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贵族女性的悲凉命运

2022-03-03彭文雅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春薛宝钗贾府

摘要: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是人物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是以整体思想内容或一人评论为一个写作单元。《红楼梦》中的贵族女性出身高贵,锦衣玉食,但是却没有精神独立和自由。本文选取蒋和森评论的三位典型的贾府女性:贾探春、王熙凤和史湘云,从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出发,进一步探求《红楼梦》的主旨意蕴和蒋和森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红楼梦论稿》

在《红楼梦》中主要的十二位女性人物中,贾探春、王熙凤和史湘云应该可以说是颇具男儿风范的贵族女性。她们凭借各自的杀伐决断的处事能力、爽朗不羁的潇洒个性为全书蒙上了一层活泼的色彩。在宝黛钗的恋爱主题之上,增加了更丰富的故事情节。但是,三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却因为时运不济造成了各自不同的遗憾人生。

贾探春是《红楼梦》里“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人,她“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然而,她偏偏生于末世,满目不平,让她愤恨难消。应当说,这是她的第一层人生悲剧。她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着高朗开阔的性格,她果敢而有胆识,关键时刻总能担负起辨别是非的责任。这让她在乌云笼罩的贾府格外引人关注,也特别受人尊敬。在贾府遭遇管理危机的时候,聪慧果敢富有决断力的探春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王熙凤面对满目荆棘、骑虎难下的状况时,探春暂时担当起了管理贾府的重任。不同于刘大杰将贾探春的思想本质定性为“封建利益的研究者”,蒋和森用“莲社之雄才”来比喻探春,认为探春的心理和性格在妇女解放问题严重的封建社会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个洞察力极强的少女在贾府用人之际受命而出,在短短的时期内,她的才能得到了尽情展现。应该说,这本是一段让她得志的机遇,可是她遇到的更多的是烦恼和眼泪。她固然会建立威严,果敢刚强,锋利之中带有严正,但她依然遇到过左右为难的处境。这虽然是理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她的心境。比如管家媳妇的刁难,贾府传统规矩的腐败经常会无情地伤害她。对此,蒋和森感慨道:“沉静地燃烧在这个少女心中的,是一枝尊严的火炬!”1她所努力、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自尊,或者可以说是女性的自尊。在此基础上,蒋和森指出,探春理家的精神实质在于尊严问题,这也是指导她言行的心理线索。探春理家的精神实质正是在于此——她一度争强好胜,处处表现出来要为女性争一口气的气概,处处维持着自己的尊严、男权社会下被压迫的女性的尊严,不容许任何人践踏和轻视。说到底,贾探春终非薛宝钗一样的人物,虽然同样具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对现实的敏锐和洞察带给她的是满腔怨恨。因此,蒋和森认为不能用“一根评量的皮尺”来评价薛宝钗和贾探春,应该将她们仔细区别开来。

据此,蒋和森认为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意义是不能和贾探春相比的。时代的压迫没有在薛宝钗的心里造成阴影和苦痛,相反,她表现得非常淡然恬静。封建主义的理性已经完全控制了她的意识,即使是被压抑的爱情在心中升起。应当说,贾探春是蒋和森着墨最多的人物,将她与反封建和妇女解放联结在一起。他的观点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因为夸张地从用反封建的视角看探春的作为,因而忽略了贾探春这个人物身上反映的人性美和生活的真实。而这种过度的夸张在文本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在下文会有所提及。贾探春的第二层人生悲剧来自于她的生母,生母的卑劣和不堪让自尊心极强的她多了一层烦难。

因此,蒋和森对贾探春是充满同情的。探春虽然拥有出众的胆识和才华,为自己、也为地位低下的女性挣了一口气,但是她的生母就像她的生理缺陷一样如影随形,深刻地伤害了她的自尊,让她无法维持自己的骄傲。提起生母而致心情沉重,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贾探春的悲愤并非空穴来风,她外在的果敢和坚强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先天的身世自己无力篡改,生母的龌龊和卑劣又时常折磨着她。而面对这一切,她无法摆脱,只能苦苦挣扎。更重要的是,个性好强、颇具能力的她对日渐衰落的家族日日悬心。当一个屈原一样的人物被置于污流满地的环境,眼看着自身所处的世界逐步沉沦而自己却无力挽救,此时的她,已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与王熙凤和薛宝钗不同,王熙凤纯粹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丝毫不顾及家族未来。薛宝钗也仅仅关心自身前程,不在乎集体的走向。而探春的担忧和挣扎来源于对家族命运的焦虑,“要摆脱它,必须从根本的社会问题上解决,可是这不是探春的力量所能达到的。”2蒋和森对探春的认识仍然着眼于封建社会对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少女的摧残和她遇到的重重阻碍。笔者认为,蒋和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探春是封建统治者中的改良派,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她当做反面角色。同时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捍卫者,非常在乎“嫡庶之分”的她是封建秩序的拥护者,因而也不能对她大加赞扬。其次,贾探春的人物性格才是值得批评者认真分析之处。她的刚毅和果敢,她的爱憎分明是其吸引读者的典型特点,蒋和森在这方面恰恰简单略过,没有将贾探春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出来。

贾探春力不从心,没有实权。而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王熙凤,她是如何运筹的呢?王熙凤的地位在《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缺少了她,《红楼梦》就变成了一部普通的叙事小说。她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极善言辞,这种语言才能赋予了她出众的能力。她震慑力极强,征服了贾府的奴隶,在统治者中也游刃有余。蒋和森对王熙凤的天分和才能是肯定的,但是颇具贬义色彩。描写她的手腕强硬,先将她的手讽刺为保养得非常好的“纤手”,然后再描述这双手的狠毒和“权奸”的破坏力。想做一些亏心事,她想到就能立刻着手。唯有权力和钱财能够燃起她的热情,只有地位能够取得她的信任。这段惟妙惟肖的描寫入骨三分,说明了王熙凤这个角色刻画的成功。而这恰恰是王熙凤悲剧命运的成因。

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她生在了腐败的时代,一如她判词中所说:凡鸟偏从末世来。一如贾探春的“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两位才能卓越的女子都生于“末世”,这两个字就透露出了两人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可是,面对日益衰落的家族,他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贾探春力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挽狂澜,可是没有实权的她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边缘性工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她毕竟努力去做了。而王熙凤则完全没有有意识地去振兴家族,她的成功理念就是中饱私囊。因此她将秦可卿的嘱托抛之脑后,无限制地追逐着物质和权力。从王熙凤杀伐决断的行事风格来看,她拥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可是一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限制,在面临关键大事时,她必须服从男权。二则是局限于自幼受到的教育熏陶,她目光不够长远,始终将个人利益作为终极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熙凤的悲剧结局也是由于自幼接受的教育过于狭隘,缺乏洞察大局的能力,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残暴造就了她的性格和贪欲,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封建大家族培养了她的能力、丰满了她的羽翼。作为评论家,蒋和森将王熙凤的人格解剖得非常清晰。他首先肯定了她百般的机灵和运筹帷幄的持家能力,但同时指出了她的凶狠与残忍。基于此,蒋和森指出了她人格特点的成因:“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杰作,中国宗法社会的特产。”1

蒋和森对王熙凤的态度是痛惜的,他认为王熙凤并非是众多评论家口中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而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能“驭下”的管理者。然而,受时代和环境的局限,王熙凤没能挽回日渐衰落的贾府,最终和它一起走向了灭亡。蒋和森对王熙凤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是他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具体体现。

蒋和森是饱蘸着推崇来写史湘云的。在他看来,虽然史湘云爽朗果敢,但是他既没有探春的深谋远虑,也不懂王熙凤的专横贪婪。史湘云稚气未脱,拥有孩子一般纯净的心理世界。作者通过分析史湘云和其丫鬟谈论阴阳的对话描写,认为这段2洋溢着天真烂漫色彩的对话一方面反映了史湘云的纯洁可爱,另一方面衬托了贾赦之流所代表的的封建社会的肮脏污浊。这一段描写意在告诉读者史湘云之后的人生会经历那个社会的女子都会面临的坎坷命运。曹雪芹越是突出她们的天真纯洁,就越是能烘托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蒋和森的着力点也在对封建社会的解剖和鞭挞上。蒋和森的分析固然有道理。然而,这里所强调的反封建主题不排除有夸张的部分。史湘云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悲惨结局的确是封建社会所造成,但是并非每一处细节描写都在强调这个主题。《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部分细节是为了展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种美,也不失为一种值得专门探究的主题。

蒋和森用“枝叶和花果”概括了史湘云和翠缕的对话对于整部《红楼梦》的作用,这段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描写恰恰是生活之美的具体体现。此处作者明显受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观念的影响,他认为现实高于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美的事物是生活,特别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生的那种生活。”3蒋和森将这种观点落到了实处,艺术地再现了《红楼梦》中的生活之美,应用自如地把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自然地结合起来,润物无声、不着痕迹。

参考资料:

[1] 郭豫适:《谈<红楼梦>研究史上的评点派》[J],《上海師大学报》1979年第1期。

[2] 胡文彬:《<红楼梦>研究三十年》[J],《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4期。

[3] 胡文彬:《哭和森》[J],《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4期。

[4] 蒋霞:《回忆我的伯父蒋和森》[J],《江海晚报》201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彭文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位:博士,职位:讲师,研究方向:古代小说与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探春薛宝钗贾府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你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样子,很帅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你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样子,很帅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玫瑰花探春
冷香丸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探究
钗在奁中待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