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字情深见“圣心”

2022-03-04严玉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望岳律诗杜诗

严玉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诗坛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被誉为“诗仙”“诗圣”。李诗浪漫飘逸,杜诗沉郁顿挫,对于他们诗歌的内涵,学生尚需在教师引导下知人论世。初中语文部编教材选有杜甫多篇作品,下面以《望岳》《春望》这两首律诗为例,从“望”字切入,谈一谈“诗圣”杜甫的诗心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漫游《望岳》凌云志

1.知人论世

杜甫出生官宦世家,是晋朝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父杜审言被称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父亲杜闲曾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自己的家庭“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到了杜甫降生以后,家庭声势虽不如前,却仍为乡党赞羡。

在唐代,很多青年都有漫游经历,李白就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二十岁至二十九岁的十年间,杜甫有过两次漫游,期间他写下很多诗,流传下来的却不多。杜甫第一次远游是到江南,大概游历了三四年时间,此时的杜甫丝毫没有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后因赶考回乡。二十四岁的杜甫在进士考试中落第,不过这没有对他造成什么打击,他很快开始了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有如此的一面,这是不是和学生熟悉的杜甫大不相同?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的《望岳》就写于这段漫游期间。

2.品读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充满了激情。很有意思,除了诗题,全诗没有提及“望”字,却又紧扣“望”字。金圣叹评价本诗:“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

本诗从远望的角度写起,以问答形式开篇来写东岳泰山的雄伟壮阔。接着由远及近,虚实结合,写出泰山的秀美与高大,“割”字使静止的山充满活力。学习本句,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山之阴阳”与“水之阴阳”的区别。下面两句写细望之景,由静转动,写出诗人望见泰山白云涌现,心胸开阔,心情激荡。“决眦”更是将诗人仰望时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衬托出泰山给人带来的极大震撼。

诗人仰望泰山,登山的渴望油然而生。青年时期的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之巅,俯视群山,传神地表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杜甫有三首《望岳》,分别写于青年、中年、暮年,咏泰山、华山和衡山。教材中所选的《望岳》是咏泰山之作,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杜甫青年时期的光芒四射、积极进取。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另两篇《望岳》,不求深入研讨,意在与教材中的《望岳》做比较,为后面学习杜甫《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做鋪垫。

二、困顿《春望》忧国情

1.知人论世

在经历了吴越、齐赵的漫游之后,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但并未能得到显要的官职,同时,他的父亲在奉天县令的任上去世,杜甫陷入贫困之中,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居无定所。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次年五月,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六月,潼关失守,杜甫所在的白水沦陷,诗人开始了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流亡生活。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即位,八月,杜甫前去投奔,在途中被胡人抓住,押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当时的杜甫,没有名气,胡人并不在意这位四十五岁已经满头白发的诗人,没有囚禁他。困居长安,诗人一方面为国家忧虑,另一方面长久得不到家人的消息,第二年四月,他逃离长安,历尽艰辛到达凤翔——朝廷的所在地。这期间,杜甫写下不少诗篇,《春望》就是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此时,我们再也看不到青年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所能感受到的,是中年杜甫的忧国伤时。

2.品读鉴赏

《春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杜诗的“写实”风格。首联写国都沦陷后的残破不堪,景中传情,开篇就传达出国破家亡的悲痛;颔联移情于物,寓情于景,以“感时”承上,“恨时”启下,章法分明;颈联点出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家书珍贵来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尾联以白发“不胜簪”写苍老之态,而杜甫此时才45岁,何以至此?思亲、伤时、忧国所致。

《春望》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本课选了五首诗,古体诗两首、近体诗两首(一律一绝)、词一首。《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诵读不同体裁诗歌,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各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并将诵读和体会诗歌情感结合起来。在八上第三单元已经集中学习过律诗四联及“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并与古体诗适当比较。杜甫的律诗成就极高,章法极其严格。教师可以借助本篇进一步感受律诗的韵律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有意识地将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教材中课后“积累拓展”中推荐了杜甫的另一首律诗《月夜》,和《春望》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是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思亲之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方面做比较阅读。

三、千古“圣心”沉郁风

杜甫既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生灵涂炭,更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江河日下的败落。杜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读之可以知其世”,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多样,善古体、律诗,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情感深厚浓郁;顿挫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表现在起承转合处。

杜甫经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读书游历,激情昂扬,主要是在杜甫三十五岁之前。游历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他的诗大多表现出乐观自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如《望岳》一诗兼济天下之心一览无余。二是长安十年,困顿苍凉。杜甫来到长安,想一展抱负。直到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出自这个时期。三是流亡颠沛,慨身慨世。从“安史之乱”起到入蜀,是杜甫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个人的困顿、民生的疾苦、国家的衰败,无不在他的诗中得到呈现。《春望》及“三吏”“三别”皆写于此时。四是辗转西南,忧国忧民。杜甫在成都过了一段相对清闲的日子,留下《春夜细雨》《江畔独步寻花》等作品。生活有了着落的杜甫没有忘却国家与人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典范之作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有强烈的情感倾向。

《沧浪诗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诗充溢着个人与时代的气息,从早年的抱负到晚年的理想,忧国忧民的积极精神首尾一贯,爱国爱民的政治热情至死不渝。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望岳律诗杜诗
望岳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望岳
篆刻杜诗记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