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之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2022-03-03广西北海市海城区教育教学研究室536000王海庆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双减德育工作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教育教学研究室(536000) 王海庆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了“双减”的对象和内容,旨在使教育重回本心,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矫治多年来的“教育产业化”路线。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如何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德育内涵,如何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成了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22 年2 月8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 年工作要点》,“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依然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更加强调要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的基本内容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双减”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的内容是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的属性是教育行业的国家政策,具有国家政策的刚性、执行要求的硬性、违反处罚的烈性、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教师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广泛关注。政策颁布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严禁占用学生休息日进行学科类的额外补课,督促学校教师严格按时按量布置家庭作业,从而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 年工作要点》的第八点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由此可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教育发展,关心教师工作,关爱学生成长,为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着眼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雷霆举措。只有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本质,明确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双减”政策的关系

德育就是育德,是培育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德育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基础教育基础性、养成性、全面性、发展性的大事。在学校教育中,各科都具有德育功能,人人都有德育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厚德”应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事业当中,德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沉疴顽疾”,同时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拓宽了德育实施的场境。而德育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是“双减”政策在学校教育落实层面的实施内容要求,也是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归宿的重关键。

其一,展“双减”之旗,探德治之路促德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熟、成才的宝贵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为重要的时期,同样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大展身手的绝佳时机。但是,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被批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杂事”等占据了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空间。从青少年德育发展立场来看,“双减”政策对增加德育大有裨益。

其二,扬“双减”之帆,集家长之力促德育。当作业负担使孩子力所不逮时,家长会及时伸出援手,“给孩子批作业”“辅导孩子功课”“和孩子一起学”等现象屡见不鲜,本该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任务,却层层加码转嫁到家长身上,这让本作为孩子第一教育的家庭,本该成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如何释放精力、解放双手去与学校密切配合,培养学生德育品质?失去了家长的配合,德育工作就难以落实,即便学校和教师再全力以赴,德育工作最终也难免落入空谈、难以推进、恶性循环的境地。在教培行业资本的鼓动下,本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承担学生素质教育的培训班也追逐利益,成为品德教育的绊脚石,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拦路虎。此时“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使学校有机会、教师有能力、家长有配合全面推进德育工作,让教育回归以德固本的本质。

可以说,“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而德育是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教育,因此教师应积极展开德育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在“双减”政策之下,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欲速则不达”的诠释,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正领悟。

三、“双减”之下的德育工作现状思考

1.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由于历史沿革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核心地位难以体现。中小学德育工作较为被动,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高;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德育队伍建设不够,德育骨干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德育网络没有有效发挥作用,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兼学科教学任务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中。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充分认识时代需求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张力,立足新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现实、立足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在科学分析各类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加强德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激发各方教育力量,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减”要“减”,德育要“加”。德育工作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创新。

2.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困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反思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我们不难看到,虽然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都很重视,但重智轻德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虽然投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很多,但德育绩效依然不够突出;虽然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却相对较少;虽然德育评价不可谓不严格,但外显行为的评价与内在素养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仍难弥合。

德育工作的开展本就面临着许多阻碍,比如来自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的阻碍。同时,德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情感性和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自主性和人文性等,使得德育测评陷入困境,这让中小学德育更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给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赋予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使命——必须加快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折不扣地将德育落实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四、“双减”之下的德育实施途径探索

1.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德育意识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在“双减”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选择好强化教师德育意识的切入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有信念、有思想、有能力的德育队伍,促进德育队伍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这是优化学校德育建设“指南针”。为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订德育工作队伍管理制度,建立选拔、考核、奖励的常态化管理措施,确保德育队伍的质与量;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学习与交流,立足全员、突出骨干,重视德育的培训工作;加强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如通过树立优秀教师模范,大力宣传其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在中小学校营造积极氛围。另一方面,要画好素质教育意识的“同心圆”。以德育为“根”、以素质教育为“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塑造积极环境方面下足功夫,譬如利用中小学校的“德育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读书交流角”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德育素养,更好地推动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部署、开展和落实。

2.掌握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深化德育管理

以“双减”促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管理是关键,精准管理可以增加工作落实的准确度、完成度。从客观层面来看,“双减”促德育工作体系中,组织领导需要更加严密的架构、更加创新的工作方法、更加强大的人才队伍、更加健全的管理机制;从主观层面来看,德育工作建设者对“双减”政策、德育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入,这无疑要念好管理工作的“紧箍咒”,进一步发扬“绣花”精神,让管理如同绣花一样更加精准、精确、精细,真正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具体而言,学校德育管理方法需高举科学的旗帜,中小学学校需从事务德育转变为科研与常规互为表里的新德育工作发展思路,以多种形式进行各领域的探索研究,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德育方法,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形成自身特色的德育体系。

3.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细化德育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双减”政策和德育工作的“助推器”和“润滑剂”。无论是运用现实教育法还是情景演绎法,中小学德育工作都略有不足,依靠传统的方法达成德育目标可以说“难如登天”。在互联网智能时代,如果能结合科学技术采用增强体验的方法,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德育工作,那么必定事半功倍,所以“双减”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可供德育工作者开拓思路。例如,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主题,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教育契机,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厚植爱国情怀,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还要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既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4.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德育合力

要改善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三者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合力。特别是“双减”背景下,如何消除家长对学生学业成长的焦虑,搭建家校、社区德育网络,形成减负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论坛等,解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汇报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交流教育经验,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实现家校间的互动、家长间的互助。通过活动载体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打通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壁垒,打造家校德育“共同体”。与此同时,学校既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双减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