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

2022-03-03蒋芬芬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蒋芬芬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在新冠疫情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学生资助工作能全面开展、顺利推进,高质量地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中国银行印发了《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和保障工作的通知》,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印发了《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强化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的通知》,部署疫情期间校园地和生源地贷款工作,切实为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提供有效帮扶。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路和举措。

一、高校重视疫情期间的学生资助工作

高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同时,积极部署,创造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受疫情影响,学生资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会有新的变化。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增多,困难程度加深。再如,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办理与还款出现困难。一些学生因就业困难等原因,不能及时还本付息。面对新的问题,特殊时期更需要创造性地解决疫情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带来的新问题。要更加努力地把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在实处,把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及身体状态的调查,重点关注偏远地区、孤儿、低保、特困救助、建档立卡等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资助和帮扶,在日常生活、学业、思想资助、心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能力提升,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须妥善安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困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完善资助手续的办理、及时足额发放资助资金,使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开展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期间,须利用江苏省学生资助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系统、学校办事大厅等系统数据,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化数据管理平台,根据国家以及省资助政策及时修改和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以确保学生资助的精确性及有效性,帮学生办实事、解难题。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加大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的交流联系和沟通,也可引入社会资源,与校企等企业开展沟通合作,引导贫困学子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校企、企业参与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一)转变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1.强化精准服务

学校始终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服务工作。学校为贫困学子在线学习提供流量补贴、为疫情地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以及学校资助,在此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们通过电话、微信、QQ 等多种方式对疫情地区学生全面摸排,逐一和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业、心理和思想动态,关心学生家庭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通过线上师生互动方式给予学业帮扶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共度时艰。

确保“停课不停资助,离校不离帮扶”。因疫情影响导致学生暂时不能到校学习的,要参照在校期间的资助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助学金等资助资金,帮助他们顺利渡过疫情难关。

2.针对性提供帮扶

对于已经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落实好各项资助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要;对于受疫情影响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发放临时性生活补助。学生资助是民生问题,越是灾难当前,民生问题越敏感、越重要,越要解决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足额获得资助。学校让新生知晓并及时享受“绿色通道”等相关政策,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育人是高校永恒不变的根本任务,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坚持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全面成才。在学生资助的过程中,高校须严格把握教育导向,明确学生资助育人教育导向,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志通过个人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明确立德树人与学生资助工作的关系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高校制定出台各项资助措施来缓解学生因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很多措施都是针对疫情严重时期的临时性困难补助,时效性较短,如疫情期间补助、河南受灾临时补助等。高校还应考虑后期疫情常态化时资助工作应该如何继续开展,如何让现有的资助措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让资助工作“精”和“准”。高校资助工作要把“精准资助”理念融入其中,精准发力,实现对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帮扶,在工作中须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推动建立疫情常态化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

1.网络化开展资助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学生资助项目申办流程,更多采用非接触、网上办的方式。确有必要现场办理的,要实行分段错峰,减少学生聚集。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加大省内外学生的贷款办理宣传,解除困难学生的贷款顾虑,鼓励续贷学生远程续贷网上办理,并耐心指导学生开展申请。对于已毕业贷款学生不能及时还本付息,要“一对一”联系对接,与当地资助中心保持联系,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提供有效的帮助。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要聚焦特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为每一个贫困生建立帮扶档案,做到应助尽助,彰显学校关怀。

2.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骨干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建立完善学生疫情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收集、加强学生教育、传递学校温暖,落实每日跟踪排查,把学生身心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召开疫情防控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组织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游戏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理性应对疫情,引导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服从防控大局和学校管理,倡议学生合理安排假期、做好学习规划。

面对疫情,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应对,扎实开展线上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将疫情安全防控知识、心理教育知识和学校的关心慰问传递给学生,为保障全校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2021 年上半年,200 余名学生因老挝国内疫情原因无法返校。学校得知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与老方教师一起组建疫情时期教学团队,通过微信、QQ、腾讯课堂等多种方式坚持每日关心学生的学习现状,时刻关注老挝国内疫情发展情况,第一时间向境外寄出了6000 只医用口罩和一部分紧缺的教学物资,为抗击疫情助力。坚定学生抗疫必胜的决心。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作为一名学生资助工作者,应牢记党和国家嘱托,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贯彻落实好,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体现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困难学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将党和国家的关爱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困难学生身上,还需要更多资助人的爱心守护和接续奋斗。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这场全民战争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教育扶贫的重大任务和紧迫工作。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经历过疫情的贫困学生走出阴霾,并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三)“心理资助”注入育人“心”力量

强化线上服务。疫情防控不放松,就创服务不断线。为全力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学校将举办“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努力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较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当前,受疫情影响,困难学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为此学校应加大摸排力度,提供就业措施和渠道,最大限度地帮扶更多的困难学生。

对2021 年新生服务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新生通知书邮寄相关的资助政策,并提供资助咨询热线、咨询群解答每一个学生以及家长的咨询,认真接待、热情解答每个学生、家长关于资助政策、申请手续等问题,使困难学生和家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二、注重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疏导、关注学生需求

强化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通了“防疫心理援助热线”,同时成立“防疫心理援助群”,提供心理咨询平台,定期开展线上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压力释放和问题咨询机制,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整体水平提高。通过QQ、网络宣传、邮件等方式,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辅导员、班主任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工作时间与节奏,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适当发泄情绪,通过运动等多样且适合自身的放松方式,消解压力,保持正向情绪。为防范学生“疫后综合征”,高校深入全面评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相关量表测试,从而精准发现因疫情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动态心理监控、预警和干预机制。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心怀感恩、温暖同行”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自己、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激励学生感党之恩、念党之情,启发学生与时代共舞、与同伴协行,增进自爱互爱、自助互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全体老师要积极参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努力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阳光的情绪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三、加强疫情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思想正能量、行动有力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想政治辅导,增强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疫情防护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间,尤其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以规服人,消解学生对疫情管控措施的误解和逆反心理。”学校组织相关活动以先进为榜样,引导学生做新时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高校要通过德育来着重培养学生爱自己、爱家庭、爱岗位、爱社会、爱党、爱国、爱民族的‘七爱’精神,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服务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四、疫情期间加强资助育人工作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学校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依托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资助工作者更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学生资助工作抓实抓细,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困难程度特别高的学生,学校要积极通过地方政府资助、校内资助、社会资助等加大资助力度,保障其正常学习生活,筑牢脱贫攻坚兜底防线。

结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资助工作模式要符合脱贫攻坚要求和精准资助工作的内涵,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脱贫攻坚收官后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资助的精准水平和育人成效还须提升。

资助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保障上,要进一步拓展资助的内涵,使其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