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东华科研让冬奥会火炬“飞扬”起来
2022-03-04
旋轉上升,犹如丝带舞动飘逸,化作顶端的熊熊火焰……作为历届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奥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东华大学孙以泽团队作为火炬重要部分外飘带(外壳)的关键制造技术提供方,为我们揭开“小”火炬背后蕴藏的“大”学问。
小小的火炬背后到底有哪些黑科技呢?孙以泽用“高新材料”、“高新装备”、“高端制造”这三个“高”字来概括。
火炬“飞扬”的外飘带造型非常特殊,是一个高维曲面体,对于工程化制造来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异性结构件。孙以泽说最初看到的是一个泥塑火炬作品“飞扬”,那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灵感、手工塑造的精品,要完成数字化制造、工业化生产,并且用高科技碳纤维复合材料编织成型,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数学建模。为了打好“地基”,孙以泽率领团队数次北上,与中央美院的火炬外形设计师团队、冬奥组委相关工作人员等反复探讨、修改、打磨。去年春节期间课题组成员们还在紧锣密鼓地做测试、改方案,从白天忙到黑夜,孙以泽告诉记者说:“团队的博士们好几次夜里做梦,还梦到在做火炬外飘带的数学建模。”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字里行间却透露着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担当。
在合作团队位于淮安的生产车间里,一台足有8米直径的环形“大家伙”正在高速运转着,成百上千根黑色丝束在交织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织毛衣”,只需数分钟,便能“织”出一件精确到克的火炬外衣。孙以泽说,火炬外飘带灵动且优美,但由于它是变径、变曲率的,上下不一般粗,曲面厚薄也不一致,传统制造工艺无法实现,而眼前的这个“大家伙”就是“织”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东华大学独家研制、世界首创的大尺寸异性结构件三维高精度球面立体编织机。
为了让这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编织过程中乖乖听话,同时在工业生产中立体还原外飘带柔美飘逸的感觉,孙以泽带领团队研究控制算法、奇妙机构、变轨技术等,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再到生产实践,反复调试。发明了所谓“偏心”编织的方法,解决了大曲率、变密度编织难题;原创了双机器人协同夹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证大尺寸异形结构件编织在复杂受力状态下的动力学性能最优;研发了单纱张力全流程数字化调控技术,实现了恒张力精确编织;研发了高维曲面自动打磨的技能作业机器人系统,实现了火炬外飘带的三维自动化立体编织和自动化打磨,项目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最终,孙以泽教授团队让火炬“活”了起来,真正呈现出了最好的“飞扬”状态。(朱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