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思想下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探究
2022-03-04刘宗伟
刘宗伟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学、道家哲学的阴阳、太极理念为核心,结合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国中医理论和古代呼吸吐息,集强身健体、对抗、陶冶情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武术。经过长期发展,太极拳形成了陈式、杨式、孙氏、吴式等不同派别,各派太极拳相互借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由于太极拳流派众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计划、系统的锻炼身体,有助于帮助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将太极拳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然而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到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推广应用。在全民健身、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要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将太极拳教学与终身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让更多学生掌握太极拳的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和习惯。
1 终身体育内涵
终身体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体育改革提出来的概念,认为一个人需要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人从生命开始到死亡过程中学习与参与体育锻炼,让体育成为人生命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方面指终身体育思想下,以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让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亚健康人数超过6亿人,这些人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倦、睡眠质量不好、心慌气短、血压高、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紧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肥胖等问题,中国慢性疾病率超过20%,由于慢性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3%。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生活质量和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不断成熟阶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很多大学生长期使用智能手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的时候达到1—3个小时,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少,出现肥胖、近视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医辩证思想、呼吸吐纳之术、经络以及各种拳术结合在一起,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可以达到调理全身气血和身体各个部门的功能活动通路,让人心气旺盛、脉络畅通、心血充盈的效果。大学生练习太极拳不仅有助于身体器官的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发育,而且可以放松大学生的紧张情绪、学习压力、焦虑情绪,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不骄不躁、温和谦逊、包容的优秀品质。
2 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对太极拳缺乏正确的认知
太极拳是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念的拳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国各类拳法的特点,并结合中医呼吸吐纳、经络、哲学的辩证思想形成的一种拳术。大学生一开始可能对这项传统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很多学生可能通过电视剧、电影以及群众文艺活动了解到一些太极拳相关知识,但是由于不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原理,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积极性到后面的消极懈怠,短期内无法达到大学生认知的拳术美感,让很多大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认为太极拳动作太慢,适合中老年锻炼的运动项目,年轻的大学生更喜欢富有挑战、对抗性的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由于学生缺乏对太极拳的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纯粹只是为了完成体育考试,体育课程之外,很少练习太极拳,使得太极拳教学效果差。
2.2 缺乏专业的太极拳教师队伍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的特点,并将太极拳传播到全球各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人们最喜欢的一项武术运动,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象征。由于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教学知识、能力和技巧,而且还要具备太极拳相关理论知识和演练水平,可以为学生很好的展现太极拳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太极拳。目前,高校缺乏太极拳专业拳师,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并不是专业武术出身,很多教师是从体育学专业或者某一类体育项目运动员,这些教师并非科班的太极拳专业出身。由于太极拳是高校体育的必修课,非武术项目体育教师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太极拳知识和技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太极拳的原理和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是学习到太极拳的动作要点。虽然体育教师具备太极拳演练技术和教学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太极拳动作的展示,缺乏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讲解与展示,导致大部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学习到太极拳的动作,没有学习到太极拳的精髓,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3 太极拳教学方法落后
高校太极拳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教师纠正动作+学生自我练习这种模式,体育教师直接将太极拳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点。由于太极拳作为大学的公共课程,教学现场的人数比较多,站在后排的学生可能无法看清教师的太极拳示范,很多学生无法从单纯的动作示范看清楚太极拳演示细节,学生练习的时候,往往可能只能按照老师演示动作进行模仿动作,对太极拳的知识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体育老师可能无法观察到所有学生的太极拳动作,部分学生动作错误,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练习的动作要点没有达到太极拳练习的要求和标准,可能导致学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要求,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太极拳教学内容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进入到校园后,从早期的國家体育委员会编制的24式太极拳,还是后来各个地方特色太极拳课程,这些教材内容主要以文字形式降解传统的太极拳套路,缺乏相关图片示范,大多数课程内容主要以太极拳的套路学习为主,很多学生在学习初期,由于身体协调能力、意念运用等方面达不到练习太极拳的要求,可能使得练习动作无法达到行云流水的美观程度,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成熟,身体的反应速度、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机能比较好,但是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侧重身心舒缓放心,不适合精力旺盛的大学生。目前,高校没有统一出版一门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太极拳教材,这一定程度影响到高校太极拳教学,由于每一个学校选择的教材不一样,教材的侧重点不一样,影响到太极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教材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3 终身体育思想下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调节人体经络系统,增强人体各个部位机能的协调,不仅可以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而且可以避免用力不當或者呼吸不当造成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改变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重视太极拳教学,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为目标,加快太极拳教学改革步伐。
3.1 加强太极拳文化内涵教学,提高学生太极拳认知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在课堂之外练习太极拳,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太极拳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侧重技巧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流派发展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一项适合中老年锻炼的运动项目,也具备一定的格斗技能,它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借力发力”,要求练习者从客观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格斗战术,讲究后发先至,在格斗过程中,可以故意给对方漏出破绽,分散对手的注意力,从而乘虚而入,全力反击。这种竞技原则,对格斗训练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突出太极拳这种格斗、防身作用,以攻防要点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太极拳的拳理和技击性特点,认识到太极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对太极拳的片面认识,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学校和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太极拳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在学校组织太极拳比赛、开设太极拳社团、鼓励学生参加省内外太极拳大赛,为喜欢太极拳运动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太极拳蕴含的东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认识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太极拳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体育运行项目。
3.2 建设高水平的太极拳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太极拳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教学效果。针对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师力量薄弱,高校要加强太极拳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结合现代太极拳教学要求,组织学校体育教师骨干进入到太极拳培训机构、太极拳学馆、太极拳书院等进修,系统地学习太极拳相关知识、技能,弥补高校体育教师太极拳知识和技能薄弱短板,帮助教师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我国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多个太极拳流派传人和拳师,高校可以聘请不同太极拳流派传人或者拳师进入高校,担任太极拳教学指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太极拳教学和体育教师培训,全面提升高校太极拳教学水平。此外,高校体育教师定期组织教学交流会,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教师可以分享教学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并根据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案,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
3.3 创新高校太极拳教学方式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式、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高校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微课、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难点和重点,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微课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录制一个5—8分钟的短视频,短视频的容量比较小,支持各种视频形式,教师上传到微信群或者QQ群,学生上网后直接下载短视频,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度比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在学习动作要领的时候,可以放慢速度,让学生看清教师每一个动作,规范学生的动作要点。微课具有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媒介交互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推手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和练习方式,让学生两两一组,分角色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掌握太极拳技术要点,让学生认识到太极拳的格斗方面的作用,激发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的让学生练习动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呼吸吐纳,将呼吸吐纳、意念融入练习中,让学生全身心放松,达到减压、放松、舒缓心情的目的。
3.4 创编高校太极拳课程教材
在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要加快太极拳教学改革步伐,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确定公共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明确太极拳授课形式、授课内容、评价形式等内容,结合地方特点,编创校本太极拳教材。太极拳教材要善于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太极拳的拳理和特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出拳方式和呼吸吐纳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太极拳教材编制按照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层层推进太极拳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教材改革,引导太极拳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在编制太极拳教材的时候,适当增加擒拿、太极拳推手、对打等单个技术项目内容,让太极拳的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太极拳的应用,改变过去以套路教学为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运用性的实践练习,将学习的太极拳技术要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够见招拆招。如果遇到攻击的时候,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武术思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4 结束语
太极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它包含哲学、医学、生理、心理、运动力学、武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包含深刻的东方文化内涵。在终身体育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快体育教学改革,认识到太极拳文化内涵,重视太极拳教学。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课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创新太极拳教学方式,编制太极拳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才能将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达到终身体育目标。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