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2022-03-03黄天骥

书城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楼咸阳李商隐

黄天骥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对晚唐诗人许浑的诗作,传统诗坛的评论家,意见分歧。有人认为他写得很好,如著名诗人韦庄说:“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题许浑诗卷》)惠休是南北朝时代有名的诗僧,历来诗人对他评价很高,韦庄竟认为许浑的成就在他之上。但是,稍后于韦庄,也是著名诗人的孙光宪,便开骂了:“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也。”(引自《唐音癸签》)这也不奇怪,不同时代的政治潮流以及诗坛的风气,会导致人们意见的分歧。像陶渊明的诗,在他活着的时候,只被视为“中品”,到宋代才大放异彩。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一直寂寂无闻,直到明代才被发现。所以,人们对许浑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有趣的是,他的这首《咸阳城西楼晚眺》,大家却一致认为是好诗。特别是诗中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成为晚唐以后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经典名句。

更有趣的是,这首诗,不同的版本,有三个不同的题目,有作《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有作《咸阳城东楼晚眺》的,有作《咸阳城东楼》的。我没有考订过哪一个版本先出,但想到诗中没有明确写许浑是登上东楼,还是登上西楼。况且,即使考证出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反正这老先生登楼以后,有时东望,有时西望,意思也差不多。但从诗中的第五句,说到看见秦代宫苑,而秦代的阿房宫在咸阳以西。如果咸阳城真有东、西两个门楼的话,那么许浑登上西楼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所以我宁愿采取上引的题目。

在传统的诗坛里,写登高远望或登楼远眺的诗多如牛毛,如《登鸛雀楼》《登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乃至与许浑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德裕也写有《登崖州城作》,还有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罗隐的《登夏州城楼》,等等。就连许浑自己,写得较好的诗都和登楼有关。像七律《登故洛阳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梦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这些诗都不失为佳作,但也无法与《咸阳城西楼晚眺》一诗能够留下的名句相比。

许浑这首诗第一、第二句是:“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我一看,这两句诗怎么十分眼熟?再一想,就想起了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李诗的开首两句,正是“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当然,许浑和李商隐这两首诗,后面诗意的发展并不一样,但它们的首两句十分相似。到底是谁抄谁的?不禁让我愕然。

一查资料,安定城在泾州,即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李商隐是在开成三年(838)到达泾州去当幕僚的,《安定城楼》一诗应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而许浑则多次到过长安,最后一次是在大中三年(849)到长安担任监察御史。从他在这时所写的《秋日早朝》一诗说到自己心灰意冷,想念故乡,希望过“沧江归去老渔舟”的生活。咸阳就在长安附近,那么他登咸阳城西楼的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这时期写成的,那就后于李诗十年了。

不过,唐代不存在著作版权的问题,诗人们也会互相传诵诗作。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写成在先,让许浑看到了,有所启发,有些词语甚至模仿,或会互相攀比。况且这诗和《安定城楼》一样,用的同是“十一尤”韵。许浑是否有意挑战李诗?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说实在话,李、许两诗虽然同以登楼望远为题材,但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则大不相同。李商隐登上城楼后,举目四望,想到“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感自己怀才不遇。最后又说“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表现出忧谗畏讥的强烈情绪。许浑的诗就大不一样了,他想到的并不是单纯个人遭际的问题。即以诗的首两句而言,艺术水平也不一样。

李商隐说“迢递高城百尺楼”,纯粹是写安定城楼之高,此外别无深意。许浑在首句要表达的感情却复杂得多。

许浑写“一上高楼”,有些版本作“独上高楼”。在未能确定版本先后、真伪的情况下,我认为“一上”比“独上”更佳。在这里,许浑强调,他是从来未登过咸阳城楼的,而一旦登了上去,感情和在城楼下完全不同。“一”字落纸,正好能表现出他登上城楼,便陡然一惊,十分意外,惊心动魄。如果用“独上”,就只能表明是他一个人孤单地登楼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一”字,和后面的“万”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来许浑写他登上高城,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举动,谁知他一旦眺望,便产生了万里之愁,这实在让人感到意外。何况,即使咸阳的城楼再高,也不能看到万里之外,所谓看到“万里”,正是诗人把愁无限、恨无边的感情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他愁怀的浓重。而且诗人以“万里”这么广大的空间来表现他的“愁”,也就暗寓了这里所指万里之愁,是江山之愁、家国之愁。他一上高楼,广阔无垠的大好河山历历在目,而他感受到的却是无边无际的“愁”。至于许浑为什么会这样写?便不能不让读者“忽魂悸而魄动”了。

《丁卯诗集》 〔唐〕许浑撰清康熙戊子东山席氏琴川书屋刻本

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第二句是“绿杨枝外尽汀洲”。这纯是写安定城楼下面的景色。汀洲,这是指水塘中小丘、沙地,是李商隐从城楼上往下看到的景色。他特写这样的景致,和下面想到离京归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无联系,但说它有什么深层意味,却不见得。

许浑诗中的第二句是“蒹葭杨柳似汀洲”。表面上,他从咸阳城楼向外望下去,景色也和李商隐所见的差不多,他也看到杨柳,看到汀洲。不同的是,他还写看到了水边的芦苇。强调他见到的是两种而不是一种植物,这就别有意味。固然,他看到的是咸阳城外之景,但很自然让人把《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表现怀人情味的句子联系起来,这就不仅是为写景而写景那样简单了。

还值得注意的是,许浑看到了咸阳城下的景色,竟下“似汀洲”一语。这“似”字大有深意。在他眼里所见的“汀洲”,并不像李商隐所说一般的沼泽沙洲,而是指他曾经长期居在江南所见的景色。所以他所见到咸阳城楼外的汀洲,和他脑海中的江南汀洲相似。据知,许浑本来是湖北安陆人,后来随父躲避战乱,长期在润州居住,润州即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一段时期,许浑还当过润州司马。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虽然也曾到过京、洛、涂等地任职,但让他最关情的,正是江南渔村水乡一带。到晚年,他还特地回到润州的丁卯桥别墅隐居,他自编的诗集就命名为《丁卯集》。不是有人看到许浑所写的诗,往往都会出现水、江、雨、露的景色,便讪笑说“许浑千首湿”吗?其实这正和他长期居住在江南,习惯并喜爱江南烟水的生活有关。

显然,许浑在诗里所说的“汀洲”,并不是李商隐所说的意思。他在这里下一“似”字,等于告诉读者,他在咸阳城头看到了蒹葭和杨柳,很像是江南那边水沙洲的景色,于是引发出怀旧之情。所谓“似”,并非是一模一样,而只是说它很像而已。否则他就会像李商隐那样,写为“尽汀洲”,或者“是汀洲”了。说这边的“汀洲”和那边的“汀洲”相像,这就表现出诗人有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是由此及彼,引发出对江南乡土的思念。

为什么许浑一上高楼,便有万里之愁呢?这也暗示他感觉到万里江山,触目所及,并非一片乐土。眼前所见,颇像江南的风物。他想回到江南,却又未能如愿,于是愁心顿起,黯然神伤。显然,这里的“似”字,表面上轻轻落笔,其实包涵着颇为复杂细腻的情感。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最为人们称道的两句。

从表面看,许浑承接上文,进一步写在咸阳城楼看到的景色的变化。他所选择的,是极具动势的场景。向西边望过去,是河溪上的云,那云彩冉冉上升,太阳则渐渐下沉,竟像要沉到樓阁之上。这一上一下交替的动势过程,虽然只是缓慢地进行,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到,摆在前面的光景是越来越趋暗淡。

就在这逐渐演变的景色中,许浑笔锋忽转,竟写城头上“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风势,让人感到地动天摇、骇目惊心。这景象,又分明是诗人着意的经营,他让上联和下联在气势上,恰好构成强烈的对比。第三句景象相对静和慢,成为第四句出现的蓄势。就以第四句而言,作者写“山雨欲来”,这“欲”字下得极妙。它是说山雨快来了,却又未来。这时候,狂风怒卷,城楼震撼,意味着山雨即将暴至。于是这吹得人魂飞魄散的风,又成了山雨即将倾盆泼下的蓄势。

但是,在狂风满楼之后山雨到底来了没有?是泼瓢而下还是被风吹散?诗人却没有写。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许浑这“盘马弯弓惜不发”般的艺术处理,已经让读者感受到必然要出现的可怖场景。在这里,诗人一次又一次蓄势技巧的运用,就像戏曲中包公怒铡陈世美的场面一样,首先是舞台上出现踱着方步的书吏,慢悠悠地出场,跟着响起一阵“急急风”的乱捶,敲得震天价响,王朝、马汉领着一批跑龙套的演员分立两边,然后包公踏着鼓点上场,摔袖亮相,那威严刚正的风度,不由得让观众喝彩。接着包公回过身来,面对观众,举手把惊堂木一拍,大叫一声:“把铡刀抬上来者!”跑龙套的便齐声吆喝:“抬铡刀!”跟着鼓声重新大作,在敲得震天价响中忽然停住,出现了静场。这时候,铡刀还未抬上,但台下观众已经紧张到极点;人们虽然认为陈世美罪有应得,但又为他捏一把汗,惊惶地预感到人头落地的可怕场面即将出现。老实说,如果舞台上没有运用上述种种蓄势的手法,铡刀的出现不可能有如此让人震慑的威力,包公的形象也未必能如此突出地确立。同样的道理,如果许浑上了咸阳城楼,一下子写暴雨扑面而来,没有作两次三番的蓄势,没有写在满楼回旋狂撼的风,没有写“欲来”的即将扑向城楼的山雨,反不能让人感到恐惧,感受不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重危机。即就运用抑扬蓄势的创作技巧而言,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浑手法的高妙。

关于以“风”与“日”两种形象同时出现用以表现情绪的诗句,曹植曾在《箜篌引》中写过的“惊风飘白日,光景弛西流”,也备受称誉。但是,许浑的写法明显是后来居上。至于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写道:“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登楼。”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三杯两盏薄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些词作,虽然都涉及日落风急的景象,但和许浑所写的韵味,大异其趣。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辨别他写“山雨欲来”命意之所在。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所以成为经典名句,并不仅仅是许浑在登上咸阳城楼的时候,恰巧碰上如此这般的情况,从而敏锐地捕捉住这一幅图景,技巧地描绘现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所呈示危机四伏、面临激烈变动的状况,恰好能够概括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典型环境,以及人们的典型心态。

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被什么景象触动,从而对审美客体产生某种印象和兴趣,一定和其作为审美主体的生活经历与体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无论作者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好,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也好,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总之,不与他的思想感情有关。而每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受到客观环境和特定思潮的制约,因此,他们关注审美客体的目光,便各有不同。在许浑,他登上城楼的感受,选择和表现当时特定的景象,也和他生活的时代和际遇息息相关。

许浑也和晚唐许多诗人一样,处在政局极其动荡的环境中。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因躲避战乱远赴江南。其后,他怀着满腔热情,北上参加科举考试,多次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气馁,“莫言三尺无长用,百万军中要指挥”(《谢人赠鞭》),自信能够发挥才能,光宗耀祖。可是,直到五十岁他才当上宣州当涂尉。当然他后来也得到提拔,到朝中任职,却经历多次政治风波。他希望能够贾其余勇,澄清乱象。所以,当第一次到达首都长安,他便有“千官共削奸臣迹”(《正元》)的期待。实际上,他无能为力,也无所作为,只能慨叹:“虚戴铁冠无一事。”(《秋日早朝》)他分明知道,政局的混乱,和宦官专权有莫大的关系。在《闻边将刘皋无辜被戮》一诗中,他直接指出:“外监多假帝王尊,威胁偏裨势不全。才许誓心安玉垒,已伤传首到金门……”他看到晚唐政局江河日下,却只能终日彷徨。他任职监察御史,按理应司弹劾之职,无奈举步维艰,如临深渊,左右为难,于是很快就想退出政坛。在《秋日早朝》中,竟强烈地产生“沧江归去”的愿望。这说明,正是处在政治的中心,让他更能看到了朝政日薄西山、风雨飘摇的景象。

我们不排除许浑在登上咸阳城楼的时候,确实刚好碰上日落风狂,他立刻捕捉住这一刹那的景象,大笔抒写。因为,这眼前出现的一切,正好和他内心萦回的种种恐惧忧虑的情绪密相切合,于是笔底便涌出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意象。有趣的是,有人对许浑的写法不以为然,如姚鼐认为:“‘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许浑)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五七言今体诗钞》)按照姚鼐的说法,像“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并非咸阳城楼所特有,便觉得这显不出自身的特色。这议论迂腐得很。不错,这一联所写日沉阁风满楼的情景,也非咸阳城楼所独有,它确具共性,是许多人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都会碰见的现象。但是,人们并不在意他所写的是否就是咸阳城楼的特色,相反人们更为诗人能够在矛盾大爆发之前,概括了所有人产生的胆战心惊的景象与心情而强烈共鸣。因为人生在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经历面临危殆心胆俱寒的紧张情状。金圣叹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煞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经历过明朝崩溃社会危机重重的金圣叹,自然能够感受到许浑这首诗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许浑写他登上了咸阳城楼,临风四顾,在忧思中写出了矛盾即将爆发的景象,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即使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画而言,也已经让人佩服。但如果以为许浑仅仅是为景而写景,那就是皮相之谈。其实,当许浑在写日沉风满的时候,灵魂深处已经把它和社会性问题连在一起。他既是如实写自己碰上的自然现象,也把对现实社会状态的感受写上笔端。正因如此,紧接着他便写下与颔联情景完全不同的颈联。这就出现了第五、第六两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如果说许浑把颔联的气势写得剑拔弩张,那么在颈联他又换了一副笔墨。

在城楼上,他看到远处的秦宫汉阙。那秦代的阿房宫,杜牧说它“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里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曾是无比壮丽无比热闹的地方,到如今,许浑却写它杳无一人,当夕阳西下,连本应归巢的鸟儿,也胆敢飞来这空寂的地方,蹦蹦跳跳。鸟儿的欢快,反衬出秦苑的荒废。在汉代,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等著名宫殿,也都是层楼耸翠、飞阁流丹的华丽建筑,也都是莺歌燕舞、娱乐升平的玩闹场所。如今一切都成过去。当秋天来到,落叶纷纷,寒蝉呜咽的声响,反衬出汉宫的空落。许浑的眼光,紧接着看到狂风满楼的状态,立刻落在废弃的秦苑汉宫上,这分明是把自然状态和家国兴亡、改朝换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在传统诗词创作中,律诗在八句里,需要有颔联和颈联的两组对仗。所谓对联,是要求相对的两句,音韵、词性和内容,相互对立。如果两句写的是同一内容,即刘勰所谓“事异义同”,便成“合掌”。胡应麟说:“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如‘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诗薮》内编卷四)以“合掌”形容“事异义同”,非常恰切。因为对偶句的作用,就如人的两只手掌,一左一右,各司其职。如果将十个手指粘在一起,两手只作一手用,反显得呆滞。老实说,古人创作,触犯此忌者不在少数。但我们也发现,当诗人们以古喻今,触及家国兴亡的话题时,是不惜“合掌”以强调对这敏感问题的关注的。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颔联为:“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实质上意思是一样的,是历代繁华一去不复返的同义重复。但由于李白从“凤去臺空”引发出对唐王朝盛衰的忧虑,对这重大的政治问题,人们一般不去计较其技巧性的问题了。同样,许浑写《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颈联,也存在“合掌”的问题,这第五、第六两句,无非都是诗人从秦苑汉宫,看到了曾是繁荣而最终走向荒芜的景象,透露出对晚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忧思。《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中提到,这诗中“秦苑汉宫,俱切咸阳……下一‘夕’字、‘秋’字,景况倍觉凄凉,感时怀古之意,岂能己乎!”这理解是准确的。

从许浑在远眺中看到的秦苑汉宫盛极而衰的画面,从他所写怀古感时的颈联中,读者反过来便会更深地体悟到,诗人写黄昏时分“山雨欲来风满楼”,这让人震撼的笔墨,绝非仅仅是单纯表现云起日沉、狂风乍起摇撼城楼的情景,而是他从心底里产生了王朝更替危机来临的预感。于是更能理解这句诗所包涵的审美意义,知道了为什么这区区的七个字,影响了人们对整首诗的评价,并且被千载传诵的原因。

当许浑看到并想到朝代的兴衰,紧接着便总结自己登楼的观感:“行人莫问前朝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所谓“行人”,指他自己以及来到咸阳的旅客。这句表面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不要去想前代的历史;实际是说,由于自己想起了前代的历史,引起无限的忧伤。他明明感到面临政治上的暴风骤雨即将到来的时刻,出现秦宫汉苑最后走向荒废、朝代兴亡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自己作为历史的过客,尽管曾希望有所作为,但实在无能为力。也正因为自作多情,引起无限的悲哀,所以他奉劝行人,也包括告诫自己,不要去多想了。

至于第八句的“故国”,应作故乡解。按说,许浑是湖北安陆人,安陆在咸阳以东,他说“故国东来”,也可以理解为对安陆的思念。但是他长期在江南一带避乱,直把他乡作故乡,诗的开始时,他写到“万里愁”,写到对“汀洲”的思念,以及他后来回到江南隐居,等等,因此所谓“故国东来”,实指他在咸阳城楼远眺中,感到江南的景色从东方扑面而来,向他招手,让他离开咸阳这是非之地。

同时,许浑也写他看到咸阳城下的渭水,向东奔流,不舍昼夜,也不管人间发生的一切。显然,他感到逝者如斯,而天地不能与一瞬。因此他劝告自己,只想回到江南,不必去想什么时代的变化,想什么家国兴亡,就让历史的风云变化,顺其自然吧!这最后的两句诗,似乎表现他很豁达,其实是让读者反过来觉察他在平淡的话语中,蕴含着泪水,理解他心底里包藏着无可奈何的隐痛。就整首诗的结构而言,最后的两句诗,也是对开首两句诗的回应。

在许浑死后不到半世纪,曾经最为强盛的朝代—李唐王朝,宣布灭亡。他的大半生,经历了唐王朝逐步走向衰败的时期。当然,晚唐时期,个别帝王也采取过一些挽回颓势的措施。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点,在晚唐时期政治嗅觉稍为敏锐的诗人,都是觉察到了的。因此,在晚唐的诗坛上,以登高怀古为题材,抒发兴亡之感的诗作也特别多。就以许浑为例,他除写了这首名诗外,还写过《凌歊台》,说到“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在《金陵怀古》,也写到“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等名句。总之,家难频仍,人心思变,宦官军阀,依然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农民反抗压迫,起义烽火四起。在统治危机严重,大厦将倾阴影,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发而为诗,便流露出忧思重重、凄惶伤感的复杂情绪。

我们不是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吗?他也写到日落依山,写到河流入海,但他充满豪气,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我们把王之涣的诗,和许浑登上咸阳城楼的诗作一对比,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初唐和晚唐诗风的变化。

猜你喜欢

城楼咸阳李商隐
吴哥蹦必烈神庙遗址
10月历史大事记
石榴
李商隐:道是无情却有情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沐猴而冠
咸阳值雨
正阳门城楼周边地面交通调查
过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