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连鏖战图 面孔皆清晰 《长津湖》
2022-03-03小黛
集体荣誉
霜风渡水安疆界 弹雨冲锋斩恶狼
“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百五十七人。”2021年,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知名导演各施所长、合力执导,引观众跟随一支具有钢铁意志的连队,登上了抗美援朝的列车。在随后近150分钟的全景式描摹中,观众共同见证了一次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击,与一场场弹雨冲锋、波澜壮阔的硬仗。
“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七连的精神贯穿全片始终,令人动容。我们通过一段又一段值得定格的“挺”住瞬间,先后“结识”了背负家与国重任的兄弟——第162名战士伍千里、第677名战士伍万里,“结识”了视死忽如归的老兵——第17名战士雷睢生,“结识”了为避免家人思念、把奖章随身携带的指导员——第135名战士梅生,还有第221名战士余从戎、第280名战士平河……
电影《长津湖》的精彩之处,不止在于炮火连天中,一个集体对另一个集体的战胜,更在于每个个体对极限的突破、对恐惧的征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手与顽抗。最终这轴每张面孔都性格鲜明、一颦一笑皆生动清晰的“七连鏖战图”,以57.75亿的优异成绩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榜首,同时把抗美援朝英雄的若干侧面,郑重地印在观众的心间。
个体绽放
朱亚文(饰梅生)
心怀大爱 外柔内刚
一名上海兵,自学过英语,有文化、有勋章、有家庭、有女儿,当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面对退伍与归队两条截然不同的前路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他就是朱亚文饰演的第135号战士梅生。
在《长津湖》集中塑造的“七连六壮士”群像中,不少观众对这位与其他士兵的刚、硬、糙形成鲜明反差的指导员印象深刻,面对初见之时的“温柔”、“儒雅”、“书生气”等印象标签,表演者朱亚文对手中人物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其实“他在戏里的整体表现是非常严厉的,作为一个城市兵,要在一群糙老爷们里出类拔萃,绝对不是靠温柔,一定是靠过硬的军事理念和技能”。于是,内核的“坚毅”与外在的“感性”牵动着梅生,成为朱亚文撑起这个人物内在逻辑的重要支点。从站台归队到列车训话,从抢救照片到请求出战,朱亚文用“柔”与“刚”之间丰富的张力,用身为父亲的“出生入死”与但愿后辈“不必再战”的深沉之爱,最终完成了对梅生这个“普通人”浴血奋战的生动演绎。
高光时刻
作为战士,梅生最令观众难忘的时刻恐怕不是战场上清一色的坚毅果决,而是归队时的坦言与选择。列车开动,伍万里正被余从戎“逗”得遍地乱窜,车厢里充斥着士兵们倒计时般的放松与愉悦。隔窗对聊的是连长伍千里与指导员梅生,梅生捧着八岁女儿的木框照片,不无宠溺地嘟囔着:“八岁啦,四加四还等于七呢。”面前摊开的是梅生的箱子,里边整齐而讲究得码着他的奖章、奖状、书本、照片,战友以为他过于珍视这些荣誉,他耐心地解释道:“把这些东西留在上海,怕家里人看到了会想我。”他似想起什么无奈地苦笑一下,“我老婆骑着自行车送了我一百多华里,一边骑车一边哭,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这场戏中,朱亚文用情感流转的眼神、举重若轻的语调,将荣誉加身的指导员立刻还原为一位父亲和一个丈夫,他也会对妻子、女儿充满思念,对战场产生“二次恐惧”,但脑海中有一个信念和动因支撑着他,“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朱亚文用真诚与坦然,把梅生可爱地托举入观众的眼帘。
观者感言
在一群糙老爷们中,如何让一个“上海兵”的儒雅与精致不会格格不入反而锦上添花,朱亚文为我们做出了漂亮的示范。人物的外“柔”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它表达着内核的“刚”毅,比如传递七连精神时,他人选用响亮的嗓音,他则用理智的话语——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虽然全片戏份有限,但朱亚文紧紧抓住每一个差异化描摹的瞬间,把“梅生”雕得栩栩如生。
个体绽放
胡军(饰雷睢生)
恩威并施 面粗心细
他面部有舊伤,身形宽阔,作为一名从沂蒙山走出的山东老兵、钢七连的第17名战士、身经百战的炮兵排排长,胡军饰演的雷睢生在队伍中始终是承重墙一般的存在,历经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他先后教会了伍百里、伍千里和伍万里三兄弟如何从容应战,而自己则如一面旗帜,坚定地飘扬在队伍的上空。
回忆《长津湖》中“七连六壮士”的群像呈现,其实“雷公”在片中所占的时长与戏份并非最多,但在观众心中,每每想到这个角色生时的硬气与死时的悲壮,心口总如被巨石所压,唏嘘、遗憾,自然更有油然而生的敬意。这份关注也好、郁结也罢,都离不开实力派演员胡军对角色的认真打磨。拿到久经沙场的老兵角色,他对雷公的人物形象做出不少调整。“他”不止是一个坚硬的人,更是一个参透战场生存之道、乐观圆融的人。表演过程中,胡军格外喜欢伍万里向自己要子弹的那场戏,剧本中只注明雷公拒绝了万里,但他和林超贤导演讨论,“能不能变一下?导演说你俩配合一下试试”。于是一场简单的过场戏,变成了爷俩“子弹”与“滚蛋”的讨价还价,喜感十足。最终,胡军凭借对角色棱角的大胆勾勒,对人设恩威并施、面粗心细的反差处理,让“雷爹”有血有肉地站在大家面前。
高光时刻
“雷公”的片段总是伴随嬉笑怒骂,但最令观众为之动容的还属尾声的牺牲片段,扎眼的标识弹一刻不扑灭,就对我军有着致命的威胁。雷睢生为保住队友,一边嘴里念叨着“老子把标识弹给你们送回去”,一边驾驶即将散架的车冲向难以回头的方向。头上敌机盘旋,地下火星迸溅,久经沙场的他深知这是一个亡命的选择。胡军用微妙的表情变化、慌乱的擦血动作、为对抗恐惧唱响的沂蒙山歌,把“雷公”最后时刻的“怕”与“爱”迸发于观者面前。最终,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胡军这段对濒死的诠释,令人战栗,再坚硬的人面对死亡也逃不掉恐惧与孤独,“雷公”的英雄之处在于即使深知如此,依然不悔选择。
观者感言
在新鲜面孔丛生的群像中,“老兵”这类角色极易陷入单一的刻画,最终停留于“扁形人物”上,好在表演者胡军辗转于剧场、银幕、荧屏各个舞台,诠释各类人物的经验都相当丰富。他用有趣的细节、生活化的台词,调和着人物身上过于浓重的悲剧色彩,最终在有限的篇幅中,令观众一见“雷公”,久久难忘。(文 小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