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数字技术在舞台艺术表演中的应用
——艺术与技术相融的衍化

2022-03-04徐菲

流行色 2022年1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舞台艺术

徐菲

东华大学 上海 200051

一、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演变

艺术(Art)的基本词义是人类基于先天的本能及后天习得的文化影响,对于世界或内心的感知与表达以及同其他个体或群体产生共鸣的产物。艺术的核心是认知、情感及表达,在拥有极高的专业技术和深刻的情感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通过出色的艺术表达手法传递出来。技术的基本词义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技术的核心是完成特定目标的经验、知识与技巧,例如一位纯熟的工匠有极高的技能认知与娴熟的操控能力。孔子曾云“知之者不知为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代表着“知、好、乐”三种层次的精神境界,应用在艺术与技术上,就如最开始技术就停留在“知”的阶段,部分能逐步进入到“好”的阶段,最终能超越“知”、“好”而达到“乐”的阶段。

新媒体艺术的曙光出现于20世纪初,各种新技术、复合材料的出现和普及开拓了艺术表现的领域。20年代以马达、合成材料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活动艺术”;战后以各种复合材料为中心的“复合媒体艺术”;60年代以电视媒介为主要技术的“影像艺术”;7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计算机艺术”;80年代以后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具有反馈功能的、广义的“交互艺术”等;90年代以后出现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艺术”、各种与网络与软件技术相关的“软件艺术”及多色彩虚拟展示等各种新形式的艺术。

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初次高潮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地出现的以综合媒介艺术实验为目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实验性活动。这段时期都在探求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新型合作关系、艺术与环境的新型关系,以及艺术作品中观众的参与等为目的,并以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性艺术活动。

新媒体技术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在创作方式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从开始凸显在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上,到现如今在设计艺术学科下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方向,都标示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经到达了相融相生的阶段。换句话说,现如今新媒体艺术史是一部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应用、历史与现代的艺术创造史,同时也是艺术从“传达表象的工具”转换成“探究人类心灵世界”的历程。我们利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扩展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领域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挑战,也由此给所有人带来推陈出新的火花。

二、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沉浸式进程及体现

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是指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它会给个体参与活动时获得很大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个体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而不会厌倦。

新媒体数字技术最开始涉及沉浸式体验是在1961年,美国科学家海里戈(M.Heiling)提出了构建虚拟布鲁克林城的构想,他希望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设计的系统体验漫步在布鲁克林城市街道上的感受,他是最早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前景并带来沉浸式体验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VPL公司创建人雅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了虚拟现实一词,即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空间、声音、视觉跟踪技术等综合技术生成的集视、听、触觉为一体的交互式虚拟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其他技术相结合,在军事、通信、医学、产品设计、教育、娱乐等广泛的领域迅速得到了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的以沉浸式体验为目的的虚拟现实艺术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自虚拟现实技术诞生以来,艺术家们积极利用其技术特征,创造了崭新的以沉浸和体验为中心的新型艺术。到了21世纪多媒体技术在世界各个领域迅速成长,它成功激发出人类的各种想象力,在这个重体验强情感的时代,富有创意的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体验活动,能将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推向新的境界,这又是艺术与技术相融相生的创新之举。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艺术文化事业和艺术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是艺术文化展示的重要手段,借助技术的手段,以艺术文化为内核,许多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餐厅、旅游景区、商场、剧场、展厅,这些地方都陆续开展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沉浸式光影体验活动,创造了新的沉浸式文创产业,促进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了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消费内容。

这种创新的沉浸式文创产业的特色是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等交互体验,通过动态的色彩与场景交融,使得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餐桌变成盛开的花海,地面变成奇幻的星空,当餐桌变成红楼的大观园,墙面变成宝玉的太虚仙境,甚至连餐具都不再‘安分’,化为流光闪烁变化,在这样的奇幻色彩的世界里,等餐的过程也变得赏心悦目,充满期待。”这是在沉浸式多媒体光影主题餐厅体验后的观众如实反馈,这家主题餐厅利用现代新媒体科技手段(如图1和图2),通过艺术性的展现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通过新媒体光影技术,让用餐不只限于味觉和嗅觉的享受,也变成一场视觉盛宴,光影技术可以模拟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紧张刺激的丛林探险,寂静暗夜的萤火草海,更有以清明上河图、红楼梦十二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题的艺术文化展现,用餐者的每一分一秒都充满神秘和好奇,从单一的味觉体验直接升华到认知理解、情感共鸣的阶段。

图1 新媒体数字技术艺术餐厅

图2 新媒体数字技术下的沉浸式光影主题文化美食体验

三、新媒体技术造就的沉浸式体验对舞台艺术表演的正向驱动性

2002年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唱响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进入演出,成为美妙的插曲。用张艺谋本人的话说:“它是一场秀”,它秀的是桂林山水,秀的是民俗风情,秀出了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启用了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及其隐藏式的音响展现出了“红色、绿色、蓝色、金色、银色”五大主题色彩系列,将刘三姐的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山水圣地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及听觉冲击,达到了如诗如梦的沉浸式效果。

2019在曼哈顿The Shed文化中心举行的Cornucopia演唱会利用戏剧表现方式,结合新媒体技术沉浸式特点,为观众设计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的现场,新媒体艺术家将音乐旋律转化为动物般的花朵和山地景观,丰富而华丽的视频内容像盛开的花瓣随着音乐的节拍让观众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近几年在中国跨年晚会、春节联欢会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科学技术与舞台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观众从以前单纯的视觉听觉分散观感到如今的沉浸式观感,这种飞跃式成长是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演艺舞台是以舞台作为基础,将声光电即音响灯光系统与数字影像内容进行结合,通过与观众在视、听、感等方面进行互动,构建打造了与传统舞台截然不同的,具有沉浸特色的新式演艺舞台。

沉浸特色的新式演艺舞台,比传统舞台更加注重故事脚本的创意、演员与观众交流关系的创意、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入的创意,利用角色、情节、气氛、情境、沉浸、节奏的设计来让观众融入故事本身,它更注重一条戏剧故事线的探索,引导观众参与并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的流动时空选择产生不同的故事线,这样使得沉浸式体验演出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调动观者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将沉浸式演艺舞台拆开剖析来说,它有如下特点:一是虚实舞台的结合,既有实际舞台场景搭建,又有不断变化的数字影像实时投影、灯光系统组合的交互式视觉技术生成的虚拟舞台场景——沉浸式数字影像技术不仅作用于舞台场景,还可配合着剧情、随着演员的演出动态变化而变化,让演员、场景与剧情之间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丰富的展示效果,能更好地帮助观者沉浸到剧情中,理解演员表达的情感,加深用户观影体验。二是观演良好的互动效果。互动效果也是沉浸式舞台中的一个关键亮点,观者可以通过完成一些任务,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些任务可以是通过与数字影像技术的触摸互动,也可以是生成软件技术的指令交互,又或者是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特定的主题氛围与观者交流,增加观者的追踪性与趣味性。三是丰富立体的多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演出会最大化刺激观者的感官,除了视、听、触觉的感受,还要有全方位立体互动氛围始终包围着观者,造成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使他们与戏剧场景融为一体,这也是完全结合了技术手段的前沿艺术呈现形式。四是后网络时代全虚拟沉浸式演艺舞台。这种全虚拟化空间展示,使观者不受时间、场景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三维构造技术的结合,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即可观看演出,这种互动与特效的结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沉浸式感官体验。

四、浅析舞剧《秀水泱泱》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应用

《秀水泱泱》是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于7、8、9月分别在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大剧院公演,是一台跨界融合的舞台艺术表演,融合音乐、舞蹈、诗词、绘画、戏剧、杂技、多媒体数字技术等元素,以秀洲运河两岸的人物故事、民风乡俗为叙事抒情点。作品吸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技法,全面展现嘉兴大地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演出以立体成像面幕与投影底幕共同营造多维舞台空间,呈现秀洲最具价值的大运河、长虹桥、稻米、桑植、古镇、灶画等视觉形象。打造一台中国魂·当代风”并能“赏心悦目”的舞台艺术精品。该剧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等在舞台上的应用,使得观演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行为,并且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制造出新的花样,打造观众体验的沉浸环境,这种变化,不单在空间上对舞台艺术表演做出了突破,更是从故事文本、导演创作剧本、观演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美学追求。多媒体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表演的高度融合,使这种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戏剧舞台演出得以产生。

下面选取《秀水泱泱》导演台本(多媒体)部分案例,展现新媒体影像技术与舞台表演结合的创意脚本进程。

影像及彩色灯光呈现:古朴而悠远的乐声中,一滴晶莹的水珠在面幕上积聚、膨胀、坠落、涟漪荡漾。又一滴再积聚、再膨胀、再坠落,周而复始,水势逐渐扩展,终于形成浩然宽广、水天一色的景象。水滨绿洲之上,无际的野稻横生、抽穗扬花,无边的桑林染翠、扶摇蚕梦(如图3)。

图3 《秀水泱泱》序幕:洪荒地未老

影像及彩色灯光呈现:白马在面幕上若有所恋地徘徊、期待。歌者“秀”和“水”出现在白马的身旁,展开一段关于“蚕花娘娘”的重唱,白马渐隐,由歌者“水”代其表白。

舞台表演:在重唱的音乐中,男女舞者化身蚕娘与白马双双起舞,群舞演员以蚕蛹的形象出现(如图4),围绕巨大的桑树(影像)起舞, 然后再变装为吴越时期的织女形象表演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采茧等养蚕生产活动,以及对蚕神的膜拜,展现桑植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图4 《桑林蚕说》场景片段

影像及金色灯光呈现:稻禾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清溪浣洗着洁白的纱巾,金禾与白纱的影像逐渐丰盈直至涨满画面,寓意着秀洲的物华天宝 溢出、流向更广阔的世界,从而引出下一场“开河”(如图5)。

图5 《秀水泱泱》开河片段

此场景主要表现了秀洲先民跋涉于秀水 绿洲之上,开启“马家浜文化”七千年的生命梦想、桑蚕文化的缘起与发展以及开凿运河的创世精神。

从以上创意脚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新媒体数字结合的演艺舞台,在初创时就十分注重新媒体技术与演艺创意的有机融合,利用角色、情节等有节奏的来设计沉浸式情景,先从故事逻辑,呈现内容来引导观者的投入,最后再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视觉表达来与观者进行充分的沉浸式交互。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演进,在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大碰撞的环境下,新型演艺形式的革新将会愈演愈烈,新技术下的舞台演艺也会跨越物理空间的创作束缚,探索更多的感知极限,这也是艺术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未来更具有挑战的课题。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舞台艺术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纸的艺术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浅谈虚拟现实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