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春学院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抑郁倾向调查与分析

2022-03-04彭文博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彭文博

抑郁倾向是指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忧伤、缺乏对事物的兴趣、没有活动和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抑郁倾向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抑郁倾向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大学生处于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转变之间,面临着心理和物质生活独立的挑战,也更多地出现了抑郁的相关情绪与倾向。

近年来有关体育运动对抑郁倾向影响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多。前人研究均明确指出,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降低抑郁症的发生,且集体性、竞争性体育锻炼对抑郁症的降低有着明显的效果。系统的体育锻炼对抑郁倾向患者方面的作用还与抑郁倾向的运动方案的设计以及参与者的不同有差异,因此,合理的安排运动内容,是保证锻炼和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运动对青年抑郁倾向患者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青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本课题通过对宜春学院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抑郁倾向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学生抑郁的原因,并对比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抑郁倾向的发生比例,探究体育运动对其抑郁倾向患者造成的影响,分析降低大学生抑郁倾向的有效运动方式,为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创造更好的人生与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宜春学院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4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各20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50名,且各年级大学生随机男女性别。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有关抑郁倾向方面的研究资料,并对其中有关体育运动对抑郁倾向影响的内线进行重点整理,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宜春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抑郁倾向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抑郁倾向情况,从基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入手,了解其应对相关问题的措施及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分析造成学生抑郁倾向的原因,并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通过《抑郁倾向自测问卷》所获得的有学生抑郁倾向情况以及学生压力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其之间的关系,为论证本研究核心部分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问卷所调查的对象为宜春学院的本科学生,问卷共投放出400份,收到的有效回复是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本次有效回答问卷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

在大学生中没有抑郁倾向的(得分0-4分)体育专业人数占比26%,非体育专业人数占比9%,偶尔有抑郁情绪的(得分5-10)体育专业人数占比10%,非体育专业人数占比50%,轻度抑郁的(得分11-20)体育专业人数占比1%,非体育专业人数占比2.5%,中度抑郁的(得分21-30)体育专业人数占比0.5%,非体育专业人数占比1%,无严重抑郁患者。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抑郁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常见,大部分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抑郁的情绪或倾向。具体到专业内部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抑郁指数和倾向比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更低。

2.2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情况

有研究表明,持续或长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长,满意度以及体验感显著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次研究以这一结论为参考和借鉴,最后得出的数据印证了相关结论。可以看出,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而言,持续时间也更长,对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和体验感也相对较好,通过分析发现,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刺激血液循环加速、吸收氧气水平提高,从而带给人积极的感受,如果持续进行体育锻炼,长时间且有规律地维持这种积极的身体状态,就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更好的心态,不容易被抑郁情绪困扰。在这种条件下,更容易从各种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成就感、获得感、体验感。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专业学习中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2.3 大学生应对压力方式特点

考虑到操作化需要满足简便和快捷的要求,本次调查问卷在答案设置上,首先,在横向上大致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在问卷设置的20道陈述中,前12种陈述,代表积极应对的方式,后8种陈述代表消极应对的方式。在纵向的维度上,分为4个层次,分别由浅入深的描述,被访问者在该项目上的行为程度。根据被访问者所选的不同程度的描述答案来进行赋值,并通过最后得分的高低来衡量大学生对于工作或学习压力,应对方式的态度以及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果预测。

在此需要进行补充说明,积极或消极的行动应对方式并无明确的好坏优劣之分,不应当将此作为判断或衡量学生应对成效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而言,采取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在研究中不可一概而論。

从总体上进行大概对比,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多人倾向于选择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压力进行排解。而划分到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群体之中,可以看出非体育学生选取积极行动的比例,略微低于体育专业采取积极行动的比例。一般而言,采取积极的行动措施会更有利于解决或缓解消极的情绪,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承认了人的本性中是更倾向于平稳或者积极的情绪这一设定,而认为消极情绪和状态是正常情况下的一种“变异”,因此,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积极的行为措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对于少部分情况特殊的人而言,消极的方式才会更加有效。体育专业学生更多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和自身专业特点有关,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运动性,要求着参与者发挥身体部位的力量和功能,因此也就逐渐熏陶着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也会采取较为主动的方式进行。

2.4宜春学院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抑郁倾向比较

目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涉及到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大学期间学生所承受的课业和生活压力,大学生面临的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个人的社交需求和其他方面的需求造成的压力,等等。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更为良好。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种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更多更专业的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科学的角度,人体在运动之后,血液的流速和吸收氧气的能力将会提高,使得身体能够更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过后,人体内分泌腺体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可以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运动可以调节人的肌肉紧张状态,使得机电活动下降或平缓,从而使人免于陷入激动或极端的情绪之中,因此可以使人保持更加平和或者乐观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抑郁或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往往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加开朗乐观,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的更加主动,对于失败和成功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心理状态的良性循环,从而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水平。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体育类大学生在这些具有负面倾向的指标中,总体表现比非体育类大学生更好,除去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这四项,其他各项的指标都比非体育大学生的指标更低。可以看出,这四项是受到体育类大学生平时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频率较高的影响,导致体育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敏感程度和警惕性,对周围具有更高的境界和敌对意识。但在比如抑郁,焦虑,恐怖,精神性等指标中,体育类大学生都明显低于非体育类大学生的指标。可以看出,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抑制抑郁消极恐怖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精神性问题出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对于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使人身体更加健康,因此会带动情绪和心情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同时,体育活动中带有的竞争性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使人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面对生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能够更加坦然的面对失败,减少焦虑乃至抑郁发生的可能。

2.5 宜春学院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抑郁倾向的总体差异分析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关系会比较固定,且有更多时间接触到体育运动和锻炼,并且往往也具有更大的热情和专业性进行体育锻炼,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具有较为固定的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偏少。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曾经提出舒适圈的概念,他在研究中表明,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能够促进一个人长久的幸福和快乐,而长期待在舒适圈之中,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但随之而来面临的将是无尽的空虚。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就应当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将有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运动可以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习惯,促进积极乐观态度的生成。正确或者合适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血清素多巴胺或者肾上腺素,更重要的作用是将这些刺激人体的内分泌协调成和谐一致,触发人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的身体乃至心理状态达到十分良好的水平。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非体育专业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如体育专业类大学生,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时长,总体上是体非体育专业的4-5倍,并且无论是从运动的科学性,规范性,还是从强度规律性来看,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都远远超过了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二者之間存在有机联系。

同时,在激烈的竞技运动中,体育专业类的学生指数也更高。比如运动强度十分剧烈的篮球和足球,这两种风靡全球的运动,同时也具有非常高的运动强度和对抗性,在这两项运动中,要求着运动员不断的奔跑,争抢并进行身体上的碰撞,对于当下的很多大学生而言,能够坚持跑完全程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不要说上场进行争夺和得分。但是在一定频度之内参加这两项运动,对人体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素质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排解。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宜春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研究从四个维度论证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影响,分别是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间,满意度和心理体验四个方面。

(1)参加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更长,更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在对待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态度上,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

(2)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抑郁情绪,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难以排解的困扰和苦恼情绪,大学生看心理医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消极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要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

3.2 建议

3.2.1 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引导和督促,首先,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课程内容以及训练强度。其次,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体育活动,甚至是体育文化在全校范围内的风靡,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锻炼,不应当只是在体育课上,更应当是在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以及方方面面,督促大学生形成主动锻炼,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科学锻炼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转变偷懒或逃避锻炼等消极想法,要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思维,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3.2.2 努力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通过多样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充分挖掘并培养大学生的个人才能,促进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帮助排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情绪,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梳理和调解。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引导,同时在校内安排和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相关的通识课以及讲座、普及教程等等,促进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积极认知,从而能够科学有效并合理的排解负面情绪,战胜心理压抑,最终能够健康乐观的学习和生活。

3.2.3 加强对大学生乃至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

大学生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足够重视。自小学开始,学生就进入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中,好成绩成为学生几乎是唯一的需求,在身体没有出现病痛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活动,忽视了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学生出现“厌学”“失去人生价值感”“嗜考”等诸多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足,社会的关注重点被学习成绩所取代。因此,只有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阶段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及时解决相关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小“运动员”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