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
2022-03-04汪永声
汪永声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既顺应了教学改革的需求,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此文首先阐述了美育的内涵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若干条策略。希望可以为小学体育的美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工作并没有受到其该有的重视,这严重阻碍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校方应重新审视美育的内涵,提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成效。
1 美育的内涵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把美育提到了国家方针政策的位置。并且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既富有形式又富有内容,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豁达的心态、坚毅的性情、健全的品格的实践活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常要从理论层面、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三个方面来把控。在理论层面,体育教学研究者要充分研究福柯、福禄培尔等人的审美教育理论,用科学权威的理论做背书,小学体育老师也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审美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挖掘小学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真正寓美学于体育教学中,并形成专业的体育教学理论著述或学术成果,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在管理层面,主要是创造将科学的审美教育理论与实际的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条件,制定可供遵循的制度与规范,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管控。在实施层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实践课或其他属于体育教学范畴的活动,将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态美、队形美、精神美等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从感官、身体、思维、精神上真正体会到美的内涵,获得美的感受,提升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发展体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积极进取、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但从法规的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明确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体育教学往往都只注重学生体育“三基”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体育审美教育来源于人们几百年来的生活实践,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有了裸体竞技与舞蹈这种自由、开放、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艺术形式,一直到今天人们的身体逐渐受到更科学的规训,在身体展演与身体竞技运动方面获得了强有力的指导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体育审美的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简单阐述,它实实在在生长于人类历史文明长期实践的沃土。
3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
3.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体美
互联网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对美的传统定义,尤其是在身体美上,在网红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其的认知开始发生扭曲,对自己的外貌体型等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的焦虑,也有的人对自己身体的规训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这种焦虑也通过网络媒介或是现实生活传递给了孩子,孩子被灌输了对身体美的错误认知之后,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体育教育必须担负起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身体美的认识的责任。
小学是孩子们身体的“敏感发育期”,在这期间,小学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会快速增长,研究发现,孩子身体模仿能力发展最快的时间段为9到12岁,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的最佳发展时间段为8到11岁,而形体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女生一般是11岁,以两年为一个发育节点,男生一般只有两次,分别为11岁到13岁与17岁。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形体训练方面,体育老师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形体发育的各个关键时期,教会学生科学的形体训练方法,以及树立对身体美的正确认知。
譬如,在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发育的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会充满好奇,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电视剧里人物的动作,譬如模仿孙悟空的七十二,奥特曼、小魔仙、数码宝贝等形象战斗前的变身动作,另外,大自然的小动物也是他们乐于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这一特征,对他们进行动作的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态。老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武术与舞蹈教学的部分,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并把每一个动作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如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姿势的不正确,颈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前屈,如若不加以修正,長此以往,学生的颈椎健康必然会出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可以挑选对站姿要求比较高的舞蹈来训练学生的基本站姿,先让学生的身体尽量与墙壁持平,并坚持3到4分钟左右,来感受正确站姿的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因长时间低头学习引起的颈椎前屈的问题。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尽量让同学们保持颈部垂直,双眼平视前方,从而缓解学生颈部、肩部肌肉僵硬的状态。在基本舞姿的练习中,要让学生保持脊柱挺直,从而矫正学生驼背、含胸的不良体态,就这样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将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地纠正过来。
3.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队形美
在体育教学中队形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队形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一定的队形在原地做简单、统一的动作。或在行进中逐渐地变化队形创造出不同的队形图案。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站立与行走的姿势,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与集体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中的队形美。而将体育运动中的队形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的莫过于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开幕表演,各个国家通过场景的布置、人形的排列、队形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等都很好地展示出了各自所特有的文化,给人以视觉上、精神上的美的享受。所以,小学体育教学的审美教育就可以将队形美来作为美育的载体,对队形美进行深入的挖掘。
小学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就是一个可以践行队形美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大课间活动的操练更有序,同时表现出队形美,学校可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大课间活动的队形编排设计中。例如,在设计入退场时,由于学校的教学建筑会比较分散,所以学生入退场的空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时就可以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楼的长度、高度以及学生体育活动范围的面积进行整合,计算出学生入退场的队形走位,并附着于图像或是动画展现出来。
在运动操的编排设计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队形图案变换设计,如可以视整个体操队形为一个大的拼图,每个班级为组成大拼图的小拼图,班里的每个学生是小拼图中的其中一块。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真实场景的仿真功能来整体把握队形编排的艺术效果,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队形做出及时的调整。学生也可以利用VR来感受走位长度、转向角度、位移速度、动作力度的变化,以及队形整体的气势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然后通过对不同的班级小拼图在不同的音乐拍子里完成相同的动作,或在相同的音乐拍子里完成不同的动作的精准编排来实现队形图案的转变。
3.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态美
体育运动中的动态美在给观看的人带去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艺术化表达的体现,动态美包含了跃动美、韵律美、节奏美、力量美、柔韧美等,每种美的体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跃动美需要跳跃、回旋、倒立、腾越等动作来呈现,力量美需要抓举、支撑、推举、等动作来完成。而福柯认为“在当代社会,人的身体被过分地规训,已经到了自我惩罚的地步”,他倡导一种遵循规训与自由化并行的身体游戏。这就给了小学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启发,由于小学生更喜欢结果不确定与技能性较低的体育运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同学,他们在做体育运动时是没有任何目的的,也不想受到约束与压制,而只想尽情、欢快的玩耍。所以体育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偏游戏的体育运动来展现儿童身体的活力与自由。
在给低年级的小学生设计体育活动时可以将音乐与体操结合起来,利用音乐来激发儿童身体中的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地舞动自己身体的同时,展现体操的韵律美。体育老师可以先挑选出符合儿童身体特征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体操,然后进行动作分解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教学生用阿拉伯读数法打节奏,让同学们跟着拍子尽可能地把每个动作做到位,然后再配上音乐进行组合练习。在匹配音乐的时候要注意音乐与体操动作的相适性,如在体操开始时放活泼一点的热身音乐,在跳跃性动作多的体操中放《小白兔》《小青蛙》等歌曲,在动作力度大的体操中放比较有力量,节奏分明的音乐,在体操结束时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学生运动后的疲惫。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体育运动便有了一定的目的,他们或者渴求力量的增长或者渴求在团体中表现自己的同时也渴望获得团体情感。这时体育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团体体育活动如集体跳绳、接力赛跑、拔河等,在动作难度升级的同时体育运动的动态美也会更加的凸显。
3.4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美
如今体育精神已由古希腊的崇尚力量、健康与敬畏自然演变到如今的自由、公平、拼搏与团结。如国际上有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内有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而人类为记录体育文明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也创造了不少展现体育精神美的摄影、绘画、影视剧等作品。如远有希腊的《掷铁饼者》,它刻画了在掷铁饼过程中一名强健的男子最具表现力的瞬间,充分展示了人的身体与力量美。近有我国的《夺冠》《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日本的《网球王子》《微笑圣诞夜的汽机》,韩国的《茅趸王》《马拉松》等影视作品,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积淀的体育作品。为了让学生对体育的精神美有更充分的认识,所以体育老师可以在理论课上为同学们播放这些经典影片,也可以播放更具有儿童教育意义的《足球大侠》《棒球少年》《跑向明天》《和乔丹在一起的日子》等体育影片。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将电影主人翁拼搏进取、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美的另一途径就是体育比赛。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游泳三小将陈宇汐、张家齐、全红婵面对比赛毫不怯场,跳出了令全中国人骄傲的成绩,于是网上的一段关于陈宇汐小时候练习跳水的视频火了,在视频中,陈宇汐由于没有很好的完成跳水动作得到了教练的批评,她只有表情稍许凝重,除此之外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情绪波动,于是她又站上跳台,而这一次教练与自己都对动作很满意,这时她才放松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体育活动是儿童内在品质的外化。正如福柯所说“体育运动是回归人性的一种适宜的途径”,体育运动可以将儿童美好的精神品质激发出来,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学生一方面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团队负责,所以他们自身的勇气、果断、慎重、忍耐与良善等品質也会在体育比赛中外露的更加明显。福禄培尔认为“少年期儿童的身体游戏可以达到培育儿童社会能力的作用”。这说明体育比赛不仅可以将儿童的内在品质外显,还强化这些品质,培养自由、公平、拼搏与团结的体育精神,进而培育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5 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是指校园、教学楼以及操场的体育设施,它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物质保障,也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校方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美的体育教学环境,如在购买体育器材时既要保证器材可以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又要注重器材的美观性,再如可以在体育活动场地上放置表现人体力量的雕像,在墙上悬挂古往今来体育健儿的画像,或在操场外的围栏上张贴体育精神的文明标语等,这些举动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体育老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采取跨学科的教育方式,从设计、美术、音乐、历史、电影等各个角度挖掘可与体育审美教育结合的点,使审美教育活动不只是停留在表层,而是向学生的行动、精神方面渗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受益。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