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故乡”意象
2022-03-03易耿马维菊
易耿 马维菊
【摘要】故乡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处,他们通过诗词或绘画表达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李白也是如此。李白的一生都在飘摇游历中度過,人生的不顺和仕途的坎坷让他心中的忧思渐生,这更加剧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怀,因此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故乡意向明显,且情怀至深。
【关键词】李白;诗歌;故乡;意象
一、李白诗歌中的怀乡诗句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是诗歌创作的一生,也是游历的一生。众所周知,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并在那里长大。因此李白众多的怀乡诗歌其实都是表达的对蜀地的思念。李白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1],离开故乡,一路游历名山大川,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终其一生,远在异乡的日子长达三十余年,且至其离世也未曾返回过故乡。也正是这三十多年的辞乡远游,让李白的诗歌创作增添了许多思乡的情愫。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李白在离开故乡后的第二年(公元726年)所写,当时的李白身处扬州,远游途中病倒于扬州的旅店,时值秋日,月色宜人,李白在旅店的院子里赏月,但拖着病体的他思绪万千,觉得前途渺茫,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思乡绝句《静夜思》。一“举头”一“低头”两个动作间,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便倾泻而出。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也是李白在客居洛阳时所写,当时(公元735年)李白已经离乡十年,在春天的夜晚听到洛阳城中传来的悠悠笛声,一曲《折柳》让李白深埋内心的思乡之情再也无处可藏,短短几句便将李白的思乡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细细品来韵味十足。
二、李白诗中的故乡符号
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表达不是抽象的泛泛而谈,而是在具体的审美意象中寄托了这种细腻的情感。而谈及李白诗歌中的故乡的象征符,最常见的莫过于月亮了。根据清王琦所编注的《李太白全集》,除去赋、表、序和祭文,收纳李白的诗总共 951 首,而其中与月相关的有 323 首。辞乡远游的三十多年间,李白有过许多的失意时候,虽有满腹才华,却却始终没有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终究还是踏上了被贬谪的漫漫长途。远在他乡、居无定所的李白与亲人心灵对话的唯一途径就是月亮了。明朗的夜晚,高悬的圆月才是自己与远乡的亲人所共享的,因此他在大量的诗歌中通过寄情于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如“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等都是李白在思乡感怀之时借助月亮表达情感。
月亮作为众多文人墨客寄情的对象,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明月就已经走进诗人的视域,《诗经·月出》篇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5]”开启了文人通过月亮表达情感的先例。李白当然也不例外,每每想到故乡和亲人,总是喜欢通过咏月来直抒胸臆,希望能通过与故乡所思之人共赏一轮明月来消解自己的满腹思乡之情。
而除了月亮之外,在李白传世的成百上千首诗歌中,通过其他的意向来表达对故乡情感的诗句也比比皆是。如“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6]”便是通过蝉这个意向表达表达了李白想要归乡的情感。再如“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7]”,在这首诗中李白情寄秋风,在秋日的习习凉风中思念自己的故乡。再如“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8]”两句诗中,李白将自己思归的情感寄托于滚滚江河之中。又如“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9]”一诗中,杜鹃鸟的啼叫声引得李白的思乡之情阵阵袭来。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李白受到牵连被贬流放,此时的李白已经进入人生的垂暮之年,更加渴望与故乡亲人的团聚,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之下,李白的大多数诗歌也开始直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他借助众多的故乡的象征符号抒发了自己内心浓郁而深沉的乡愁。
三、李白诗歌中的乡土意识
自李白辞亲远游之后,故乡情结便深深地烙印在了李白的心里,因此在他留下的诗歌中,乡土意识也成为了一大特色。出生于蜀地的李白,早年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性格豪放不羁,因此对故乡情感的表达也从不含蓄。如《渡荆门送别》中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0]”的表达,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的途中所写,在巴蜀之地出生长大的李白,这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缘已经进入进入湖北境内,一路的山川景色令他着迷,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在留恋故土的气息,就连这滔滔的江水,他也认为是来自故乡的陪伴。再如,在《宣城见杜鹃花》诗中所写“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11]”。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也是李白乡土意识的再现,诗人通过眼前所见的杜鹃花,想起了年少时期在故乡听到的子规鸟啼叫,进而忍不住回忆“三巴”。李白在写下这首诗时,已是流放赦免归来后病痛缠身的风烛残年,于他而言,回归乡土几乎无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更加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因而听到蜀帝杜宇所化的子规鸟声声啼鸣忍不住肝肠寸断,思绪万千。
从青年时期出蜀开始,漫长的三十多年游历期间李白始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情感,且在他一生的创作过程中,故乡蜀地独有的文化气息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新颖而独特,这就是李白的乡土意识,同时也是刻在他灵魂深处的乡愁。
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极具天赋,而蜀地作为李白的故乡,其独有的文化源泉也深深影响着并吸引着这个思乡的游子,通过“故乡”的意象,李白不仅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244页
[2](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161页
[3](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013页
[4](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661页
[5] 韩伦(译注)·诗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121页
[6](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720页
[7](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141页
[8](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014页
[9] 同上
[10](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739页
[11]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006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164页
作者简介:
易耿(1982-),男,汉族,四川绵阳人,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教师。
马维菊(1993-),女,羌族,四川绵阳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教师。
基金资助: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一般项目“破解魏颢《李翰林集序》暗码兼论李白出生地及生卒年”系列论文(LBl9—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