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父子情深,相同的经典传承
2022-03-04李玲
李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当代作家李森祥先生的《台阶》一直被语文教师津津乐道地拿来咀嚼着、品味着。两篇文章中不同的父亲,不同的父爱,成就了经典的传承。
一、细节里的爱,绵延不绝
在《背影》开篇中,作者点明时令:凄冷的冬天;自家经历的惨痛:“祖母死,父赋闲,满院狼藉。”让作者潸然泪下。可是,父亲却宽慰我说:“不必难过……”父亲的话语简短利落,却温暖了我伤痛的心灵。父子相携处理完家事,相约同行。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还“再三嘱咐茶房”,终是 “嫌弃茶房不妥帖,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而此时的我,对于父亲的爱,不以为然,暗自嘲笑父亲说话不漂亮!父亲的“迂”!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我”更细腻的嘱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买几个橘子去。”一系列细节描写,将父亲对儿子那“天经地义”的爱,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更是為下文细写肥胖的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做了铺垫。选文的第6节,作者对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动作和神态做了更加细腻的刻画:“走到、穿过、跳下、爬上、探身、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更兼具作者对父亲那一身黑色打扮的传神描写:“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顿然间,给经历家庭变故、赋闲没有收入靠变卖典质来“办丧事、还亏空”还依然拖着肥胖笨拙的身子来回穿越铁道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增添了更多悲情的色彩,“我”怎能不潸然泪下!当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混入人群再也找不着时,“我”终于懂得了那远去的背影,其实就是远去了的父爱时,“我”懂得了父爱是藏在绵延的细节里无需推辞的。
文章末尾,作者写到父亲在年老身体欠安的情况下,“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泪眼婆娑中,眼前再次浮现出父亲艰难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身影,全文的情感由此达到高潮:父子情深,在细节里沉淀成了经典。
同样,《台阶》一文里,“我”的农民父亲,在追寻自己人生终极目标时,对妻儿展现了别样的爱。
二、细节里的爱,浸入血脉
《台阶》一文,第1节“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开篇点题就已经暗示了父亲的心结,为下文叙写父亲终其一生都在为改变“低台阶”而努力着。第6、7节又独立成段反复强调念叨“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在作者的家乡,高台阶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就高,妻儿老小的地位也就高了。看似简单的心结,其实,蕴含着父亲对妻儿家庭的爱之深切。为了兑现自己及对妻儿的无言承诺,这位父亲出场就是“背了三块三百来斤的青石板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可惜了磨破的那双草鞋”。父亲当年的身强体壮、勤劳节俭,年幼的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间。第3节,作者重点对下过雨后三阶青石板台阶进行细腻描写,“台阶上积了水……,父亲用竹丝扫帚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我在三级台阶上来回的蹦着,母亲在门槛上做活,父亲伸长着腿坐在台阶上,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快乐,都来源于那个只会“拍拍我后脑勺”的沉默少言的父亲。字里行间,我的快乐,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已然蕴含作者对父亲一生勤劳的赞叹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为了自己和妻儿有“高台阶”,无数次的感叹声中,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捡砖瓦、塞角票、种田、砍柴,一年中只留下半个月用来过年……”就连“父亲坐在台阶旁桃树的绿荫里,盯着“摇来摇去的柳树枝的眼神”都是专注的,对这些“散不去烟雾”的传神描写,更深地传递出父亲因为目标没有实现的不甘。一位不善言语,只把心思深埋心底,只知埋头勤扒苦做的父亲形象已跃然纸上。
造新台阶的那个深秋天还没亮的早上,作者又对父亲在浓雾中踏黄泥造新台阶的形象做了细腻刻画:“浮、挑、滚”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父亲不知疲倦劳作,多年的宏愿就要实现时内心的喜悦。父亲对家庭妻儿的身体力行的默默无言的爱,作者看在眼里。第22节,当“我亲眼看见父亲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第28节,父亲挑水,“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长大的“我”,已然懂得回报父亲辛劳的感恩之情已经浸润到血脉里。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三、矛盾里的爱,成就经典
两篇文章,描写的都是渺若尘埃的小人物,他们在凡人小事中体现出的精神风貌给了两个儿子无形的精神引领。《背影》在父亲言不由衷的来信中,引领我们懂得理解父母;《台阶》引领我们向善、求美、务实。作家们就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设置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唤起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来促使我们反思生活、人生、人性。
作家李森祥在《台阶》一文中精心布局,巧妙搭建,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把对人物的精神刻画当做着力点,在主人公身上设置了一个关于人生追求的思考点:当物质追求达成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精神追求也随之达成了?父亲辛劳了一生,渴望被尊重了一生,但是当九级台阶建好之后,父亲、妻儿的地位就真的高了吗?真的得到尊重了?“当乡邻们经过家门口时并没有夸赞我家的台阶高,只是平常地问候父亲一句:“吃过了没?父亲不知怎的就回答错了……他总觉得坐太高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一级,他还是不自在……坐在九级的台阶上是那么的不自在”。根源在第9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在新屋造好后的庆典上,“他不敢放鞭炮、两手没处放,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露出的笑自然是“尴尬的”。他一样会想到其实妻儿在乡邻眼里也是一样的没有地位,只不过妻儿没像他一样回答成“没吃过”罢了。父亲的这种尴尬, “我”看得真切,“我”感受到父亲在实现自己目标后的不适应,“我”感受到父亲在实现自己及对妻儿的目标本该扬眉吐气却仍不适应的原因:那是农民父亲早已经习惯过低眉顺眼的日子,他身上的谦卑之气已然深入骨髓,无论物质条件怎样改变,父亲都无法丢弃融入他骨髓里的精神美德——人性的真、善、美!这便形成了一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错位。结尾一句“父亲老了”,这是只有儿子才能读懂的父亲:心酸父亲辛劳的一生,感叹父亲谦卑却“伟大”的一生。由此引领读者思考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像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有很多,他们的追求改变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高台阶”,不变的却是质朴的精神,这正是中国农民身上最本真的财富。细细想想,作者正是巧妙地把父亲放在自己制造的矛盾冲突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伟大——一生有目标有追求,勤劳朴实却始终不失做人的忠厚淳朴。
两篇文章,《背影》传递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爱无以回报的歉疚之情,《台阶》是默默无言(全文父亲只说过三句话)终其一生实现对自己对妻儿宏愿的爱。不同的父亲,不同的父子情深,因了作者的细腻刻画,成就了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高新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