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许昌遗存三国

黄 青 喜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曹魏文化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许昌是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遍布城乡的三国文化遗存,彰显着许昌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与厚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深入挖掘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学术及应用价值,推动许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助力全市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塑型铸魂,探索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新路径,加强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擦亮许昌三国文化名片,由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主办,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承办,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魏都区曹魏文化研究所、许昌古迹遗址研究会、关公网协办的“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于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在许昌中原国际酒店成功举办。来自许昌市文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许昌学院、魏都区政协、许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关公网、魏都区丁庄办事处以及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研讨主要围绕下列四个问题:

一、“许昌三国文化遗存”的收集与整理

东汉末年,“许下屯田”“移驾幸许”“曹魏崛起”“建安文学”“曹操与汉献帝博弈”“汉魏禅让”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首都许昌。这彰显了“魏以许昌”的独特优势,使许昌成为三国文化最重要发祥地,对三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始终起着统帅和核心作用。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全国其他地方三国文化遗存一样,有一个共同点:分布在城市的,大多被开发为景区,如洛阳关林、成都武侯祠、荆州关帝庙、许昌春秋楼、许昌关帝庙等等;分布在乡村的,星罗棋布,有些规格也很高,但由于交通、住宿、产业等旅游综合条件所限,大多处于原始休眠状态。这些遗存,是无声的历史,有形的文化,但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经过十多年调研,初步整理出《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录》《许昌三国文化遗名录》。这两个名录,不但是三国文化研究最基础数据,也给“三国游”提供最佳服务指南,还为三国文化实现数字化、科学化提供数据支撑。当然,它们也为乡村振兴打开一扇扇窗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名录的收集与整理固然重要,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遗存所包涵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挖掘其与当今时代价值一致的内涵。

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毛德新认为,充分认识兴盛于许昌的曹魏集团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比如统一、民族融合、脱贫等。许昌学院马宝记教授认为,要深入挖掘其历史、精神和经济价值;要按照保存是否完整以及内容进行正确分类,避免“历史偏见”和“地域至上”主义,做到文学与史学、研究与应用并行。许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韩晓民认为,三国文化的核心是“定于一”,即实现国家统一。无论“文统”“武统”还是“文武兼统”,我们都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

二、“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主题的意义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选择“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这一课题,是推进许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探索,它顺应了党中央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趋势。做好这一课题,既有利于深化许昌的三国文化研究,又有利于助推全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还有利于推动许昌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建林在主持辞中指出:如果将三国文化研究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它必将把三国文化研究提升到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高度,也就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高度。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李娜教授认为,这一主题,符合中央加强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符合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十大发展战略”要求,也顺应许昌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魏都区政协原主席、曹魏古城建设指挥部文化顾问委员会主任、魏都区曹魏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丁全民指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做好“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与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的责任感和自信心。首先,它是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政治与学术相结合,是推进许昌乡村振兴战略有益探索的“大课题”;其次,它是顺应党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省委楼阳生书记在许昌调研时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深化许昌三国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许昌乡村振兴步伐的“好课题”;再次,它是一个文化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许昌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的“难课题”。要把握历史与文化、文化与现实的契合点,使历史文化具象化。丁先生还指出目前我市三国文化研究的不足:虽然许昌三国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挖掘与保护、研究与宣传的力度还不够,缺乏对三国历史遗存的系统挖掘整理,未能充分发挥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优势和特点;没有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文化、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许昌的文创产业及乡村振兴结合不够,作用发挥不大。这一课题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三、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开发与乡村振兴之关系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如何在保护前提下,使文化遗存发挥更好作用,活化文物、讲好故事,让沉睡或深睡近两千年的文化遗存更好地为当代人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造福一方百姓,这是历久弥新的课题。

毛德新认为,要认真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包括找到三国文化精神与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了解三国文化知识的连接点;找到与城市建设管理、群众日常生活的连接点;找到与企业发展、企业家精神之间的连接点;找到与人民群众享受三国文化旅游的连接点;找到与人民群众追求健康长寿的连接点;找到与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美食的连接点,总之,找到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当然,活化许昌三国文化遗存,要紧紧抓住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王海升认为,要做好调查,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任务。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原副局长高宇平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大战略;面向地方特色;面向地方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丁全民认为,要深入思考文化强市“强”什么?乡村振兴“兴”什么?应该在“本土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精品的创造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创新创业的开拓力、乡土文化的影响力”等六个方面下大功夫,下足功夫。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产业、生态、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文化振兴是基础工程,它能够促进其他四个方面的振兴。文化遗存是乡村传统文化(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遗存的保护开发,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和知识、智力支持,有利于深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周健认为,要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在强化应用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研究,如弄清曹魏集团如何创造稳定政治环境和清廉政治生态;有着怎样的坚定而优秀的领导集团;怎样减轻税收负担,发展屯田经济;曹魏时期基层干部如何通过屯田扶贫等等。魏都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彭春岭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文旅产业是三国文化遗存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必须综合考虑,要做到“一村一景”。

四、许昌乡村振兴中三国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是打造生态宜居、留住乡愁的有效举措,是推动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振兴,彰显了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

如何在保护遗存前提下,使三国文化遗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毛德新认为要做好三国文化的普及工作,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普及,要有高规格、切合乡村实际的规划、与文创文旅相结合等。马宝记认为,研究、开发许昌三国文化遗存方法,分为两个层面:研究层面,要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民间传说并重;开发层面,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要组织团队,合力攻坚,提高效率;各据所长,强化宣传;还要普及,企业学校,层层开展。丁全民认为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定搜集整理三国文化遗存并将二者结合的信心;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二要提高三国文化的研究水平,把三国文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突出遗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切莫“纸上谈兵”;三要从学术上整理、挖掘三国文化遗存的内涵,将研究成果交给政治家、企业家,让他们具体实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学者身份——只是研究者、参谋者,不是决策者;四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不要一厢情愿,要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动力;五要把曹魏文化与村落文化、姓氏文化、乡村文化相结合,做到精细化挖掘、系统化整理、创新性发展、通俗性表达,可视性呈现,实业化创新,深化和提升许昌三国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盯牢主业,又要系统思维,全面关照。正像省委楼阳生书记说的那样,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历史遗存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我们要下大功夫把凝聚在文物之上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挖掘整理出来,包括历史渊源、史料依据、发展脉络、传说故事、后人评价、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等等。还应当明确,文物景点的开发、文旅产业的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做好基础工作。许昌古迹遗址研究会长、新声频道创始人、许昌学院讲师黄杰认为,许昌在弘扬三国文化精神的道路上要有“两条腿”——深挖内涵和宣传科普;“一结合”——曹操的智慧与关公的忠义相结合;“一融合”——要将许昌三国文化之乡与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相融合。关公网创办人、关羽第五十九代关志杰先生介绍了湖南宁乡关山成功开发关公文化旅游资源的经验后,表达了三个愿望:(一)通上一条路:每一个受保护的三国文化遗存,至少通上一条等级公路,即使四级公路(乡道)也可;(二)建一个停车场:遗存附近至少能临时停放几辆小车或能停放一辆中巴;(三)建一个公厕:最好是旅游公厕。他还提出,三国文化、关公文化遗存,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公共文化资源,不是国家秘密,要对外开放,不要以各种理由,将遗存封闭起来,成为某个单位的“私家花园”。如果不开放,相当于金矿深埋于地下,不能为人民谋富裕、谋幸福。

许昌市魏都区丁庄办事处姚红安主任,带来《以王允墓为依托,打造三国风情南堰口特色商业街区》的方案,得到与会者好评,认为这是三国文化研究迈向应用的第一步,是有益探索。许昌市政协原副主席,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原主编李俊恒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四个加强”:加强基础研究补短板;加强宏观研究谋大局;加强比较研究跨地域;加强应用研究做参谋。

本次研讨会主办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成员,因时间关系没能在会上发言,但他们的观点也可圈可点,补充如下。所长黄青喜首先列出了《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录》和《许昌三国文化遗名录》,尔后分析了许昌三国文化遗存的特点:汉魏遗存并存且规格最高;遗存相对集中;许昌关公文化遗存的特殊性。最后指出:三国文化遗存是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为之“锦上添花”;积极推进三国文化研学活动;努力打造一个点,先行先试。副所长魏玉龙以《许昌三国名人墓葬遗迹遗址考察整理与保护开发》为题,提出许昌三国名人墓葬遗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路径:将夷平的墓冢重修;选重点墓葬遗址,打造研学路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副所长杨保红以许昌市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的三国文化遗存“练兵台”为个案,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做好乡村区域旅游规划。她还从加强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乡村文化元素的挖掘、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发挥政府组织决策职能四个方面,为台王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副所长石振平系统梳理了汉末魏晋时期荀、陈、钟、庾氏等颍川望族的发展历程,指出当今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复归,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族血脉传承,寻根意识渐浓。许昌凭借其优越的姓氏文化资源也成为众多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归乡认宗、恳亲拜祖之地。因此,我们应以寻根文化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寻根游”,吸引四大颍川望族后世宗亲前来寻根认祖,投资创业,回报家国,振兴乡村。范晓丽老师在钩沉许昌三国古台史料、实地调研古台现状后,重点分析射鹿台,建议在其一侧复建观景台,另一侧建射箭、投壶等场所以供休闲娱乐;开发相关文旅产品,如手办、玩偶、钥匙链、布包等;开展近郊游、研学游、休闲游,在射鹿台下标明路标,指明许田村路线;开发许田村的民宿和特色餐饮等。从事经济学教学的牛浩老师,则从“三国时期的钱”入手,深入分析蜀、吴和魏对汉末“五铢钱”的不同态度与做法,从而分析蜀先灭吴后亡晋承魏统一天下的原因,得出结论:无论古今,都要保持货币稳定,避免物价大起大落。只有这样,国才富民才强,才有持久生命力。

猜你喜欢

许昌遗存三国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初到许昌
许昌诗群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许昌青春诗会
三国乱谈(1)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