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影响研究
2022-03-03高传晋
高传晋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亳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科研处,安徽 亳州 236800)
“小康”二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数千年以来对美好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小康”可追溯到《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P19)《礼记·礼运》篇,描述了人们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憧憬:小康社会是靠“礼”来维持、“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生活状态。到了近代,小康成为通往大同的过渡环节。康有为曾在《大同书》中阐述从“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小康社会)乃至“太平世”(大同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用“小康之家”来代指中国式的现代化。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准。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20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20年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决战决胜之年。
一、官子之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在新时代偶遇“后疫情”时代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与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全面小康之时: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科学教育更加进步、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社会建设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选择,对于解决人类贫困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创新全球治理无不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中国意义的目标,更具有世界意义![2]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意义
全面小康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一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意义。
(一)圆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穿衣成为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近代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改革开放时期小康目标提出后,党领导人民迅速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在20世纪末,国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标志着曾经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梦寐以求的夙愿。国际社会习惯用恩格尔系数去衡量一国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短短40多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伊始1978年的0.639下降到2019年的0.282,呈现总体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期人民生活水平大体上经历了从贫困——温饱——小康到比较富裕的阶段性转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之改革前已是天壤之别。
(二)为圆民族复兴梦夯实坚固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中国梦是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梦征途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个阶段性的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历史性地位。[3](P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例如,在经济实力方面,2020年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中国GDP增长2.3%,是全球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届时,中国GDP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在居民健康方面,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我国主要的健康指标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我国人民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这将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坚固基础。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世纪50、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探索国家建设路径时,逐步形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思想。邓小平同志依据我国基本情况提出分“三步走”台阶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又对第三步发展战略明确了“两个百年目标”。之后历次全国党代会均对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行了强调。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将在历史交汇点开启“十四五”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具有继往开来的深远历史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性影响
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中国作为提前十年达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定减贫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一项对中华民族、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有重大意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小康之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可借鉴经验,展现着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作为促进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后疫情”时代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创新国际治理模式,维护国际秩序。
(一)致力于建设世界和平的贡献
和平、发展仍为“后疫情”时代的两大主题。全面小康是在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取得的,而全面小康的建成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国外交坚定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多极化政治格局日益凸显的国际社会中,中国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中流砥柱。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单边主义日益抬头,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国防建设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始终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曾表示:中国对于联合国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贡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多边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维和行动等领域,中国起到了表率作用。[4]中国已经是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在维和任务中派出军事力量最多的国家。过去数十年,中国派遣了数万人参与了数十项维和任务,直到现在仍有数千名维和人员正在执行任务,中国对维和任务展现出了重要的决心。
(二)致力于推动全球发展的贡献
中国现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惠及十四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创造了反贫困史上的奇迹,实实在在促进了人类减贫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促进人类减贫事业发展
近代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曾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美国人曾经总结国民党政权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邓小平同志则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数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国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阶梯式跨越。中国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我们讲述着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脱贫攻坚的“中国奇迹”,成为国际社会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既定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2012年中国尚有贫困人口9 899万,而到2020年全面小康之时,中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消除,中国年均减贫1 000万人以上。[5]
中国减贫成就全球瞩目,为人类战胜贫困,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实现,为推进国际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应有贡献,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政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赞叹:“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定宏伟目标的唯一路径”,“中国(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5]乍得总统代比由此感叹:“中国的经验向世界表明,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地位,可以让一个贫穷的国家变得富裕。”[5]国际多国人士认为中国减贫成就加速世界减贫进程。中国摆脱贫困的探索与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成功经验。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6]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保障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探索了一条成功路径。它既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又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消灭贫穷、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等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体现了人类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7]胡鞍钢曾做过一个研究,用国际通行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大约是0.446,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提升到0.703,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最新的联合国2019年人类发展指数(HDI)报告显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是0.758,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5位。中国HDI的不断上升和排名不断前进是与中国减贫成就息息相关的。
进入新时代,中国勠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时代特色的减贫之路,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从久远角度保障与改善了贫困人口子孙后代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使发展机会更加公平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6]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中国和蒙古国代表马泰奥表示:中国减贫的成就不只在于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其他方面,比如居民寿命延长、教育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也得到更多保障……也有利于减少贫困、饥饿和气候变化方面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人士巴尔塞纳指出:中国始终竭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积极展开南南合作;在减贫方面,中国践行“兼济天下”的理念,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减贫,中国在脱贫方面的经验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很有启发”。“中国政府采用的工作方法具有标杆意义”,中国减贫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人民区域性整体贫困提供了关键性解题思想。
3.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到稳居世界第二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牵引力,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权重在不断攀升。特别是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贡献率年均在30%左右;已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经济前行的首要拉动力。
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管子之年,却偶遇一场“从天而降”横扫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这场人类疫情,中国自至始至终把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实行举国动员体制,首先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近期新冠疫情越发在世界愈演愈烈,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大概率陷入负增长状态,总量同比将下降4.4%。然而,中国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率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实现了GDP的正增长,中国经济保持着稳步复苏的势头。“中国经济复苏是全球的成功案例”,已成为自新冠疫情突发以来世界首个恢复性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正在建立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对于促进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提振世界经济复苏信心、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对于维护国际秩序的贡献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还体现在“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于推动全球发展的硬贡献,还体现为中国发展模式创新等软实力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中国奇迹”的关键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贡献体现在提倡国际民主精神、创新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在不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增强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2020年,进入“后疫情”时代以来,中国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云外交”活动,通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开展抗疫合作,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方与外方通话、通信,视频参与G20领导人特别峰会,开展中非团结合作抗疫特别峰会,视频会见德国总理、欧盟主席,发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重要讲话……中国“云外交”既立足合作抗疫,又着眼于疫后世界经济复苏,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这为不稳定的国际社会注入了稳定剂,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