技术不仅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关键能力,更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所必需的。由此来看,即便是农业大户,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在生产经营理念上还处在农业产业链的低端。
3.6 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针对性不强、缺少地区特色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农民培训工作依然沿袭旧的程式化培训方式,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单一、泛化,与农民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达到激起农村居民内心利益需求的效果;另一方面,没有具有特色的乡土教材,现存培训人员重基础理论。
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有:①专项技术培训(7 d);②职业技能培训(15 d);③精准扶贫(2 d);④现代青年农场主(15~30 d华农培训);⑤农业带头人(7 d)。其中,真正能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人较少。
4 各因素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化的交叉分析
为了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因素,本文将性别、年龄、学历等内在因素和政府政策强度和培训内容等外在因素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进行了交叉分析。
由表9可知: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若sig.值不小于 0.1,则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个人信息化素养与性别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若sig.值小于 0.1,则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接受备择假设,即年龄、学历与个人信息化素养之间存在相关性。
克拉默的V 相关系数(表10)在0.05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表明:政府的扶持及其扶持强度能够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
表9 卡方检验
表10 克拉默的V相关系数检验
进一步,本文对影响非新型职业农业大户转型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11)利益需求驱动是关键性因素,政府扶持政策是较为关键因素。
表11 影响非新型职业农业大户转型意愿的因子分析结果(方差解释表) %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同样,对新型农业大户的培训满意度也进行了因子分析,认为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是关键性因素(表12)。
表12 影响新型农业大户培训满意度的因子分析结果(方差解释表) %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5 对策建议
黄梅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不平衡,南部如小池镇发展现状较好,北部如停前镇的发展较慢。显而易见的是,经济水平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存在正向互促作用。长期以来,黄梅县与众多农村地区一样,农村人口通过“邻带邻,亲带亲”等方式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问题仍较为突出[10]。农村问题,关键仍在于农民问题,关键要从解决农民的收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等基本问题入手。
5.1 夯实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基础
(1)经济发展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发展经济仍然是第一要务,建设农村、增加乡村的吸引力是根本。这需要实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延长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
(2)基础文化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智力支持。人力资本的落后,对于无论是持续脱贫还是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而言都极其不利。根据调查,种植大户的学历相对较高;数据表明,个人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取决于年龄、教育等内在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政府推动等外在因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依赖于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坚持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地方政府在财力等方面高度重视。
(3)主体性增强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切入点。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国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及其培训渠道,让农民明白这是关乎他们自身利益的一项决策和制度,如此来唤醒农民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自我发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推动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当地示范户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5.2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体系化和长期化
(1)协调发挥乡镇政府与教育培训机构的不同功能。乡镇政府做好规划和目标,可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统筹规划中[11],并相应明确阶段性达成目标;同时应当根据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信息需求特点和职业技术需要来总体规划制定教育内容,供教育培训机构参照执行。相应地,当地教育机构应当切实贯彻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培训需求,依据农民需求和要求制订培训内容至关重要;再按照所涉及的内容及所牵涉的利益诉求不同,分层次分批次地对农民进行职业素养培训[12]。
(2)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育方式。由政府组织农村应用型人才下乡,提高培训教师水平[13]。培训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和地方特色,如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技能,针对虾稻共养的技术培训,经营综合生态园的经营管理知识等;对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力、判断能力等能力培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把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纳入培训课程中,开展二次培训、多次培训等[14]。
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时,鼓励农民示范户积极参与并带动其他农民学习。对于包括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及潜在的培育对象[15],其培训过程可以利用基于信息系统的远程教育、在线课堂等培训模式进行高效教学。农广校、农民夜校、田园党校等培训主体采用可采用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远程网络教育、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11],方便农民灵活选取适合的方式。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既要满足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要体现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等特点,使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政府还可以利用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3)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拓宽投入主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动能,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需资金需求。政府可以将农口培训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农民培训的核心机构如农民教育培训中心[16],建立专家库,信息资源库,使农民了解培训的具体状况。
发挥当地如黄冈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优势,将培育工作纳入其教学任务,增加特色农业课;通过对大型企业减免税收,鼓励其参与到农民培育工作中,将企业发展与农民技能提高结合起来,特别是农业企业实质性的教学培训会给农村居民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和利益的冲击,因此,政府应多多支持乡镇、村级企业,让企业起到带头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