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纾解
2022-03-03李叶峰杨英
■李叶峰,杨英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劳动课程标准”),并于秋季学期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劳动课程标准,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如何有效转化为课程实践,这是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劳动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审视,并据此观照课程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体化设计是劳动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基本保证。理解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对推动劳动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劳动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目标逻辑:注重横向融通与学段衔接
劳动课程标准凝练出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形成横向融会贯通、纵向衔接有序的课程目标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劳动课程的目标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其中,“劳动观念引发个体劳动认知形成某种情感和体验,并在劳动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个体劳动能力提升,劳动能力循环螺旋上升形成的习惯和稳定的倾向固化为习惯和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劳动精神”[1]。从纵向角度看,第一、二、三、四学段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相互衔接,形成序列化的课程目标。劳动课程标准的目标一体化,对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一方面,劳动课程的设计需要强化劳动素养的内在联系,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有机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课程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学段的渐进性与关联性,注重目标的承前启后与前后衔接。
(二)内容逻辑:强调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劳动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内容的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一方面,劳动课程标准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共设置出十个任务群。“任务群的设计体现结构性,注重基础性,强化选择性,具体分布根据学段进阶安排,并有所侧重,小学中年级及以上每个学段都涵盖三类劳动内容”[2]。这三个方面、十个任务群的课程内容构成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范畴,形成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内容规范。另一方面,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涵盖十个任务群”[3]。劳动课程标准的内容一体化,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内容选择提供了基本遵循。课程内容需要考虑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不同学段的具体差异,体现劳动课程的国家要求,与此同时,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任务群中进行自主选择,体现劳动课程建设的学校实际。
(三)教学逻辑:强化教学评有机统一
针对不同的任务群,劳动课程标准统一设计了“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 三个部分。其中,“内容要求”聚焦“学什么”的问题,对不同学段、不同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进行规范;“素养表现”聚焦“评什么”,“帮助课程实施者明确各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特征和课程实施质量要求,为劳动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活动建议”聚焦“怎么教”,旨在为教师开展任务群学习提供基本的方法指导。内容要求、素养表现和活动建议,构成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三位一体结构,为课程标准的教学转化提供了基本方向。教学评一体化立足劳动素养,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状况进行整体刻画,从课程内容建设、学习方式变革和学习效果评价一体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劳动课程,必然要求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避免机械执行课程标准而缺少课程内容建构的状况,避免教什么、学什么与评什么的脱节现象。教学评一体化,需要劳动课程教师立足课程视角,把劳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有效统一起来。
二、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
基于对劳动课程标准的内在逻辑分析,审视国家政策层面的课程标准向劳动课程建设的课程实践转化,可以发现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不深
对于学校而言,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如果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那么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实践将会出现偏差甚至谬误。当前,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存在明显的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培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而是已经蜕变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手段(孩子犯了错误似乎就要用劳动赎罪)、休闲方式(毕业班需要休息了,学校就组织“劳动”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才艺秀场(将劳动基本等同于陶艺、剪纸等技艺的学习与展示)”[4]。劳动素养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认知的异化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等劳动课程的诸多要素,会从根本上削弱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欠缺
劳动课程标准为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目标导引、内容规范、实施建议等,同时也赋予学校较大的课程自主权。很多学校立足课程标准,依托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十个任务群,结合实际进行自主选择与劳动项目开发,力求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课程实施方案。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学校在劳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为不清晰,缺乏进阶性、一体化的目标体系,缺乏劳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在教育内容上,缺乏具有结构性、时代性的内容设计,缺乏体现劳动教育要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品格的学段性内容要求,缺乏相应载体的有力支撑;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为相应的空间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经费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协同管理等保障系统不配套,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实施”[5]。由于课程的顶层设计缺乏,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过程容易出现随意性、盲目性的情况,导致课程内容无法涵盖日常劳动、服务劳动和生产劳动三大类劳动课程,甚至盲从、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劳动课程。
(三)劳动课程的协同机制不畅
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参与才可能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属性比较强的课程相比,劳动课程的知识体系不明显,但是特别强调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多种方式的课程实践。另外,劳动课程以劳动项目为载体,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场所,自主开发项目,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丰富劳动实践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6]。从劳动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尚待完善。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家长从不让孩子主动参与劳动,部分家长有意或无意地把不良的劳动观念甚至劳动偏见“传递”给孩子,把劳动分为高低贵贱不同等级。学校在劳动课程建设中的作为不大,存在不敢、不愿、不会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现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不大,劳动教育基地数量不多、品质不高、专业性不足、分布不均衡,多数劳动教育基地用劳动的生产逻辑来取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劳动教育中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导致劳动课程建设流于形式,三类主体游离于课程建设之外,无法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纾困之策
基于对劳动课程标准内在逻辑的理性审视和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问题梳理,未来推动学校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价值澄清的劳动教育独特功能深化理解
正确的价值认知是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劳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随意性、盲目性、碎片化等问题,根源在于教师对劳动教育独特功能的理解不到位。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需要在两个角度澄清劳动教育的独特功能。第一,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开设劳动课程,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第二,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考量。劳动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面临教育与劳动分离、目标和内容脱节、学段缺乏衔接等诸多问题,导致对劳动素养的理解、培育、评价支离破碎。加强劳动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意在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力量,挖掘学校教育教学的劳动育人要素,完善劳动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形成横向融会贯通、纵向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为劳动素养培育提供有效载体。
(二)基于课程能力的劳动课程教师精准培训
必备的课程能力是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件。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强的课程意识,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为劳动教育顺利实施提供课程支撑。从提升课程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精准培训。第一,探索劳动教师的分类培训。一是开展劳动课程教研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教研员劳动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专业引领能力。二是开展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学习,引导教师理解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劳动素养内涵,着力培养教师的课程顶层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等。第二,开展劳动教师的专项能力培训。一是聚焦课程能力的核心要点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围绕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聚焦劳动项目设计、劳动任务群开发、劳动教育过程指导以及劳动素养评价等方面进行持续的专项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
(三)基于协同育人的劳动课程实施环境系统优化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支撑。劳动课程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为课程实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一,夯实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将部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操作、体验的劳动清单,以“生活化”的劳动清单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劳动实践,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第二,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遵循劳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纲要,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化的劳动项目。通过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学校主题活动日、劳动实践周等方式落实劳动课程。第三,提高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密切与厂矿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积极开拓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地车间劳动场所提供条件,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