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特殊儿童安全教育初探
2022-03-03端小红
端小红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掌握简单的自救和求救方法。特殊儿童存在语言沟通、动作发展等方面的障碍,对他们来说,更加需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才能避免过于依赖成人庇护,实现独立生活。教师在为特殊儿童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的同时,更要帮助特殊儿童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
一、将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特殊儿童由于智力、语言、动作发展等方面的障碍,在发现、判断、规避外界危险情况等方面存在不足,也难以正确预见自己的危险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一日生活中对特殊儿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根据特殊儿童认知能力弱的特点,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强化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教导儿童正确使用剪刀,可以在主题活动环节阅读绘本故事《手受伤了》,让儿童自主讨论:“故事中的明明为什么会划破手?怎样不让手受伤?”引导特殊儿童认识剪刀可能带来的危险,懂得要正确使用剪刀,用完要放回原处的道理。然后在自主活动环节安排剪纸等手工活动,让特殊儿童动手操作,巩固练习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使用不当发生意外。
鉴于特殊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安全小知识通过图画的形式呈现在环境中,发挥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比如,户外体育锻炼时,地面贴上指示箭头,引导儿童按箭头的指示路线走,避免碰撞;将交通规则等安全小知识做成小标记贴在主题墙上,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渐理解、习得安全知识,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在游戏活动中开展安全教育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体验。特殊儿童理解能力弱,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调地讲解安全知识,特殊儿童肯定无法扎实掌握、灵活运用。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能让特殊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安全知识。比如,通过角色游戏“我是消防员”,模拟发生火灾的游戏情境,教导特殊儿童拨打“119”“120”等救援电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在拨打求救电话时准确说出具体地址。利用情境游戏“迷路的小花鸭子”,引导特殊儿童准确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及他们的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
三、在生活常规教育中渗透安全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大大减少或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生活常规教育中渗透安全教育不仅能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安全意识,进行自我保护,使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比如,教导特殊儿童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看红绿灯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玩耍,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走,不推也不挤,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能一边吃一边玩,避免食物呛入气管;等等。特殊儿童自律性比较差,问题行为容易反复,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不断提醒和强化,逐步培养特殊儿童的自觉行为,将安全意识内化到生活细节中。
四、让特殊儿童在实践中积累安全经验
特殊儿童存在动作发展等方面的障碍,比普通儿童更容易摔跤、受伤。所以一些家长、教师习惯包办代替,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实践锻炼机会。但特殊儿童不是被动的“弱者”,不能把“安全”简单归结为绝对的零危险,从而忽视特殊儿童的全面感知需求。单一的“保护”和“禁止”,违背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允许特殊儿童去看、去听、去试、去做,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安全经验。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特殊儿童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让特殊儿童吃点“苦头”,受些“挫折”,切身感受危险的氛围,学会在危险中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请其他教师扮演陌生人“诱拐”儿童,考验特殊儿童的防范意识,在真实的体验中逐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家园合作拓展安全教育范围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特殊儿童的安全教育仅靠幼儿园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园合力,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范围。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不能事事代替包办,剥夺特殊儿童的活动权利,而应教会特殊儿童分辨“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怎样做更安全”。其次,注重培养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平时生活中家长应鼓励特殊儿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天气冷了能自己添衣服、渴了会主动喝水等基本生活事务。最后,可以有意识地让特殊儿童尝试处理简单的问题或者困难,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人敲门时,让孩子自己询问对方是谁、要做什么,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独自在家的时候不能给陌生人开门。长时间锻炼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并内化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有助于特殊儿童避免过于依赖成人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是特殊儿童未来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教师和家长应协同发力,让特殊儿童学会主动自护,自己撑起受用终身的安全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