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2022-03-04危有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晋侯秦伯秦穆公

危有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关注文本细节尤为重要,从细节中可以窥见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从细节中还能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关注细节也能掌握用字、用词、用句的精妙。那么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这个文本字数不多,只有375个字,可是细节却传达出了很多信息,关注这些细节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了解历史背景,丰富课文细节

想要从宏观上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委,就要从两个方面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其一,从地里位置上,秦国、晋国、郑国如何分布;其二,晋国为何与秦国合围郑国,烛之武是郑国何许人也。这些都是课文中没有表述的,教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课文细节,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完整的理解。

在地里位置上,秦国与晋国接壤,晋国与郑国接壤,而郑国在秦国的东侧,两国之间还隔了一个周五畿。了解了这些,对课文中烛之武的话术就不难理解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越过其它国家而设置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处,怎么能使郑国亡了而强大邻国呢?邻国实力增强,相当于您的实力减弱了。这句话正是烛之武在地理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秦国考虑,通过这句话也能看出,烛之武并不是一介草莽,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烛之武对地理位置的透彻分析,说明他学识不浅,有居草庐而忧天下的胸怀。教师通过对地理位置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发揮想象力,对课文中各国的对战局势和人物特点的细节加以关注,对人物会有更清晰的理解。

再对秦晋为何围郑和烛之武是郑国何等人进行讲解,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郑国的处境和烛之武为何临危受命了。晋国和秦国本就交好,两国有政治联姻,成语“秦晋之好”即来源于此。而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出亡时没有受到郑国的礼遇,况且郑国作为晋国的邻国却与楚国交好,所以盟秦国而围郑。这样看来,郑国与秦国并无直接矛盾,秦国只是为了帮助晋国,这也为烛之武成功退秦提供了情理上的支持。抓住这个细节,烛之武再对晋文公背信弃义的行为加以叙述,秦国退兵就更加合情合理了。道理很简单,可为何郑国要派年迈的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呢?对于佚之狐为何推举烛之武作为使臣课文中没有过多表述,可是通过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番对话便能知晓,烛之武出使秦表现得不卑不亢,阔谈地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属一位能臣,可见郑伯并不是之前没有发现烛之武的才能,而是郑伯冷落贤臣,体现了郑伯的碌碌无为,也为后来郑国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历史背景后,很多未解的细节便逐一解开,课文中未表述的细节也丰富起来。

二、分析人物语言,补充省略细节

汉语是博大精深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穆公所言字字珠玑,既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用意,又客观照顾到秦穆公的颜面,言语恳切而高亢,据理且用情,是高超的语言艺术的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可以补充出很多烛之武的潜台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烛之武言语中被省略掉的细节。

例如,烛之武说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郑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的使臣经过,我们供应其食宿、给养,您也没有什么坏处。这句话体现了烛之武言语的不卑不亢,实则是对秦国示好,可是并没有怯怯低语,而是设身处地地为秦国着想,而且把郑国提升到了好客之主的位置。这句话提到的是对秦国的好处,从侧面奉劝秦国退兵,却省略掉了秦国退兵对郑国的好处,烛之武避重就轻,言外之意,秦国退兵,我郑国才能成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只字未提秦国退兵,可表达出的退兵之意却有不可挡之势。

又如烛之武说道:“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这句话实际是烛之武的假设,烛之武假设了一种对秦无利,对晋大好的状况,这就体现了烛之武的读心之能。身为君王,自己的疆域和土地是再看重不过的了,以晋图谋西边疆界为假设,戳中了秦穆公的痛处,顿时激起了秦穆公对晋的防备之心。这里烛之武省略了晋对郑的企图心,却着重讲述了晋对西边秦的企图心,在表达艺术上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凸显了晋对秦的不利。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让烛之武未言之细节也浮显出来。可以让学生紧抓未言细节,对课文进行扩写,实现对课文更深刻的认识。

三、分析用词用句,感悟微妙细节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作者左丘明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编纂的散文,在用词和用句方面纯熟且恰到好处,通过细节的描写,把人物微妙的关系、国家之间微妙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通过对用词和用句的细致分析,来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微妙的细节。

文章第一句便渲染了紧张的战局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里作者用了“晋侯”“秦伯”围郑,用了两国君主的名称,而不是“晋军”和“秦军”,把一场军事行为赋予更浓的政治色彩,其实已经在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埋下了伏笔,给整篇文本渲染出耐人寻味的文风,带入感极强,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人物之间会发生何种关系。

课文的第三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已。”这是烛之武面见秦伯所说的话,这里烛之武却不提“秦伯”和“晋侯”。原因有二,一是作为使臣有礼有节的话术,二则是烛之武称秦、晋,亦有淡化秦伯与晋侯个人感情的用意,把对话上升到国与国之间,为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做好铺垫,国之事,无关私情。用词之微妙是作者对人物的设计,也是文本整体架构合理的体现。

更为有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晋侯对秦伯的称呼:“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不行,没有此人之力,就没有我的今天。这里的“夫人”即“此人”,指的就是秦伯。晋侯没有称其名,也没有呼其国,而是用了一个“夫人”,可以看出晋侯对秦伯的冷漠,而晋侯却念及过往恩情不予进兵,又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是一句极具现实意味的表述,是对前文的氛围渲染和烛之武游说之能的一种衬托,是作者对整篇文本的合理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文风质朴干练,条理清晰,语言精练,深入阅读会挖掘出更多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解析,对其人物语言的分析和用词用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加以丰富和挖掘,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掌握,达到对文本深刻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晋侯秦伯秦穆公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爱马说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
聪明的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