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的破“格”立“局”

2022-03-04张春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语言

张春香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然而这一使命并非是墨守成规地开展语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微观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作为基础,需要宏观教育理念与认知的革新方可点睛。面对多年语文教学行为形成的传统课堂,如何破陈“格”立新“局”?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体悟到以下的认识与做法颇为有效,期待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因时就势,创设课堂情境

语文教学讲究课堂情境的创设,但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未入佳境。他们也有自己成功的教学体验,但往往阈于陈规定格,使得教学过程僵硬而枯燥。实际上可以因时就势,创设课堂情境。所谓因时就势,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当前教学内容、任务做具体微观的分析,针对学生现场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力、精神状态与课堂现场环境,实时生成语文学习的情境。

例如,在《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教学情境创设时,以往做法是教師课前收集大量教学素材,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影音元素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涉及的时代、人物、事件背景中进行学习。步步牵着学生的手,步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波澜不惊,最后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事实上,多数学生由于生活和社会阅历所限,对文中所处的时代、人物事件背景缺失深度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时,笔者课前做了相关准备,随着铃声进入教室,却听见学生在议论,一问,原来上节课地理老师和他们谈到神舟飞船、北斗导航等在地理上的应用。于是,笔者一时兴起,不妨抛开课前预设的定格与流程,就从学生议论的话题开始继续聊下去,慢慢引出本课。随后发起课堂即兴微演讲的邀请,以问题链条形式抛出演讲线索:除了神舟飞船、北斗导航,你了解“两弹一星”吗?全国人民景仰的“两弹一星”元勋们,你能说出几位?你能说出元勋们让你最感动的事迹吗?本以为临场的教学安排,会引起学生的“不适”而出现冷场,出乎意料,学生积极争取发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被学生朴素然而深深浸入的情感表达打动。这样借助于语文课堂的时势,“实时、随机”创设《邓稼先》这节课的教学情境,引入学习过程。

二、多向关联,深化课堂探究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语文课堂是综合性极强的课堂。天文地理、世故人情、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社会政治等无不涉猎。因此,语文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字词句法写作表达的定格,也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限制,可以将课堂拓展至多向关联的探究。

例如,《老山界》这篇课文作为经典的语文课堂教学素材,具备了思想熏陶、精神提升、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具体内容还涉及政治、军事、地理、人文习俗、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在课堂探究时,笔者先从一幅长征时期的地图引入多向关联的讨论:为什么必须翻越这座山?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当时是如何做准备的?今天你翻越,还是这样准备吗?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想象红军翻越的情景,你的表述与作者的差别有哪些?作者的表述给你的感觉如何?红军后来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雪山——岷山,伟人毛泽东为此赋诗一首《七律·长征》,对比本课的描写,你觉得两位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异同?最后这一个问题,对初中学生还是颇有难度的,虽然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生已经学习过,但这样的语文探究是有相当深度的,它牵涉的多方面因素需要学生深思,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担心之余,却欣喜地看到学生热情高涨,虽然做出的讨论略显稚嫩,但强过教师对课文按部就班的讲解,也强过生硬地刷语文训练题。这样的讨论,学生获得的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自然的教学过程中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生动而有深度的讨论中提升,在多向关联拓展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更贴近语文课堂的本质。

三、个性定制,分层语言训练

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生成的重要基础,这需要语文教师匠心独运、初心不改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将语言训练变成了中考模拟语文试题的反复操练。不同基础、能力层级的学生反复做同一套标准化的练习,容易导致能力层级较高的学生“食不饱、力不尽”,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陪公子读书”。鉴于此,语文教师不妨自己先在语文题海中“畅游”,挖掘语言训练的“水库”,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语言能力现状,恰当分层,精巧地划定不同层级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准、个性化定制课堂语言训练材料,引导他们在语言训练的海洋中“乐游、爱游”,最终成为语言海洋中畅游的高手。

例如,在《狼》的教学中,除了涉及古汉语的语言学习训练与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之外,还需重视这篇经典课文在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中的价值。笔者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了一个分层练习:观看完某哑剧小品,让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篇幅、不同要求的该哑剧电视转播的现场解说词。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现场配合影音素材播放进行自我作业成果展示,现场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这样将死板的语言训练分层,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学会如何描写场景、人物对象以及构建作品结构,都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彻底发挥出语言训练的功能。

四、意义认知,拓展课堂学习

语文课堂学习时空有限,但语文学习的边界无限。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的语文教学篇目、有限的课程标准内容,这些似乎让不少语文教师产生错觉,认为在这些特定的时空中按照特定要求完成特定篇目的教学,就是语文课堂的终结。实际上,这些有限的教学行为或者互动载体,其实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必需性的语文课堂任务。从核心素养生成与提升、语文课程的使命——“立德树人”的视角看,语文课堂有必要拓展。

例如,在讲解一组涉及描写母亲的作品时,教师真正需要深入学生心灵,真正需要确切地了解本班学生的父母亲的基本情况,在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学生设问时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不能要求学生超越生活、个人情感的体验去凭空无病呻吟、闭眼捏造。试想,教师怎么可以提问一名早年丧母的学生,让其回答最近生活中母亲关爱的场景描写问题?又怎么能够离开家庭经济情况,让一名学生奢谈到某个海外风景名胜旅游的感受?教师课后布置的语文作业,如小作文、语文创意作品,都要针对各类学生的人文背景(家庭、感情经历、个人心理特点、兴趣、语言基础、社会环境等)布置可选择的多样性的联系现实生活、充满引导性设问、充满人生意义探究的语文作业,让学生体验语文课程的本质,真切感悟到语文是人生的必需品,产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动力,形成终生学习、运用语文的兴趣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之路宽广又狭窄,因为语文教学的领域宽广,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视界相对而言多多少少显得狭窄。笔者陈列上述四点体悟,关键还在于语文教师要有破“格”立“局”的意识与实践的勇气,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情境语言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有我语言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