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04刘国琼敬艳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后备攀岩竞技

刘国琼 敬艳

自攀岩进入奥运会以来,对攀岩的竞技后备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文研究,为竞技攀岩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策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开展了攀岩项目的中小学和攀岩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了解到目前我国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有:攀岩人口基数小、培养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弱、资金投入少;提出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提升综合素质、完善培养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本地与引进结合、训练与竞赛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俱乐部专业优势。

攀岩现如今已成为奥运会项目,我国目前的攀岩竞技水平并不高,攀岩这项运动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还属于小众体育项目,参与攀岩的人口基数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攀岩人口为30万,其中青少年攀岩人数达到8万,如此众多的攀岩人数与我国的总人口数相比也只是凤毛麟角。在竞技攀岩领域除了速度外,难度和抱石跟世界高水平攀岩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竞技攀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譬如在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我国有两名小将拿到了入奥名额,但在最终成绩上却显露了我国与欧美日高水平国家的差距。对此,我国面临的是如何提高竞技攀岩水平,对青少年攀岩后备人才的培养更优化。

本文通过探究我国青少年攀岩后备人才所处的困境以及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竞技攀岩的水平,希望能够在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1 我国攀岩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1.1 学校培养模式

学校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在中小学选出优秀的具有攀岩天赋的学生,然后在攀岩训练中心进行集训,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学校通过开设攀岩课,培养青少年参与攀岩的兴趣,扩大青少年参与攀岩的人口基数,能够从更多的青少年中挑选出具有攀岩天赋的学生。2009年,攀岩开始在全国部分中小学试点,到了2014年,“攀岩进校园”计划推出,在我国发展了4所特色攀岩学校,截止到现在发展了72所攀岩特色学校,在攀岩特色学校中,开设必修课的占少部分,大部分学校以选修为主,设立攀岩社团和攀岩队,学生通过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这个项目,在兴趣小组或社团里表现好的学生就会被选入攀岩队。如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浙江安吉凤凰山小学等学校已经向攀岩省队、国家队输送了不同层次的人才,还有一些从攀岩特色学校走出来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在国家攀岩集训队及多个省级集训队进行系统性训练,部分选手已经参加了亚洲赛事,甚至拿到世界比赛的冠军。学校培养模式选材简单快捷,而且学生能够兼顾学习和训练,是我国青少年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1.2 俱乐部培养模式

俱乐部培养模式是指攀岩俱乐部通过招募,对青少年进行分年龄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的年龄设置有不同的培训课程,有基础班、进阶班、高级班、攀岩队,根据青少年的攀爬技术,分段培养,其中针对具有很强攀岩天赋的青少年进行专门培养,会代表俱乐部参加全国各种攀岩系列赛。在全民健身和攀岩入奥的背景下,攀岩运动正成为一股兴起的热潮,全国各地攀岩馆正成迅猛之势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将近有400家商业攀岩场馆。据中国登山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攀岩注册俱乐部300家,在攀岩运动员培养方面,俱乐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少年攀岩俱乐部先后培养出了钟齐鑫、何翠莲、何翠芳、李春华四位世界冠军先后共为国家培养了3名国际健将12名国家健将3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俱乐部培养方式选材范围更广,不局限于攀岩特色学校,但是相较于学校的选材选出的学生天赋较弱一些,能够弥补学校培养模式的选材局限来源,而且接触到的资源更广。

2 我国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

2.1 攀岩人口基数小,生源短缺

攀岩运动传入中国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攀岩人口基数小,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攀岩后备人才选材受限。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成立,攀岩运动更多的是以民间极小范围进行;1987年,中国开始派遣运动员到日本学习攀岩,并将此作为攀岩运动引入我国的标志;1995年,攀岩运动正式被国家体委列为开展的体育项目,标志着我国攀岩运动开启了社会化、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新征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攀岩在我国已初具模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营的将近有400家商业攀岩场馆(不含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攀岩人口为30万,但这个数量与庞大的中国人口密度只是凤毛菱角。人们参与攀岩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家长缺乏对攀岩的认知,所以青少年参与人口基数小,高素质青少年攀巖生源短缺。

2.2 培养体系不完善,学训矛盾

受我国“举国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多以竞赛训练成绩为目的,在目前的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大多表现出急功近利、长远性考虑不够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基本是“三级训练网”结构,青少年既不能耽误文化学习,又不能过分侧重于运动训练,运动员都希望训练有所成绩,学业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做到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共同发展。多数运动员在退役后工作并没有保障,对于前途也是一片迷茫,重要原因在于文化水平较低,这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为运动员保驾护航,攀岩的国少集训队队员很多是从中小学中选拔出来的,一方面要兼顾学习,另一方面训练不能落下。

2.3 师资力量弱,质量下降

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保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安全,二是发现好的运动员苗子,提高其竞技水平。目前我国严重缺乏攀岩项目的教师和教练,国内开展攀岩课程的学校中只有极少数专业的攀岩教师,而且攀岩教师的水平有限,很多老师并不是专业攀岩出生,对攀岩教学方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每个学校只能保证配对一名攀岩教师,这对学生来说,学不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对教师来说,无法满足攀岩课程的正常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另外,攀岩俱乐部的教练也不足,有时候为了填补职位会降低教练门槛,这就导致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攀岩本来就是一项“多功能”高危运动,这需要老师和教练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超强的头脑风暴意识,能合理的规划学生的训练任务,及时的处理在授课、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4 资金投入少,硬件软化

攀岩场地和器材是开展攀岩教学的硬件设施,是攀岩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目前我国国内除攀岩集训中心外,学校中,社会俱乐部中,具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岩壁很少,如果按照国际标准建一个含有难度、速度和攀石的场地需要消耗超过百万元人民币,另外攀岩器材如安全带、绳索、主锁等都是消耗品,需要更新的频次很快。由于攀岩前期投入成本过高,社会中开设的攀岩场馆资金投入有限,一些学校会因为攀岩场地有限,设施更新速度较慢,天气等情况导致学生上课和训练无法进行。基础设施不足,攀岩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影响正常的授课,学生也学不到深层次的技术,另外,攀岩教师和教练待遇有待提高,在学校和俱乐部里,攀岩教师教练的薪资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开展多渠道攀岩运动硬件建设,是确保攀岩后备人才被发现和被培养的基础环节。

3 我国攀岩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3.1 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淡化竞赛成绩的培养理念,学习和训练要同时兼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强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从而使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攀岩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参与攀岩的热情不断提升,通过攀岩训练,青少年除了能够掌握攀岩这项技能外,更多的是心理变得强大了,能够养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另外,对于专业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也不能落下,如广西马山的攀岩国少集训队考虑到学生的训练和上课问题,便将训练分为了两个部分,周中在学校进行体能和基础攀爬训练,周末集中进行系统训练。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科学训练,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

3.2 完善培养体系,突出质量

在培训体系方面,努力探索创建“1+2+3”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攀岩希望之星”推广活动和“攀岩进校园”活动为塔基,以省区市共建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为塔身,以国家攀岩少年队为塔尖的金字塔训练体系,搭建起“俱乐部队—国少队—国青队—国家队”这样完整的人才选拔机制。国家对竞技攀岩人才的培养除了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国家攀岩集训队之外还与江西、西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山东、重庆9个省区市共建攀岩集训队扩大人才储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攀岩的人数已达到8万,在青少年攀岩后备人才选拔中,要充分发挥攀岩冬夏令营作用,它吸纳其中攀爬较好的青少年,成为国少队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一是保障了学生的来源,二是保证了学生的质量。

3.3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国家政府应借助攀岩进入奥运会的影响力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力普及和发展我国攀岩大众健身以及竞技攀岩,建设攀岩场地和拓宽参与者,推广攀岩运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攀岩体育活动,普及运动技能。2014年中国登山协会制定了“攀岩进校园”计划,通过联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这项运动中;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四个奥运项目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四个奥运项目面向国内外进行跨界跨项选材,这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条捷径;2019年11月,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攀岩正式纳入体育单招项目,将攀岩后备人才培养金字塔塔基筑牢。在国家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开展登山、攀岩、越野等户外运动,在国家众多资源的整合下,为攀岩运动的发展保驾护航。

3.4 本地与引进结合,加强师资队伍

攀岩在中国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要以教练为抓手,补齐教练水平不高或优秀教练稀缺的短板,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路径,走出去可以选派优秀教练到海外学习,汲取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来是在保证教学训练比赛的情况下,利用好社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为攀岩运动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攀岩教练极其稀缺,要通过聘请国外攀岩运动专家、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来提高我国教练的技战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此外要建立竞技攀岩教练员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能够保障基层教练员的专业化与科学化训练水平,有效提升青少年训练发展质量。

3.5 训练与竞赛结合,完善竞赛体系

在赛事体系方面,要形成以“攀巖希望之星”各个级别赛事为塔基,全国青少年攀岩U系列联赛为塔身,以全国少年攀岩锦标赛和全国青年攀岩锦标赛为塔尖的青少年赛事金字塔,形成“以练促赛、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竞赛体系,在比赛中发现不足,在训练中弥补不足,在比赛中检验不足。我国目前除开承办的由国际攀岩协会主办的国际赛事外,国内赛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相应积分的联赛以及锦标赛类的专业赛事;另一类是系列赛、大师赛等交流性赛事,然而,赛事数量繁多必然对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一系列赛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如此众多的比赛中,首先要将赛事的属性划分清楚,其次参赛组别要明细,最后赛程要合理规划。

3.6 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俱乐部优势

培养攀岩后备人才要以学校为依托,学校要拓宽思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发挥攀岩俱乐部的作用。把学校作为竞技攀岩的教育阵地,以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和训练,这是筑牢“攀岩金字塔”底座的重要战略也是提高攀岩后备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性培养和发现后备人才最为扎实的做法。攀岩俱乐部具有专业的硬件设施、师资教练,使其也成为了培养攀岩后备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攀岩俱乐部通过向社会招生,对学员进行系统训练,一方面俱乐部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又培养了大批的攀岩后备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攀岩社会服务人才,在培养攀岩社会服务人才上学校与全国多家知名攀岩俱乐部达成“校企合作”关系,学校通过聘请攀岩俱乐部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使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与社会接轨。

通讯作者:敬艳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青少年运动训练评价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后备攀岩竞技
奔驰车后备厢盖故障2例
青春正激昂 逐梦竞技场
电竞种植记
波比攀岩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