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2-03-04李东
李东
体育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培育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加有利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本文从价值、内容和实践三个维度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建设。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二是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渗透于体育课程全方位,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三是推动思政课程和体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激发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导向,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筑牢人才基础。
1 价值维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而“立德树人”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也是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价值旨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相结合,切实促进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体育和德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培育和塑造体育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而意识和品质的教育过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驱动,体现着一种价值自觉力量,能够实现激发潜能、追求卓越。然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引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容成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维度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同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技能方法,还要将“爱国、奉献、团结、拼搏”为主要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以生动的案例和榜样的示范,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体育精神、引领体育人才培养、融入体育强国梦,激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体育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属于意识形态,是能动影响体育行为的动力和规范之源,是体育的核心和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指引着体育精神反映出奋勇拼搏、团结进取等道德品格,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化,内化为更高层次体育目标的追求,更好地推动对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本源的理解。二是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体育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爱国爱党、遵纪守法、拼搏奋进、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明确了体育人才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体育人才要站稳立场、崇尚科学,实现育人和育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价值旨归,激励青年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凝聚共识,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三是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育强国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伴随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要求体育强国梦事业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激励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乒乓精神”“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到以刘翔、姚明、苏炳添为核心的新生代运动员中树立民族自信,激发了爱国热情,唤醒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不断赋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 内容维度: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对于提升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课堂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需要实现思政元素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多方利用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适度巧妙多渠道地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如何把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维度的难点。体育课程教学重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等体育教学规律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而体育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化理论为德性”的价值功能,利用道德追求、爱国情怀等思想引领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发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渗透性优势,引领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遵守体育规则;引领学生锤炼品格,正确开展竞争与合作;引领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此,立德于体,将思政元素寓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评价,寓于体育教师课程教学全过程,体育教学内容更富引领性,体育专业教育更富内生性,体育能力培养更具全面性,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深入挖掘体育教育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立足培养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一核心,明确体育课堂教学是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自觉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体现体育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向功能,实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素质、专业技能、个人发展协调发展。二是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注重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顺应新时代背景进行改革创新,激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动能和活力。包括在教学大纲体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对良好意志品质培养具有引领作用的内容。在体育课程安排上,将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融合,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传导不同运动项目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内涵和体育赛事规则的演进,注重学生个性化体育运动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由自发转为自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体育教材建设上,注重挖掘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适度巧妙地融入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丰富案例,运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叙事化形式,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三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事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其一,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文件规范为抓手,以事实评价为主体,凸显定性和定量评价紧密结合,构成多层次复合型评价体系,拓展多领域评价格局,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纳入体育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其二,健全体育课程教学反馈机制,坚持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相统一,把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反馈指标体现在体育课程的目标、计划、内容、过程,通过一手获取的学生评价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实效性。其三,突出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育人导向,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同时,注重凸显教师主导地位对课程价值定位、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主体地位对德育、智育与技能学习的全面评价,使体育课堂教学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达到培养人、塑造人、引领人全面发展的目的。以学习全过程评价带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同向发挥,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又推动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切实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
3 实践维度:思想教育与技能学习同向同行
立足“以学生为中心”基本理念,思想教育与技能学习同向同行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悉心实践,实现学生从体育文化和体育技能的同步发展基础上的身心共同發展,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者,为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重任,必须发挥好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其难点在于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能否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能否真正解决、体育价值塑造和体育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理念能否树立,以实现育人和育才高度统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高度统一;由此,体育教师在学生思想认知、价值强化、实践外化的过程中提供智力和行动支持,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技能学习同向同行,站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制高点,切实创新教学路径,充分提升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优势,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体育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创新教学路径。其一,重视体育技能传授与体育精神培育相结合。通过挖掘和提炼耐力式训练、竞赛式教学等不同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在情景式教学体验中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磨练意志品质,发扬拼搏精神、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良性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二,运用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结合融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微信、抖音等信息化新媒体平台,挖掘最新体育赛事的思政元素,立足扬正抑负这一核心,在相应案例分析中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解读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和体育价值观,落实落细“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其三,坚持体育强国梦对实践的引领作用,把体育强国梦内涵及意义融入“女排”“跳水”“国乒”等具体项目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之中,同时巧妙融入体育原理和技巧讲授之中,融入参赛选手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对手勇气拼搏的精神之中,激发学生自觉树立强健体魄就是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二是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外自主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素质。其一,设立日常体育实践项目,开设以速度、耐力、力量、协调、柔韧等为观测点的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日常训练打卡机制,以日积月累的形式,使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使体育训练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切实增强学生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其二,设立日常体育实践学分,为使学生保持对自主体育锻炼的热度和兴趣,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动能保障,同时要科学设置学分获取的评价维度,重点对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切实凸显日常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其三,创新体育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化平台和方式,实施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性监督和考核,并融入学生的最终体育课程成绩。三是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兴趣,探索不同体育项目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多元化发展。其一,依托“兴趣”分类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兴趣小组模式,开展各类体育训练、竞赛、体验活动,从认知层面总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胜负观。其二,依托“专项”开展基础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1-2项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深入人心;其三,依托“赛事”开展竞赛性教学。坚持以赛促学的理念,设立各级各类校园体育赛事,引导学生以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奋勇拼搏、公平竞争、乐于奉献的品质,在实践中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充分感悟体育强国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遵循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和培育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实现思政元素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教师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和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实现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双向培养,这是新时代以体育课程为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对切实提高体育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精神,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南开(融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