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
2022-03-03曲江勇陈敏王绪敏
曲江勇 陈敏 王绪敏
(1.烟台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5;2.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高校思政工作与如下根本问题息息相关,即高校应当培养出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体系通常会涉及诸多内容,如学科和教学等体系,而思政工作体系必须贯穿其中。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因此在学科、教学等体系当中必须充分融入思政工作,这样才可以让育人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科研工作和国家建设中,研究生这一主体发挥出了巨大力量,因此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研究生才是重中之重。
一、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有机结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校生物学专业的课程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亟待研究生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在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潜移默化、由表及里地融入。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要求对生物学研究生的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进行深刻把握,正确教育和引导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树立起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推动创新立德树人实践,构建出一个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以及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坚持有机结合监督惩戒和奖励激励。表彰奖励和宣传推广在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当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严格监督与严肃处理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或者并未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教师。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一)讲好思政课程,突出其育人功能
若想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程是关键因素,只有全面贯彻当前我党的教育方针,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妥善解决,才能真正意义上办好思政理论课。基于此,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时,需要将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作为重点内容和关键核心。在实际理论学习当中,应当高度重视榜样教育和文化传承,不断强化社会实践,这样才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战略、新理念以及新思想进行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远大志向,肩负起振兴中华的时代重任。
(二)拓展专业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与职业素养教育合理融入其中
与不同课程具备的特性和性质相结合,对其中包含的大量德育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充分挖掘,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体系和生物学课程体系,将其他课程具备的隐性德育和思政课程具备的显性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生物学课程具备的特色和优势,将职业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政元素等内容全部合理融入其中。在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当注重强调价值观念之间的同频共振,让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真正意义上成为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品行、锻炼心智、树立正确三观以及学习知识的全过程。生物学专业的学科课程应当对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重点培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切实明确人类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三)深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应当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应当带有一定“思政味”,杜绝出现“两张皮”的不良现象,既不能大声地空喊口号,又不能显得较为庸俗化。课程教育教学始终贯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和不断广泛传播正能量,在实际课程教学当中有机融入人生规划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科学精神教育等,将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个人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通过实践体验和理论学习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三观[1]。
(四)充分发挥出协同育人的功能,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其重要着力点始终是协同育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必须构建出一个可以进行合力育人以及协调统一的良好思政工作局面。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需要走出一条结合生活实际、实践教学和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全新路线。结合生活实践,意味着“课程思政”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不可以曲高和寡,应妥善合理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让学生对“课程思政”具备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强大生命力产生清晰的认知。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是将“思政”内容合理融入科研实践活动、专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实况,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和增长学生见识,促进“思政”元素内外化的实现;结合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政”元素及内容充分融入社团建设、就业创业和学生管理等诸多管理实践当中,让其真正意义上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
三、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以专业课的教师作为主导,以“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要求作为根据,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三方通力合作,其严格按照学院专业来组建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并且利用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以及同向同行来进一步保障“课程思政”本身的协同效应。在团队当中,学生辅导员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充分了解日常思政载体、授课方法以及授课方式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地反馈给当前以及所在的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需要与专业课性质相结合,提供有效而又丰富的思政元素,辅助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而负责实施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队伍当中,各成员之间应当建立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交流互动协调机制,同时定期举办关于“课程思政”教研的沟通交流活动,教师之间通力合作,从而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进而促使“课程思政”效能的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团队还应当坚持始终以德育为先、以育人为本,对新形势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具备的全新发展规律进行积极探索,对自己所教授课程当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地深入挖掘,自主思考课程如何进行更好育人,积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理想,在专业硬功夫当中合理融入渗透人文软实力,筑造牢固的“职业梦”,全力以赴助推“中国梦”。
(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1.重新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地方高校应该在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当中补充一条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以“课程思政”目标作为根据来设计相应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任务当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当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在重新修订完成的全新课程教学大纲当中确立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为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教学的内容实际相结合,将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载体途径进行明确[2]。
2.重新修订授课教案。教师应当在教案当中对“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切实明确。在实际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过程当中,将“课程思政”要求与目标充分体现出来,在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设计当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教案等相关教学文档当中贯穿并融入思政内容。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和增强育人功能。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同时对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推进,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以及态度引领;以“课程中心”等诸多教育平台为依托,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充分利用,如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对示范教学和讲评结合等诸多方式进行充分运用,这样能够促进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上可以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探究式与启发式等诸多教学方法,而且在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当中民主、自由等是主要体现。
4.强化课程考核,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考核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以此来保证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效率和改革质量[3]。
(三)多元合一,保证课程育人的效果
所谓多元合一,实际上就是对地方高校各个方面立德树人具备的育人合力进行充分发挥。首先,大幅提升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始终是育人主体,同时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依托。地方高校生物学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基本掌握。除此之外,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还应当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课程思政问题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不断加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交流互动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其次,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建设课程思政时,需要改进和提高原有课程,基于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应当站在政策措施角度,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鼓励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从一方面来看,地方高校应当加大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来看,应当加大支持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进行教改课题的力度。最后,改革课程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当中,构建权重系数和评价指标时,应当对不同学科、课程和专业进行充分考虑。在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时,应当对生物学研究生的作用进行充分考虑,在检验课程效果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研究生自身的获得感,要重视知识能力、价值和思想的获得[4]。
(四)抓住关键,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地强调,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做到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和因时而进。在地方高校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必须善于发现生物学课程的时事势当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其中“事”注重强调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实际上就是生物学课程当中客观存在的诸多思政元素。在培养生物学研究生过程中,需要善于充分挖掘隐含于生物学知识点当中的各种思政元素,并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其有机融入。“时”实际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在生物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更加重视强调“时”,其必须紧扣现实生活实际与时代发展进步,充分挖掘出能够引起生物学研究生兴趣的最新前沿问题,并随着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演化,逐渐讲透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对于个人成才成长、全面发展和对国家、社会具备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生物学研究生始终坚定学科和文化自信,将研究生自身深入研究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势”就是发展趋势和形势,充分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站在国际比较视角,对现阶段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党的初心和使命等进行深刻理解,正确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从而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并在这一大格局中找准个人定位,承担和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始终坚定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有机结合生物学课程的时事势,并在其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同时坚定不移地将研究生自身成长成才作为中心,让研究生喜欢听和愿意听、愿意做和积极做。另外,课程思政不能脱离于课程本身,需要与课程实际相结合,并对原本存在和既合理又科学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第一,对学科专业的国际比较和历史前沿进行深入挖掘,合理借鉴其他学科存在的思政元素,不断增加各学科和各课程间的友好互动和密切联系,让思政元素具备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得到有效提升。第二,对地方高校特色进行深入挖掘,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在其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校风校貌以及红色资源,从而让课堂感染力以及吸引力不断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有担当和有理想,那么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前途和希望。地方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和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其承担和肩负着实现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在推进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当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