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以润心 育以动情

2022-03-03冯素娟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简称“思政课”)这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由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实现育人润心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拓展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育人动情的目的。

关键词:重视个性;合作创新;育人润心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一名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确立科学育人目标,改进合理实际、有效的教育方法?如何把每一份爱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灵之处萌芽,润泽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呢?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将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个性化学习,爱物赋能

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生的潜质特性以及其自我价值实现要求,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帮扶计划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爱新书、爱书包》时,教师创设了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研究的教与学的情景,出示问题:书包真好看,怎样把他们保护好呢?学生的思维突然被点燃了:有的说每天把书包擦一擦,保持干净;有的说不要把书包放在地上;有的说把书包里的书摆整齐;有的说把铅笔、尺子放好.....教师在肯定学生思维敏捷、回答中肯的同时,鼓励学生要思维新、视野广。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书包图案怎么样?颜色搭配如何?书封面设计怎样?书里哪些内容吸引你了?......学生一被点拨,好像茅塞顿开,那种喜欢书和书包的情感一跃而就,心里更是喜滋滋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让每个学生潜能可以得到释放。正如心理学所说,学生具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关注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既引导学生爱新书、爱书包的同时,也教会他们爱护国家、社会的一切公物,特别要爱护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不能随意损坏课桌、书吧、黑板、门窗等。正是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关注,适合他们年龄思考范围,将心中的爱传递到语言行为中,不断建构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活动的良性互补,让德育之花悠然自开,实现真正的道德学习,产生满满的正能量磁场。

二、重视畅通合作,育人润心

学习的过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合作的过程。在课堂中,师生、生生顺畅合作,学生有效沟通 ,有利于学生明白在集体中要有互助合作的精神,从而让集体成就自己,让集体丰富自己,让集体历练自己。如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教学中,我设计以学生四人为小组合作展示“我感受到父母的爱”这个教学环节,经过讨论交流,第二小组的展示尤为精彩:有的组员以“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形式感恩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有的组员以画画的方式画出父母关心自己的画面;有的组员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父母平时关爱自己一件感人事迹;还有的组员则用表演的形式演示父母如何照顾生病的自己,小组的畅通合作,越来越广泛的让他们接受新事物,主动性、积极性更加得到改善,每次学习展示也越来越成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外,还要让学生在活动合作中感悟德育就在身边,使美好的事与物呈现眼前,润化心灵,犹如欧阳修《雪》中“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授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的第二课时中,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公德意识及社会文明习惯的重要性,教师采用八人为小组的角色扮演。通过播放《文明有礼无小事》的小视频,学生观看完后进行小组讨论,自觉谈想法、感受,有些学生提议,老师我们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他们说干就干,合作、分工,兴致盎然。教师出示一个反映街边文明的小视频,学生迅速还原当时的情境,角色1:一个小孩把自己的口罩拿到手里随手一扔;角色2:嘴里吸着的牛奶盒随地乱扔;角色3:行人看到红灯亮起走过去、、、在这些情境角色扮演中,小组成员不仅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还在表演中用机智的语言说明每种不文明的行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呼吁每个人都要讲文明,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塑造文明有礼的崇高形象,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达到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性合作、自我教育、育人润心的目标。

因此,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增加教学的对话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切实把学生作为学习的小主人,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明法治语言的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要灵活地把教材资源和自己的“课程资源”相结合,从而降低学习压力,多创设集体交流合作的平台,保持孩子内心的开放和鲜活,让孩子们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

三、重视拓展性创新,育人动情

拓展性创新是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更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新思路,把教育要点融合到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使道德需求自然渗透,无缝连接,有一种“浪迹天涯去,南荒必动情”的有益效果的行为。如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这一课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问题化,把公民使命、公民权利等基本知识能力化,以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习线索,以学生的体验式探究活动为教学依据,以基础问题讲知识,以重点问题讲方法,以难点问题讲思维,学生们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情感,感受到课堂的灵活与轻松,学生就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只见平时不爱吭声的张某站起来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公民,公民行为影响着国家兴衰”。顿时同学们掌声像雷鸣般响起,教师因势利导,这就是小小的创新,你终于敢于迈出第一步,你稚嫩的童声感动了同学,同学的掌声就是鼓励,就是最好的鞭策,请你再接再厉,教师的一番话语,他微笑了,微笑着轻轻地弯下腰向同学和老师鞠了个躬,迅速回座位端正的坐好。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适当的引导方法。教师抓住课堂契机,创新性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交朋友,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慢慢树立自信,消除内在的害羞与紧迫,起到育人动情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创新性的创造育人契机,也要以拓展创新的理念去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我是家乡的小导游》时,我引导学生可以用不同形式去介绍自己的家乡。有的孩子以快板形式说唱家乡,有的用彩笔描绘家乡,有的以故事传说讲述家乡,还有的孩子写出了生动有趣的导游词介绍家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引导孩子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介绍家乡,也激发了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的眼界拓宽,生活经验拓展,达到重视学生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育人动情的目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做教师更是如此。无数的事实证明,对学生付出的爱与情一定会慢慢的在学生身边汇集一个磁场,吸引到生活里更多的爱。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长时间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敦促学生注重自己雅行为的发展。在教师爱与情浸润下,让学生收获道德成长,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闻华根;《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精彩片段的思索与实践

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冯素娟(1972.9—),女,汉,广东汕尾人,本科,新湖小学校长,副高,研究方向: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