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及实践探索
2022-03-03赵晖
赵 晖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美育,新时代的高校工作者可谓耳熟能详,所谓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并举,五育要交融,都能滔滔不绝说上一二三,但美育究竟在高校怎么开展、怎么落地,却并非易事。美育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助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需要具体的抓手与载体。音乐教育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对于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还是对于非专业学生的音乐体验,都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与意义。
一、音乐教育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1.落实美育工作需要将音乐教育作为重要载体
美育的重要性毋庸讳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美育的经典论述已经充分体现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其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并要求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1]。国家政策对美、美育以及美育实施原则提出的要求意味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由来已久。20世纪初王国维首次引入中国,将教育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包括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感情),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实现最纯粹的快乐。蔡元培将美育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科学救国,美育救国”[2]。在国外,美育概念出现更早,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以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教授弟子,这里的“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
尽管国家政策和史上贤达都对美育有了比较翔实的论述,但美育的具体载体与操作层面尚不清晰,故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反思。
结合已有研究和实际工作体验,笔者以为美育就是关于“美”的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是美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加之人天生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具有个体多样性。因此,简言之美育就是围绕“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提升个体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当前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精神,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加强美育工作的意见,高校美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什么来落实美育工作,路径各有千秋,归纳起来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来加强美育工作,比如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师生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实践活动,让校园有艺术活动,打造校园文化节、“艺术与科技”大师讲堂、森林艺术节、新生艺术思政课、同歌同行毕业艺术节、新年艺术季等艺术实践品牌。
中国传统“六艺”之一的“乐”,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门美育教育,似乎音乐教育天然就能达成美育的功能和目的。实际上,音乐就是承载精神文化并以音乐元素显示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便捷、超越时空,甚至能跨越种族界限,直抵人内心的真善美,故可以成为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它把校园美育的精神意义、传播理念和艺术氛围融入一个个不同音符之中,通过音乐的形式向每一个学生传递校园美育的文化精神,可以说这根源于音乐本身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音乐天然是美育载体,实现美育功能,就在于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神圣的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根据《词典》的定义,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一种最抽象的艺术。不论学理上怎么深奥诠释,“乐”就是由声音引起的,其本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感应,感情在心中激荡,就表现为声音,声音有一定的曲调就叫做“歌曲”。
于是乎,心灵悲哀发出的声音急促而哀沉,心灵快乐发出的声音宽舒而徐缓,心灵喜悦发出的声音昂扬而爽朗,心灵愤怒发出的声音粗暴而严厉,心灵恭敬发出的声音直率而廉正。这说明,心灵受到外物感应,人才发出声音,这便是音乐的本源,中华历史上便利用这种感应,将乐与礼、刑、政一道用来统一人心以实现国家大治的理想。应该说,音乐直通人之心灵,这就是音乐的原发意义,我们听靡靡之音或听昂扬进行曲,心灵的感受是天壤之别的。
伴随音乐产生而来的便是音乐教育,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良好修养的有效手段。美国著名教育教育家作曲家齐佩尔说过,“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发展身心、开发头脑,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4]。音乐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5]:一是促进人类特性的发展,让人们追求向往普世的真善美;二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让一切天赋秉性得以发展;三是促进人的社会特征的实现,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乐,体验和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心情、内涵,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无形的魅力。
2.音乐教育对构建完善的美育工作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不仅是一组特殊的直通心灵的声音,还是一种社会行为,通过音乐,人可以跨越国界或民族界限,相互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音乐教育则是借助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知识技能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化,在教育实践中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6]。
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表达和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作为最能反映时代精神文化的艺术门类,其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人们的思想、情感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作为美的象征,蕴含爱的本质,它以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去激发人们对美与善的追求。
音乐作为最普及、最直接、最广泛的美育载体,无论是掌握一门音乐专项技能,还是仅仅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无法割裂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流淌的诗歌,慰藉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的灵魂,接受音乐教育,便是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认识美、向往美、追求美的人[7]。
音乐教育要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氛围建设,让其与校园美育体系融为一体,不仅向大学生传播音乐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活动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和向往之心,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同新时代的新要求相比,高校美育工作在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美育保障体系等方面还不健全,高校美育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发展。
音乐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少皆宜,而成为最能打动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与时代联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高校美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音乐(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在中国音乐类专业院校具备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
借鉴音乐类专业院校的成熟经验,普通高校从美育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构建高校以美育为目的普及式音乐教育体系,以点带面,有利于带动整个美育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从而让美育的功能负载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育和美育价值的双赢。
二、高校普及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言美育范畴里的音乐教育,实际上专指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希翼通过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目的,弘扬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意义,实现音乐的美育价值。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实现。
1. 教学体系相对滞后
体系是一个宏大概念,由不同要素构成。首先是课程目标定位滞后,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目标定位尚停留在拓展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与定位于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尚有差距。课程设置滞后,普通高校大多没有开设音乐专业,音乐教育以选修课程为主,受师资、硬件、评价等多因素限制,开设课程以乐理基础、音乐鉴赏、合唱等为主[8],形式单一、内容浅显、受众散小,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开设课程很少考虑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水平差异。教材建设滞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因为大多不是必修课,导致高校在选用教材时重视不足,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选择,随意性较大,教材的统一性、规范性不够。另外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版本众多,标准各不相同,美育功能发挥不充分,与新时代美育要求严重脱节。
2.师资配备相对不足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普遍现象[9]。通过对普通高校院系专业设置的研究可以发现,除了音乐类专业院系以外,普通高校院系专业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师范类院校,一般设有音乐学院(系)且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音乐师资力量较好;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优势院校,部分办有音乐专业但规模较小,音乐师资力量较弱;三是理工、医学优势院校,大多数没有开设音乐专业,音乐师资力量很弱。可以看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很多理工科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是由学工系统教师、有艺术特长的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缺乏音乐教育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难以承担高校所有学生的音乐普及教育任务,难以指导学生开展常态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严重制约普通高校音乐美育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专业的音乐师资还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他们对美学知识和美育理论缺少相应的专业训练。
3.实践活动相对单一
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在于普及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营造美育氛围。当前高校音乐实践主要有:(1)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包括迎新、毕业晚会,庆祝重要节日的展演,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唱、乐器比赛等;(2)参加校外比赛、演出活动,包括各级合唱、歌曲、乐器等比赛和文艺演出等;(3)参加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开展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等。部分学校也有少量邀请业界知名音乐家来校演出,现场教学、交流等活动。这些音乐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受众单一和量少面窄的问题。形式上以单项为主,如单项的歌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合唱大赛)。受众以在某一个单项上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为主,而占绝大多数普通同学难以参与进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每年举办的音乐实践活动频次少,相对全体学生覆盖面窄,育人效果欠佳。
三、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遵循党中央对美育工作的要求,切实反思美育范畴里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以实现其蕴藏的美育价值,从而培养身心俱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牵引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当下的音乐教育工作。
1.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从美育范畴审视音乐教育,那就要全面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这是美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是明确课程目标,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新时代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五个维度之一,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普及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二是完善课程设置,以音乐审美和陶冶情操为重点,开设音乐乐理基础、演唱技巧、经典赏析、音乐史、音乐美学、指挥要领、器乐基础等必修课和公共课,做到课程的普及性、层次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三是加强教材建设,从国家层面,统一编写符合大学生音乐普及教育实际的相关音乐教材,统一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校层面,统筹音乐教材使用,保证教材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2.加强教学师资配备
一流的音乐教育离不开一流的音乐师资,不只是量上的补齐,而且更重要的是懂美学、懂美育的教师参与其中。一是健全音乐师资保障机制。如前文所讲,高校可以成立音乐教育的实体机构,代表学校落实音乐教育工作,要从人员配备、教师编制、工作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补齐配强音乐师资队伍。针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引进相应的音乐专业教师,通过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的建立,保证音乐课程开的出,上的好;实践活动能指导,效果好。三是建立专兼结合的音乐教师体系。在引进建立全职专业音乐教师队伍的同时,一方面选拔校内有音乐专长的其他专业教师,经过培训提升,承担部分音乐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聘请校外高水平音乐工作者、艺术家来校兼职,带队伍、做教学,提升音乐教学的品质。四是搭建跨界合作平台,让懂美学的美育教师参与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设计课程,明确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当音乐教育实践在美育理论指导下实施,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将会产生深刻变化。
3.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相对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而言,当务之急最易操作的便是改进教学方法,以一己之力便可以点上突破,撬动音乐教育的顽疾。考虑美育范畴内的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能力,这将更加接近美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因为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大量审美体验为基础,这种体验会历久弥新,真正体验到何为美[10]。这种体验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创新来实现,即视听-体验-表达-分享-评点。在音乐教育中,视听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聆听越深入,体验才能更丰富。体验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个人审美能力的直接表现,是美育范畴里音乐课堂着重强化的一个能力。表达就是用准确的语言将个人体验描述出来,回避表达不可取,因为一切体验都是可以准确表达的。分享的过程就是不同审美体验的交流碰撞,还会引发审美体验的多样化。评点是教师对学生体验情况的总结评价,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学习高层次审美体验,切忌伤害学生的热情。这种集视听-体验-表达-分享-评点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在线下,也可以在线上,量大面广,更能体现美育面向全体的原则。
4.丰富音乐实践活动
实践就是舞台,音乐实践可以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更能发挥学生传播美的能力。一是加强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高校可以成立音乐教育的实体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从顶层强化音乐实践活动的领导、统筹、组织和协调能力,改变当前以学生自发为主、学校组织为辅的现状,形成学校主导、院系协同、学生主体的音乐实践新格局。以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课程,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地渗透了音乐教育。在一年一度的毕业汇演中,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学生利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的创编、表演,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二是丰富音乐实践活动形式。大小结合,学校层面常态化组织年度迎新季、毕业季、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各类大型综合性音乐演出和品牌赛事,扩大覆盖面,形成广度、深度和规模;院系以学校大型活动为牵引,组织区域性、小型化音乐学习、交流、表演、比赛等活动,形成互动,营造氛围。内外结合,组织开展校际音乐实践交流,邀请专业音乐工作者、艺术家来校展演、指导、互动,积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形成合力。2014年,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策划与组织了“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该活动以合唱、表演唱、独唱等演唱形式为热爱歌唱的在校生提供了表演机会和表演平台,原创歌曲、音乐剧等声乐作品在这个舞台上层见叠出。每年的比赛都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歌唱选手,有些学生在毕业后甚至走上了网络歌手的道路。2018年,“五月的鲜花”荣获了湖北省高校文化建设三等奖。2021年,从这个舞台走出的学生程麦青在“中国好声音”全国赛程中获得全国前一百的好成绩。“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学校的美育发展。三是扩大音乐实践活动受众。合理增加音乐实践必修学分,通过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大力加强音乐社团建设,完善机制、场地、人力、物力和资金保障,增强音乐社团的活力和质量,通过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2021年,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鹤琴”合唱团,该社团在全校范围内招纳合唱团员,并设学分制,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该合唱团通过比赛、平台展演等形式将排练的作品进行推广,产生了较好的带动效应,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就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与生俱来的审美价值、创造价值、感染价值,可以让高校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方面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剖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不足和短板,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坚守为党育才初心,加强高校音乐普及教育的研究探索,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