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阵地“议”出大智慧
2022-03-03丁云严未
丁云 严未
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宝邻社区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出的同心共享空间,不仅是群众议事论事的空间,也是“民俗课堂”“精神传递基地”,通过社区党支部的打造,正成为丰富社区传统文化生活、弘扬基层模范精神、传递正能量的空间载体。
召开居民“板凳”议事会,都来说说群众的急难愁盼
电动自行车充电是困扰小区居民的一大难题。在白洋湾街道宝邻社区同心空间开展的居民“板凳”议事会上,居民方决干提出:“我们小区电动自行车多,充电桩少,有的居民直接拉线在楼道充电,我觉得安全隐患太大了,希望社区和物业能想想办法,为我们居民多增设充电桩点位,方便我们充电。”作为经适房小区,宝邻社区因前期规划中预留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域小,户外充电桩仅有70个,而居民自有车库面积也不够,以致小区公共区域以及楼道车辆乱停乱放及“飞线”充电现象严重,为楼道消防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不便。
发现问题后必须解决问题。宝邻社区党支部迅速行动,协同物业实地勘察、选址,同时发动网格征集群众意见、摸排小区电动自行车数量,最终决定在宝邻苑小区2幢、24幢、27幢附近等多处可停放非机动车的空地安装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并在所有充电点位架起牢固的遮雨棚。“这件实事办得速度到位,充电6小时才1块钱,非常实惠!”居民戴元财满意地竖起大拇指。
“自从有了同心共享空间,我们就多了一个户外‘议事厅’,定时开展板凳议事会,社区党支部组织引导,有什么烦心事、邻里矛盾都拿出来说一说,居民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发动起大家的集体智慧,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宝邻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履芳说道。
线上线下双服务,创新推动社区多元治理
居民事情自己议,居民事情自己定,宝邻社区将党建引领协商自治原则贯穿到基层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在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中,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在社区重要事项、民生小事等方面协商共议。
同心共享空间成了居民一起坐下来说事议事、献计献策、合力干事、共同治理的平台,同时通过空间改造和党建小品的搭建,让红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通过柔性方式渗透到居民生活中。“定期在同心空间召开板凳议事会,让党群关系在网格里得以升温,真正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曹履芳表示,“同时作为我们线上‘同心项目库’的一种线下延伸,激活社区有限空间资源,成为社区线上线下‘双线’服务阵地,创新推动社区多元治理。”
“不用出小区,可以到河边打太极,来这边锻炼方便多了。”居民张胜华说,以前小区没有健身场地,锻炼得到黄花泾步道,路程有点远。通过同心共享空间的板凳议事会,宝邻苑小区南边临河路段被改造成“同心健康步道”。甫一开放,老年人们就相约到这里打太极拳、遛弯。
“同心健康步道”的“前身”是宝邻苑小区南边靠河的一条泥泞小路,这里灌木、杂草丛生,经常藏匿各种垃圾,并有居民私自种菜。如今,“边角”小路周围被清理干净,铺设了汀步石板,沿途设置了“市民健康公约”生动活泼的漫画图解,成了小区最受欢迎的地方,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管护健康步道整洁卫生的责任。
承载新“巧姐儿工作室”,为丰富社区传统文化生活打先锋
冬日暖阳时,白洋湾居民陈巧娥在同心空间开进行“户外教学”,利用白洋湾当地种植的麦穗,教授大家用麦秸秆编制扇子、枕头和升箩等手工艺品。“我跟着老师学做了麦秸枕头,”居民贾慧玲一边说一边展示她的作品,“现在会做这种枕头的人越来越少,我学会后还要教给小孙女。”
“巧姐儿工作室”是宝邻社区党支部为方便陈巧娥教授居民编织,研究深挖麦秸秆文化,而专门为她成立的工作室。
“工作室原先开在我家车库。”陈巧娥的好几件得意之作都诞生于此。渐渐的,来讨教学习的人多了,车库就成了教室。有时候学习的人多了,小车库就变得拥挤不堪,加上车库阴暗潮湿,麦秸秆作品难以保存,车库作教室不是长久之计。
在曹履芳的邀请和帮助下,社区二楼同心空间成了“巧姐儿”的新工作室,定期开展麦秸制作相关活动,传承老手艺。而随着同心共享空间的成立,“巧姐儿工作室”又新增一方户外空间。
大家在“巧姐儿”的带领下编织,氛围欢乐祥和。陈巧娥还将白洋湾的特色山歌融入到手工编织作业中,“一把扇子麥秸做,一根一根编出来,扇子日里又遮太阳又扇风,夜里下帐好赶蚊子……”
边唱山歌边编织的短视频被发布到媒体平台上,“老手艺”传递得更远,山歌也唱得更响亮。如今,“巧儿姐工作室”有固定学员18名,从10岁的红领巾到70多岁的老党员。“新鲜题材总是不断地更迭变换,而手艺和传统是历久弥新的。麦秸秆编织手艺和山歌文化是我们白洋湾的传统,老百姓精神文化的结晶,通过‘巧姐儿工作室’,我们希望传统手艺和文化能代代传下去。”曹履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