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知青
2022-03-03唐建昆
千般热血钟情赴,万里征程戌垦胶。陈积春出生在上海,但他的传奇经历却发生在云南,为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他初中毕业后毅然加入到知青的队伍中。1970年5月从上海坐火车出发,经过3天3夜的辛劳来到昆明,再坐5天的大卡车翻山越岭来到千里之外的边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八营18连(现国营孟定农场)。一下车知青哭声一片,女生哭的更加厉害,原以为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穿上绿军装、背着冲锋枪多体面。却进入到人员稀少的原始森林中,土路颠簸灰尘满面,曲折、陡峭的山路十分难走,非常贫穷落后。发来锄头、算刀、镰刀等劳动工具,也不知道怎么用。住的是茅草房,统一在食堂打饭吃,每顿就吃一个素菜和杂粮,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看哪都不顺眼,当初的豪言壮语飞灰湮灭。陈积春和其他知青一样什么活计也不会做,每天闹着要回家,干部及老工人们都耐心地为这些15岁左右的娃娃们做思想工作。退伍兵巴宗贤身材高大魁梧就像“鲁智深”,他耐心地做陈积春的思想工作,用手抚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陈,后勤工作很重要,你跟我去食堂工作吧?我看你很聪明,我把做菜饭的手艺传给你,一定教会你做出色香味美的菜饭来,怎么样?”小陈愣了一下说:“巴叔叔,我什么也不会,那就试试看吧”。就这样陈积春开始了新的人生,跟着巴叔叔和垦荒队员申桂秀阿姨在食堂工作,他们3个人每天要做100多人3顿的饭菜,天刚亮就要起床,天黑前才能回家。挑水、劈柴、烧火、打扫卫生、煮饭、煮菜等累的要死,全身快要散架了。几天下来全身酸痛,小陈都快要累瘫了,过去在家里都是吃现成的,重来不做家务,更没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没想到做菜饭有这么难,原以为清閑,还有好东西吃,非常后悔。
回家梦想成奢望,夜点油灯诉苦怀。晚上小陈在煤油灯下给妈妈写信:拿起笔来不知从何写起,透过房顶的草片望着天上的星星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妈妈儿子想您,妈妈我想回家,这地方太贫穷落后,不是人能呆的,这里的生活实在太差,每顿一个素菜还舍不得多放油,没有肉吃,饭都是杂粮,实在难咽。这里没有楼房、没有商场,什么都没有,我们住在大山里,我现在知道:“一穷二白”的意思了。我和同事住在茅草房里,工作太辛苦啦,累死人,妈妈我想回家,我想尽快离开这里。爸爸是干部,你就让他想想办法把我调回去吧?我以后会听话,好好吃饭,不睡懒觉,再也不惹你和爸爸生气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我想回家......。
身边板样安心励,奉献精神理想天。连队有林管工、割胶工、农业工、后勤工等许多不同的工种,干部和老工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特别是巴叔叔和申阿姨什么事情都争着做、抢着干,就像铁人一样坚强,就像学校老师讲的英雄模范一样。他们文化不高,但生活乐观、思想积极向上,有时讲点笑话及小故事很幽默,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每个人每个月的工资是30元左右,也不知道他们干工作为什么这么拼命?难道说他们也有理想吗?他们把小陈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耐心讲、细心教,从来不拿公家的财物,不占小便宜。小陈原来有点小算盘,现在不敢想了,慢慢跟着学、慢慢领悟。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唐指导员和沈连长来食堂检查工作,小陈在外面淘米,正累的够呛,远远的听到巴叔叔和申阿姨跟他们说话:“小陈这小伙子聪明、实在,没有牢骚,教什么会什么,平时话不多,干活也比原来有力气了,有进步......”。陈积春听得热血沸腾,他原来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劈柴伙总是没有力气,像个娘们,菜洗不干净要挨批评,洗过头了也要挨批评,大米中的谷子和杂物没检干净要挨批评,把好的大米淘出去了也要挨批评。老工人的严格要求和鼓励使陈积春增强了信心,他用左手掐了一下右手手腕,好像比原来粗了,又挥了一下胳膊,有一点肌肉了。在家的时候经常挨爸妈骂,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夸奖他,心里美滋滋的,决心要好好学、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看。
河边洗菜摸鱼耍,怎料花蛇缠脚伤。有一次小陈去小河边洗菜,忽然发现有几条鱼,还不小呢,他心想如果能抓到几条鱼,那就可以熬成鱼汤给大伙改善一下伙食,那该多好呀。他卷起裤腿,撸起袖子下河摸鱼去了。先向河的上游摸去,由于动作太慢,发现有好几条大马头鱼都没有抓到。过了一阵他回头一看走远了,马上折回来向河的下游摸去,河水全混了,啥鱼也看不见,偶尔碰到一下鱼就是抓不到,好玩极了。过了一会,脚下突然踩到一条滑滑的东西,好像是一条鱼,小陈用左脚使劲踩着不放,开始转身用手去抓,就在这时脚忽然被咬了一口,剧烈的疼痛使小陈脚底一松,划拉一下从水中膨出一条蛇快速游向河边钻进灌木草丛中。小陈抬起脚一看,啊,出血了,不好,被蛇咬了。赶快往回赶,但愿不是毒蛇就好了。
申桂秀对老巴说:今天是怎么了,我的水都烧开了小陈的菜还没洗回来?老巴说:我去看看吧。顺着小路下坡转过两道弯,快要走到河边的时候忽然发现小陈倒在河边,老巴急忙跑过去把小陈扶上岸问道:小陈你怎么了?小陈脸色苍白结结巴巴地回答:蛇......咬我了。啊,老巴迅速背起小陈就往回赶,一口气背回到卫生室,满头大汗,门锁着。老巴把小陈放在外面的小木凳上,托儿所的赵阿姨看见后赶快过来问:老巴,小陈怎么了?老巴说:被蛇咬了,卫生员呢?赵阿姨说:姜卫生员去一排给人看病了。这时申桂秀也赶过来,大家焦急万分。老巴说:去一排还有3公里多,桂秀,饭快要煮熟了,你看着点火候,菜你就辛苦点自己做吧,我去一排找卫生员,救人要紧。申桂秀说:没问题,你就放心去吧。赵阿姨忙说:小陈由我来照看,你们就放心地去忙吧。老巴转身飞快地向一排住地跑去,一口气跑到一排,只见姜卫生员又给一位疟疾病患者打完小针。老巴满头大汗急切地把情况说了一遍,小姜说:我马上跟你走。收拾好东西后老巴背起药箱两人就小跑步往回赶。跑到半路上小姜忽然说:停一下,我去山上一下。老巴以为小姜是女同志,要去方便一下。过了一会,只见小姜拿着好几种草药高兴地返回道:老巴,这几种草药是给小陈治疗蛇伤用的,效果非常好。老巴说:这太好了,赶紧走吧。不一会就回到了二排,姜医生问:小陈,疼吗?小陈说;太......太疼了、姜医生快......快救我。姜医生摸了一下小陈的头,又看了一下伤口然后说道:是眼镜蛇咬的,有剧毒,现在已经开始发烧。小陈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姜医生,我会不会死啊?老巴马上回道:别乱说,姜医生已经治好了好多被毒蛇咬伤的人,你是被小蛇咬伤的,伤势又不重,很快就会好的。姜医生说:小陈别紧张,伤势不重,过几天你就会好的。姜医生把绑在小陈腿上的绳子解下,熟练地开始拔火罐、清理伤口、消毒、包草药,最后又熬药给小陈喝下。连队干部晚上都来看望小陈,特别是三排老工人的妹妹、优秀割胶工、大美女王如英很同情小陈的遭遇,每天去食堂给小陈打饭,用8磅水壶提热开水,熬药等帮助小陈。小陈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一直这样该多好阿,这蛇伤应该慢慢地好就好了。可没过几天小陈就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王如英也不来了。唐指导员和沈连长晚上几次去看望小陈,这天一同来到卫生室对姜医生说道:姜医生谢谢你阿,这么快就把小陈的蛇伤医治好了,你的医术真高明,应该表扬。姜医生客气地说:不是我的医术高明,是傣医高明,这些草药是当地的一位老傣医教给我的。沈连长说:哦,说来听听?姜医生说:过去我们部队长期在北方作战,那里治疗蛇伤的草药这里根本没有。几年前的一天,遮哈大队的一位村民急匆匆地来找我,说他们寨子有好几个人得了疟疾病,病情严重,请我赶快去救人。我去了好几次,最后把他们的病都治好了。为了感谢我,当地的一位老傣医把他家祖传治疗蛇伤的草药教给我了,希望我以后多救死扶伤、多为老百姓治病。唐指导员说:看来今后还要继续支援地方、搞好民族关系,加强与当地老百姓的联系。
食堂琐事频夸奖,台灶能人菜饭香。过了一段时间,陈积春学会了劈柴、煮大锅饭及做菜等活计,这可了不起,一个连队没有几个人能煮好大锅饭的。包谷沙要先用清水泡一下,煮饭的水放多了煮成稀饭,水少了饭就糊了,如果搅动太多就成了夹生饭,也不能老揭锅盖,火候还得掌握好,水气快干了就得提前撤火。这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在议论:“小陈这小子看不出来,还真出师了”。受到老工人和知青们的夸奖,陈积春特有成就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开始爱上这份工作,可就在这时情况有变动了。
苦练割胶分优秀,翻山挑担产量高。1972年连队决定抽调陈积春到一线割胶,因为过去老工人们种植的橡胶树相继开割投产,从定植到开割投产需要8年的时间,不容易阿,现需要大量的割胶工人。橡胶树是国家的宝贝受国家法律保护,谁要胆敢砍伐一颗胶树就要坐牢。割胶是辛苦、神秘而光荣的工作,要想割胶不但要政治思想好、身体好还必须参加培训班训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新胶工技术培训,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割胶岗位。培训班在山上举办,先进行割胶基本功训练,好辛苦啊,高割线和中割线还不太难,特别是低割线练一下就满头大汗,腰腿酸痛的厉害。何师傅要求很严格,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割胶技术要领,一遍又一遍地做动作示范。还有营部、团部技术员的指导,听说他们有的是1958年建场时期就分配到这里的大学生,是国家特地派来的知识分子。营部和团部的首长也经常来作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天然橡胶是国家稀缺的工业原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大家要求严格又寄予厚望。首长的讲话使陈积春深受感动,决心好好干为国分忧。几十名新胶工每天刻苦训练,经过考试成绩全部合格结业,陈积春的成绩为优秀。
陳积春的2个树位分别在大芭山和猴子山,离家很远,每天黎明就进入深山割胶,中午12时收胶,下午2点30分又进入其它的大山开荒或挖地种植农作物等工作。陈积春割的胶树有380多株,实行隔日制割胶,每天要把割出来的胶水一碗一碗的收入胶桶中再挑回连队来,有好几十斤重。上山割胶倒是轻松,每人穿着劳动布服装和解放鞋,腰间背着一个当地傣族用竹子编织的小刀萝,非常漂亮,里面装着胶刀和麻布等用具。挑胶水回家就辛苦了,知青们小心翼翼地挑着沉重的胶水从山坡上通过林间的之字形小路往下走,一路上男男女女开着玩笑你追我赶向前奔,只要遇到一小段平路大伙就挑着小跑,尽管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但精神爽快。附近寨子放牛的小孩偶尔看到女知青就像看到仙女下凡一样美丽漂亮,就连眼睛都舍不得咋一下,他们哪知道?这些祖国的花朵不但容貌美丽、心地善良、还是割胶的能工巧匠;看到知青小伙子就像看到白马王子一样英俊潇洒,他们哪知道?这些祖国的栋梁不但英俊豪帅、为国分忧、还是生产的主力军、堪当大任。经过一段时间的段炼小陈逐渐适应并爱上这些橡胶树,按照领导的要求坚持“管、养、割”相结合,做好“精心割、耐心等、细心收”等措施。由于技术好、产量高表现突出,陈积春年底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连、营、团部的表彰奖励,胸前带上了大红花,棒极了,就在这时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改进良方猪肥快,成功解决队肉油。因为食堂的伙食太差,好多人都营养不良,上级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养猪业改善生活,解决缺油少肉等问题。由于责任重大,要调派能吃苦赖劳、身体健康、政治可靠的人来担任此项重要工作。1975年陈积春被调派去养猪,另两位饲养员是老工人子女范金平和俸雪玲,陈积春任组长。他们在养殖场互相配合共同劳动,陈积春虚心向老工人请教,同时又请妈妈帮助买书,妈妈很快就从上海寄来了养猪技术的书籍。陈积春努力学习科学养猪的方法,抽时间种植红薯藤等青饲料,传统煮熟料养猪太慢、成本高、效率低。他要搞创新,把青饲料打碎混合精饲料喂养,节约燃料,降低成本,提高饲料吸收率。功夫不负有心人,摸索一段时间果然见效,生猪存栏由年初的十几头发展到年底的59头,第二年发展到80余头。连队每月宰杀2头肥猪改善生活,受到全队干部职工的称赞和上级的表彰,小陈再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出席临沧地区先代会,胸前戴着大红花,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连队的姑娘们开始关注这位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真不错。
黎明观云吹哨响,技术辅导精雕皮。由于工作责任心强,表现突出,1978年陈积春被选任为本队割胶辅导员,负责全队割胶工的技术辅导、伤口检查等管理工作,有些工作优秀的知青已进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小陈每天凌晨天不亮就要起来观察天气,多角度观察,如果没有厚云,确定不会下雨就吹哨子统一上山割胶。割完胶以后还要继续观察天气至上午12点钟,如果要下雨就提前吹哨子组织大家收胶。这份工作不好干,弄不好就会造成胶乳损失挨批被骂。小陈虚心向老技术员请教,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工作干的很出色,受到领导的表扬。
新婚得子家欢乐,怎料苍天馅饼忧。难忘的1979年春天。由于知青的积极争取,国家出台政策允许所有知青自愿返城工作。陈积春及时收到妈妈从上海寄来的信,高兴极了,妈妈说她要退休了,陈积春可以顶替她招工进厂工作,工厂领导说请赶快办理调动手续。工厂招工的条件很简单,尽量安排知青,要求未婚或已经离婚的单身汉,有家属的不招。陈积春激动的泪水滴湿了来信,他去年才与美丽的王如英结婚,当时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如今儿子已经3个月大了,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知青们都忙着办理调动手续并纷纷劝陈积春:“小陈,你怎么回事?咋还不办手续?大家都要回城了,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吗?你傻呀”。小陈很焦虑、很伤心,一点主意也没有,一边是返回大上海工作、回到父母身边,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多幸福;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妻子和3个月大的儿子,实在难以分舍。看着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办理调动手续,捆绑着行李,忙的不亦乐乎,就要回城了,知青们每天晚上歌声、喝酒声、划拳声、欢笑声响彻云天,都快疯了。小陈急的走出走进就像丢了魂似的,见到人也不会打招呼。又一位知青朋友过来小声对着小陈的耳朵说道:“机会难得,赶快离婚回城,别呆在这穷地方,不然你后悔一辈子?我等你一起走,赶快”。小陈低着头自然嗯了一声,扭头就去找妻子,离就离吧,回城是多年梦寐以求的事情,机会难得。还没回到家就听到儿子的哭声,小陈赶紧跑过去一把从床上把儿子抱起,对儿子说:“宝贝,想哭就哭吧,爸爸准备抛弃你和妈妈不要你们了”,孩子不哭了,他又说:“爸爸变心了、变坏了,想一个人回大上海去享福”,孩子哈哈地笑,小陈又说:“你傻阿,我不要你了还笑?”,孩子又哈哈地笑。小陈说“孩子你别笑了,你笑爸爸傻吗?你笑爸爸无知吗?”,孩子还是很开心地笑,小陈说:“宝贝你别笑了,你笑的爸爸心烦意乱,你笑的爸爸六神无主阿”,宝贝还是天真的笑,小陈的眼泪滴在了宝贝的笑脸上。狠心地把孩子抛在床上转身跑了出去,他实在受不了啦,在外面瞎转悠。过了一阵从侧面走过来一位朋友说:“小陈,是不是怕老婆不敢开口?要不我去帮你说?”,小陈说:“别,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我这就去说清楚了断”。回到家看到妻子抱着大胖小子坐在小凳子上乐的很开心,儿子甜蜜的笑声和妻子幸福的儿歌声使整个小屋充满阳光,小陈强忍着,泪水还是出来了,他倒退了几步下不了决心。小宝宝太可爱了,还有善良贤惠的妻子实在难舍,这决心实在下不了阿。没过几天知青们走光了,连队静悄悄的,小陈欲哭无声,眼睛红肿,病倒在床上,他连续3天不吃不喝目光呆滞,好些老工人来劝说都没用,小陈变的又黄又瘦,白发都出来了,他备受煎熬,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实妻子早已偷看了那封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现已拿定了主意,这天晚上妻子对他说:“积春,我想好了,不拖累你,我们明天去办离婚手续吧?我本属于这大山的女儿,我不想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更不想影响你的前途,你属于大上海的儿子,你回城去奋斗吧,你将前途无量,儿子由我负责抚养长大,不要你一分钱,你爹妈还在等着你呢,我没有机会孝敬他们俩老了,请代我向他们问好吧”。陈积春感动的小声哭了起来,妻子哭的更厉害,小宝宝也伤心地大哭不止。这家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划破夜空,老工人们也纷纷落泪,月亮和星星也躲进山肚子里哭泣,夜色黢黑无光。就在黎明前陈积春的心里逐渐亮堂起来,他心里有了主意。
痛苦宁思心神定,申城汉子永戌边。第二天一大早陈积春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忙着洗脸漱口,又去食堂打来饭和菜叫妻子赶快吃,他稀里哗啦吃下一大碗杂粮饭,又咕噜咕噜喝下一杯水。脸色也好了,力气也有了,他对妻子说:“如英,我先走了”。如英急忙说:“别走,等等我,我也好了”,如英背上孩子来到门口慢慢地说道:“走吧”。如英迈着沉重的脚步和陈积春一起走出了家门,才走出几十米陈积春就朝着橡胶林的方向走去,如英赶快喊道:“积春,你昏头了,营部在这边,往这边走”,小陈提高嗓音说:“我头不昏,橡胶林在那边”,如英着急地喊道:“那些胶树你天天看还看不够吗?别当过时间,去晚了别人下班就离不成了”,小陈好像没听清楚又大声问道:“你说什么?”,如英说:“我们现在不是要去办离婚手续吗?”。小陈哈哈大笑不止,眼泪都笑出来了,他说:“我这是去橡胶林检查树位,谁说要跟你离婚了?我想通了,我这辈子都爱着你和这些橡胶树,我坚持扎根边疆、扎根农场一辈子,你回去吧?”。如英激动的泪花夺目而出:“你不后悔吗积春哥?”,小陈大声说:“我已经属于这片热土,更爱你们母子两,我永不后悔”。如英的脸都羞红了,周围的老工人们都朝如英圍拢过来,有的说:“小陈,好样的!”,有的说:“小陈,你是条汉子”,“不简单啊......小陈”等赞美声不断。不一会小陈就消失在东方的那一片胶林里,翠绿叠峰的橡胶林上空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阳光穿过无数碎片状云层,一道道光柱撒向静悄悄的四合院茅草房,四合院中间的篮球场上稀稀拉拉站着一些老工人还在望着小陈消失的那一片橡胶林,久久不愿离去。
七绝.别样知青
边疆历尽艰辛垦,橡树成功祖国安。
壮志积春根孟定,如英善解子孙欢。
多行历练挑重担,建设农场绘繁荣。陈积春后来被上级任命为生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践行着自己的承若,带领全连干部职工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一项又一项重要任务,开垦了一片又一片橡胶园,生产出大量的天然橡胶支援国家建设。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诺言,他的传奇人生一直留在农场人的心里,被传为佳话。农场从无到有、从贫穷走向繁荣,在轰轰烈烈的知青浪潮中陈积春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2013年陈积春退休后一直生活在国营孟定农场,他们一家人住在自己的小楼房园子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返场观光的老知青朋友,这些老知青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十分羡慕陈积春的人生道路,对当初的决定感慨万分。孟定以发展种植业为主,现在是国家级开放口岸,外贸繁忙,物价低廉,经济繁荣,关键是没有任何化工厂,是无污染边陲小城镇,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飘香,是天然氧吧,是梦中的世外桃源。好多当年回城的知青都来这里买住房,就像候鸟一样每年都来这里过冬。
作者简介:
唐建昆,男,1962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正高级),先后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临沧市书法家协会、临沧市老干部书画协会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