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机制建构与重要经验
2022-03-04孟长青
摘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下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中建构出了以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心的动力机制,以党内意识形态工作常設机构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以多元意识形态宣传媒介为载体的整合机制和以不断完善的党内法规为规范的保障机制。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要经验:(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四)坚持与时俱进改革方式与手段。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性、方向性、人民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建构;重要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05-04
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强大支撑,也是党能够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承载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其历史与成就的背后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一)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发展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相互促成。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产生,将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使命。“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长期思想论战为背景和基础,符合中国革命形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又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向着时代不断生成,具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指南。同时,这些理论成果也构成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其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
(二)实践指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使命任务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紧紧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展开,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这一时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初创和成型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团结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时期既有进步又有挫折,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展开和曲折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大局,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因此是拨乱反正和创新发展时期;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①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意识形态工作被确立为党的极端重要工作,进入了强化提升的新发展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机制建构
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进程中,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由此建构出支撑意识形态工作有效开展的整套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以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心的动力机制
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依靠人民是党意识形态工作长盛不衰的根本动力。自党成立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服务于党的纲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和动力。
第一,把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为力量之源,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强调,“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3]1320。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才能具有无限的动力与生命力。
第二,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要作为目标导向,让党领导下的媒体始终成为反映人民利益诉求的载体。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的前提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起点和归宿,以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和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为基本目标,是解决人民现实利益问题的助推器。
第三,把贴近群众作为基本原则,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充分考虑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理解能力是发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关键。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始终把人民的认知和喜好作为重要尺度,注意把抽象的说教转变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
(二)以党内意识形态工作常设机构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是党内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常设机构,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1924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并训练政治及策略问题的全党思想”[4]。自此,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专职机构,此后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经过不断探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内机构与政府机构相互协调,构成了完备、高效的意识形态领导和运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政府机构相继成立,如初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改革开放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也应运而生。这些行政机构分工明确,涵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各方面,是党领导下意识形态工作执行系统的重要构成。在意识形态工作的运行机制中,党内机构与政府机构权责分明、密切配合,既维护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推动了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繁荣。
(三)以多元意识形态宣传媒介为载体的整合机制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进程中充分整合各种宣传手段,形成了以报刊为主,以其他媒介为辅的多元媒介体系。
第一,以报刊发行为主体。报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和更好宣传无产阶级政治主张,党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建立起了以中央机关报、中央思想文化报、中央军委机关报、中央理论刊为核心的报刊系统。
第二,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报刊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力低,我们党充分考虑到受众的主观条件,因势利导使用戏剧、歌曲、壁报、群众大会等各种宣传的武器。在当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宣传依然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优势。
第三,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从报纸、电台到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兴媒体深刻改变了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党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强调宣传工作要紧跟信息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注重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掌握网络空间的舆论主导权。
(四)以不断完善的党内法规为规范的保障机制
党章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各地方委员会“超过十人者,应设财务委员一人,组织委员一人,宣传委员一人。”[5]此后历次修订的党章都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对工作方针和组织架构等提出新的要求和规范。党的十九大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写入党章,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解决了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为主干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基本遵循。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党内法规。其中,《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是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是关于党的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此外,新制定或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等党内法规也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作出具体规定,它们与上述专门法规有机结合,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法规遵循和制度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经验
回顾我们党建党一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历程,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的作用。
(一)守原则,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
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就是要牢牢掌握党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指出,“现在所有的宣传机关,除了新华社,都控制在国民党手里。它们都是谣言制造厂”[3]1160。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为了教育和争取群众,必须要建立起党的宣传机关,而且必须要坚持党管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强调“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8]。党的十八大后,習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不动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内外客观形势使然,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定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也是指导党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的武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解决的是旗帜与道路的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党的活动早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探索救国道路为使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因敌人破坏而停止,各级党的宣传机关在艰难条件下仍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坚持不辍,中国革命才能从失败走出,并迎来胜利的曙光。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前进的武器和指南。在社会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失语、失踪、失声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不会失去灵魂和方向。
(三)稳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的,其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逻辑归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1318。因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根本目的都是为实现人民的利益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党的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9]。人民是党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依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之源,同时也要把人民作为价值中心,将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人民所喜爱,能够融入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四)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改革方式与手段
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是不断推进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保持一致,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被人民所掌握。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与时俱进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创新必须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受众的认知水平,在已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完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和任务。时代的发展产生出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创新是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向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0]。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党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更趋多元化,题材也更加新颖。近年来,党的主流媒体在打造移动终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党的声音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才能传播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注释:
①两个一百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中共十八大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自此成为一个固定关键词,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
[5]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
[6]中国共产党党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8.
作者简介:孟长青(1989—),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单位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机制建构与重要经验研究”(编号:2021DJ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