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减负增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2022-03-03史讴

关键词:教学内容作业目标

史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伊宁市第十小学 新疆伊犁 835000)

“双减”政策强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教师的教学与改革工作提出“减负增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与改革发展趋势,将减负增效理念渗透到教育工作中,及时发现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不断创新与优化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高质量学习。

一、减负增效的概述

指向减负增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到减负增效的内涵,知道它是什么,这样才能解决“如何落实它”这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认为减负增效就是减少一些教学时间、减少一些教学内容,这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减负增效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时间、内容,也不是单纯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它强调的是精简化处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有效改革教育教学[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且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简单来说,减负增效就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高效学习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还不能满足减负增效的教学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起到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成绩、学习能力上,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比如在课堂上增加知识密度,课后提供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拓展训练。这样的教学目标下,教育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升自己,而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甚至由此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畏惧、抵触等,用通俗的话来说,学优生越来越优秀,而学困生在学习上越来越困难,不利于减负增效工作的开展。

第二,教学方法未突出学生主体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核心。然而,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情况来看,仍然有教师在使用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直接将教材、教参上的教学内容灌输或投喂给学生,学生机械地听和记,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虽然大部分教师用上了现代化技术,但是真正将其价值发挥出来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利用幻灯片呈现语文知识,代替传统的板书,而教师讲、学生听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此外,一些教师甚至因为使用了新兴技术而节省了板书时间,利用这部分时间继续增加知识,比较冒进,导致课堂容量大,超出了学生的消化能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落地。

第三,教学内容不足以凸显课程价值。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的学科,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结合核心素养内涵可知,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四个维度的内容,分别是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当然,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灵活地使用课本,对其进行二次加工。然而,就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即照着课本上的内容去“念”知识,学生的视野受限于课本,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四,作业数量多而且质量低。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巩固知识、查缺补漏等职责。然而,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未给予应有重视,一味地求多,比如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另外做两套甚至更多的试卷。实际上,这样的课后作业很多内容具有重复性,不仅没有达到提质作用而且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三、指向减负增效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目标,奠定减负增效基础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在指向减负增效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科学树立教学目标,既要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又要采取一切措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高效构建知识体系[2]。例如,在传统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通常授学生以“鱼”,认为学生记住知识即为掌握。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暂时地记住知识,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忘记,然后需要重新学习,造成资源浪费,既费时又低效。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不仅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传授他们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又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以《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一课为例,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通常给学生展示几篇范文,然后要求他们生搬硬套,通过模仿的方式写一篇类似的作文,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实际上,这节写作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心爱之物表达喜爱之情,运用合适的表达方法,在字里行间融入喜爱之情,感受表达和分享的快乐。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再教授学生写作方法,对他们进行构思训练:

1.审题我有法

①审体裁:这次写作属于类文章。

②审重点:《我的心爱之物》题眼是( )。

A.“我”,在写作中要将“我”这个主体交代清楚。

B.“物”,这篇习作主旨是将“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点写清楚。

C.“心爱”,写这篇作文要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对“物”的喜爱之情。

2.选材巧安排

“我的心爱之物”可能有哪些?下面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陌生人给的一把雨伞。B.老师给我批改的作业本。

C.故事中美丽的背景。D.去大海边旅游意外获得的贝壳。

3.构思讲策略

①明确中心:想象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为什么是你的心爱之物。

我的心爱之物是,它的样子是,我是在得到它的。因为,所以我特别喜爱它。

②选择角度。

(略)

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构思训练,可以让他们掌握写好一篇作文的方法,知道描写心爱之物的技巧。相较于传统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范文要求他们生搬硬套,树立这样的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方案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写好一篇文章的技巧与方法,实现了轻松和高质量写作。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轻松学习

减负增效导向下,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要想既满足“减负”需求又满足“增效”需求,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趣味化处理,而且要突出学生主体性[3]。一方面,小学生好动、活泼,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群体,有趣的教学方法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游戏教学法,将知识传授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困难、挫折不仅不会放弃而且积极应对、勇于克服,并且乐此不疲,满足减负增效的需求[4]。另一方面,只有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中,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体验感胜过教师反反复复地说教,所以既可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又能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渑池之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在指导学生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这几个故事中任意选择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的全班同学听。这种情境化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等人,将他们之间的故事以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好动、活泼的习性,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5]。在表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深受廉颇身上真诚豪爽、有胆有识、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身上稳重谨慎、深谋远虑、机智聪慧、宽宏大度等精神品质的感染。相较于传统课堂上教师直接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而且让他们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内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减负增效要求教师精简化处理教学内容,通俗来说,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等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加工,包括优化内容、丰富内容等,充分发挥学科价值,避免学生学习烦冗的知识,从而扭转低效、费时的教学局面,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6]。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著名作品,文中讲述的是一个母亲省吃俭用,生活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不顾同事劝说毫不犹豫拿钱给儿子买书的故事,通过日常小事和细节刻画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之情。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文本,并不是让他们记住故事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事情,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文中的故事体验母爱,感受母亲无私而伟大的形象,学习敏感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感人瞬间等。所以,教师不要照本宣科,不要去“念”知识,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挖掘实际生活中的素材等。譬如,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说一说有哪些事情最难让自己忘记,以此唤醒他们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分析母亲的形象,学习如何敏感地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感人瞬间等。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同身受”,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到慈母的情深,促使他们人文素养与言语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四)创新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目标

减负增效理念不仅要渗透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上,还要渗透到作业设计工作中,保证学生通过作业轻松有效地掌握知识以此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第一,要减少作业的数量,避免内容重复。用通俗的话来说,设计的每一道题都要有价值,要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全面掌握知识。第二,要丰富作业形式。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为了提升课程价值,教师要对作业形式进行丰富,围绕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设计多样化的作业[7]。以《桂花雨》一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书本上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他们的知识。与此同时,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比如擅长绘画或者喜欢绘画的学生课后可以画一幅桂花图;家里有桂花树的学生课后可以体验一次“摇桂花”,然后写一篇作文,描述摇桂花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内心感受等;《桂花雨》是一篇通过回忆曾经摇桂花的经历表达对故乡生活美好回忆以及淡淡思乡情绪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搜集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这些类型的课后作业相对来说比较有趣,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减负增效教学理念下创新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深入、客观研究减负增效的内涵,指向减负增效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作业目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作业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