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超长跨海大桥无线方案研究
2022-03-03刘宁
刘 宁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近20年中国海洋桥梁工程的技术进步和成就,使建设跨海铁路大桥逐渐成为可能。国家高速铁路工程较多采用的设计速度为350 km/h,信号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系统采用冗余覆盖[1]。陆地段的常规冗余覆盖方式一般分别两种:单网交织和双网覆盖[2]。非弱场区域,一般单独征地,并通过高铁塔的方式实现大范围的无线覆盖。单网交织下基站间距一般在3~3.5 km,双网覆盖下基站间距一般在5~7 km。
超长跨海大桥天然就不利于设置区间基站房屋及铁塔。同时,长大水面对电磁波有反射作用,采用高天线的覆盖方式会引起大量反射电磁波,增加多径干扰[3]。在移动终端处产生多径干扰,导致通信质量恶化,影响无线覆盖的指标,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车[4]。
因此,研究超长跨海大桥场景下350 km/h高速铁路的无线覆盖方案迫在眉睫。
1 超长跨海大桥无线方案研究
由于水面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在超长跨海环境下应避免使用高天线,应研究低天线的覆盖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电磁波反射造成的多径干扰。可采用单独立杆(或利用接触网杆)挂设漏缆或者小天线的方案。
对比分布式基站及数字直放站的组网形式及设备特点,数字直放站更经济[5-6]。以数字直放站为例,比选立杆挂设小天线及立杆挂设漏缆的方案。
1.1 立杆挂设小天线方案
为便于桥梁预留杆体基础条件,桥侧天线推荐采用与接触网杆同类型的基础与杆体。经与接触网专业对接,为避免天线与接触网带电体距离小于2 m,天线杆高度最高为7.5 m。
本次研究以某条铁路的电子地图为基础,分别对数字直放站间距为1 km、1.5 km、2 km和2.5 km进行长大水面场景下的场强模拟仿真。
仿真的输入条件为:时间地点统计概率为95%、数字直放站的射频功率为43 dBm、天馈及耦合损耗为5 dB、天线高度为7 m、天线增益为11 dBi、天线俯仰角为4°。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直放站间距的仿真效果Fig.1 Simul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repeater distances
从场强覆盖仿真图上可以看出:直放站前后两侧共900 m线路范围内均在不小于-50 dBm的高场强覆盖状态,对于公网的发射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数字光纤直放站在间距1 km时,全桥面大部分区域的电平均不小于-50 dBm的强度,极少部分区域的电平均处于-60~-50 dBm间的水平;在间距1.5 km时,处在不小于-50 dBm强度范围的区域比1 km间距时略少,处在-60~-50 dBm强度范围的区域比1 km间距时略多。
数字光纤直放站间距在2 km和2.5 km时,不小于-50 dBm电平的范围占比进一步减小,最低电平值甚至达到-85 dBm,场强减弱明显且不均匀。承载CTCS-3列控数据安全风险增大,易受大桥区域的公网信号干扰。
综上所述,根据软件仿真结果,350 km/h的CTCS-3等级线路,按照1~1.5 km间距布置数字光纤直放站覆盖效果最佳,同时保证10 s重叠区要求(即972.2 m)。
不同于直放站带漏缆的覆盖方案,直放站带天线的方案下,直放站故障后天线间距变为2~3 km,这将导致中间区域电平降低明显,无法抑制公网的干扰,容易导致数据丢包、CTCS-3降级。为避免单点直放站故障造成的影响,每处站址建议设置双套直放站。
1.2 立杆挂设漏缆方案
根据《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设计规范》(TB 10088-2015)第4.2.23条规定:漏缆挂设高度应距离钢轨顶面4.5~4.8 m[7],且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最低位置为斜腕臂底座)的距离不应小于2 m。考虑2 m的保护距离,有以下两种方式。
1)提高斜腕臂底座高度
将斜腕臂底座高度调整至距离轨面高度为7.5~7.8 m的位置(原高度约为5.2 m),这将会引起超长跨海大桥区域的接触网方案的特殊设计。考虑海域强风的影响,接触网专业可能采用全桥设置门型框架取代接触网杆的方案,造成接触网专业投资的大幅增加,相应地将增加对桥梁专业的荷载要求,增加桥梁的设计难度及投资。
2)漏缆支撑杆挂设肩架向海洋侧延伸
接触网支柱杆路间距一般约为40 m,而根据G网设计规范规定,漏缆支持杆杆路间距不宜超过30 m,因此需要额外增加漏缆支撑杆。另外,漏缆需要钢丝承力索加吊具的方式架设,两端采用拉线固定,并应在桥梁预留拉线基础。
经研究,考虑2 m的保护距离,在漏缆挂设于距离轨面4.6 m的位置时,漏缆支撑杆需要挂设肩架向海洋侧延伸875 mm,如图2所示(图2中肩架形式仅供参考)。在接触网下锚的位置,漏缆挂高会局部降低至距轨面约4 m的位置。
图2 漏缆支持杆挂设漏缆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leakage cable hanging on the supporting pole
虽然875 mm远大于钢丝承力索悬挂漏泄同轴电缆后的最大允许垂度(0.15~0.2 m)(20℃),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对肩架的力学要求以及安装要求还需进一步研究。
1.3 无线方案比选结论
漏缆在开阔区域的覆盖效果不如在隧道场景好,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挂设漏缆需要采用支柱和钢丝承力索加吊具方式架设,在利用接触网杆的同时需要额外增加漏缆支撑杆;吊具需要间隔1 m设置,挂设范围属于轨旁区域,每个吊具即为1处隐藏的轨旁故障点,容易影响行车安全,使超长跨海大桥区域的运营维护工作难上加难。
综上所述,在超长跨海大桥区域推荐采用立柱挂设小天线的方案。
2 超长跨海大桥无线设备布置研究
超长跨海大桥中间从信号、牵引变电和电力的角度考虑,均需要较大的空间新设设备房屋,需要额外设置四电集中平台。通信专业将结合信号中继站和牵引变所亭的设置方案,配套设置通信机房。机房内可根据需要设置无线基站。
下文重点研究数字直放站的布置方案。结合桥梁特点,综合考虑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因素,分析桥面平台、箱梁内部及墩顶平台3种场景下设备布置方案的优缺点。
2.1 桥面外接平台布置方案
将通信设备均放置于桥梁外侧外接平台,平台位置俯视如图3所示。平台尺寸为1 m×3 m,通信天线杆与接触网杆间距为5 m。
图3 通信平台位置俯视Fig.3 Top view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 position
外接平台除放置通信设备(含公网设备)外,还需预留由通信信号电缆槽、电力电缆槽至外接平台的预埋钢管,用于敷设线缆。
该方案的优点是通信设备距离天线挂杆近,馈线距离短,覆盖效果最好;通信设备置于桥面最便于安装与维护;通信线缆及电力电缆最容易敷设,保护性最好。缺点是桥梁专业需要做特殊设计,提高了桥面系设计难度和桥梁的安全风险;桥面设备距离列车较近,属于轨旁设备,有行车安全风险;振动大,会造成通信设备的电气化性能劣化[8],降低设备的性能;设备置于室外,需要考虑防风防水防腐等措施。
2.2 箱梁内布置方案
通信设备(含公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但数量多、点位多,放置于箱梁内部比梁面保护性更好。但由于桥梁侧壁无法预留线缆敷设条件,馈线及电力电缆需要从桥面经过检查孔进入箱梁内的直放站设备,线缆频繁打弯且固定不牢。人员只能从梁端的检查孔进出箱梁内部,该方案受制于检查孔的数量及尺寸。梁端检查孔的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梁端检查孔现场照片及示意Fig.4 On-site photo and schematic diagram of inspection hole at beam end
通信设备放置于箱梁内部,挂设箱梁内部侧壁,数字直放站体积约为60 cm×30 cm×20 cm,挂设于箱梁内部侧壁。为设备散热考虑,数字直放站周围距离结构物或其他设备20 cm以上,距离地面40 cm以上。挂设示意如图5所示。
图5 通信设备挂设示意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hanging installation
该方案的优点是通信设备没有单独占用桥面及墩顶的空间,桥梁不需要做特殊设计;远离线路,无行车安全风险;设备的安装及使用环境最好,防风防腐条件最好。缺点是受制于检查孔的数量及尺寸;会受到振动的影响;馈线最长,覆盖效果最差;检查孔空间狭小,通信线路及电力电缆的敷设条件最差,设备的安装及维修通道最不便捷;线缆多处有弯曲、固定不牢靠,且与工务及电务的维护人员共通道,线缆的保护性最差。
2.3 墩顶平台布置方案
在线路单侧的墩顶设横桥向×纵桥向×高度=2 m×3.6 m×2.2 m通信设备平台,通信直放站设备柜的箱体预留尺寸为纵桥向×横桥向×高度=1.6 m×0.8 m×1.5 m。桥面与墩顶平台间设置检修爬梯,供检修人员步行通过。通信线缆及电力电缆沿锯齿孔及防护钢槽至设备机柜处。
通信直放站设备柜按照2套机柜预留,尺寸为:1.6 m(长)×0.8 m(宽)×1.5 m(高)。平台布置如图6、7所示。
图6 墩顶平台布置示意(横断面)Fig.6 Layout diagram of pier top platform (cross section)
该方案的优点是馈线距离能控制在20 m范围内,覆盖效果适中;位于墩台,振动对设备的影响最小;减少了轨旁设备,设备无行车安全风险;设备的安装及维护条件适中,通信线缆及电力电缆便于敷设和维护,保护性较好。缺点是桥梁专业需要设置通信专用墩顶平台;设备置于室外,需要考虑防风、防水、防腐、防盐等措施。
3个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设备布置方案优缺点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quipment layout schemes
综上,推荐采用墩顶平台布置方案。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矮杆天线和漏缆方案,给出适用于超长跨海大桥场景下的低天线方案。通过软件仿真,得出不同设备间距下的仿真效果,并对设备间距提出了建议。本文给出了3种通信设备的布置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推荐采用墩顶平台的布置方案。
另外,还需要对公网及5G-R的方案及对桥梁的预留条件、海洋环境下通信设备及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图7 墩顶平台布置示意(平面)Fig.7 Layout diagram of pier top platform (p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