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下的小学“双减”落实机制研究
2022-03-02胡爱红
■ 胡爱红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21 年1 月起,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部署中小学“五项管理”,到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磅推出。这套教育改革组合拳,决策立意之高,改革力度之大,深刻彰显了党中央对治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坚定决心。“双减”政策,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生角度来看,是着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扭转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倾向,缓解家长日益加重的育子焦虑;从学校角度来看,是要守好教育的主阵地,搞好“提质减负”的深度改革,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减法”即删繁就简,化多为少,化粗为精。教育系统落实“双减”,是为了回归原点,守住初心。让教育主阵地回归学校,让学校回归育人初心,让学习回归理性和规律,让孩子回归纯粹的童年,让家庭回归亲情的温馨,让成长回归不再“内卷”的良性生态。
那么,如何应对政策出台后家长产生的新的更为复杂多元的教育焦虑?如何协调家、校、社多方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关系?教育的合力如何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这些都是做好“双减”答卷,政策要求落地见效的时代新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面对新的变革和挑战,中小学校要发挥好学校教育主体作用,主动作为,做出专业回应,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引导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成为落实政策的主阵地。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双减”落实落地落细,济南市舜耕小学将此项工作定位为“一把手”工程,主动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了“三域贯通”的系统路径。
二、系统治理下的“三域贯通”机制
学校以生态育人为旨归,通过系统治理的方式,以多维联动为策略,以“三域贯通”为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双减”实践新路径。
(一)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
系统治理,即注重“双减”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系统中成长,都依赖于各种层面的生态关系,同时,每个人本身也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教育也是一个不同生命共生的生态系统,学生的成长依托于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学习环境、组织氛围、人际关系、校内与校外的互动与支持,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我们既要关注到系统中的每个要素,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互动和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系统治理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落实“双减”,应当从“系统”出发,从“关系”中去设计思考,对系统整体和系统内的要素进行优化改革,调和影响学生成长的多个因素,给学生带来更好的生命成长学习场。
(二)多维联动的“双减”推进系统
多维联动,注重“双减”推进的完整性、协同性,以生态系统的联系观、动态平衡观为指导,建立不同层面的多个育人维度的有效链接,形成有机协同的联动,共同推进“双减”的落实。多维度包括环境层面的学校、家庭、社会维度,载体层面的课堂、课程、课后服务维度,以及学习方式层面的问题驱动、合作互动、实践探究等多个维度。通过多维联动,实现“双减”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推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整体推进。
(三)“三域贯通”的“双减”落实路径
“三域贯通”,注重“双减”落实的平衡性、实践性。三域,指课堂、校园、家庭,学生学习生活的三个主要场域。唯有系统治理,实现三域的协同,才能让“双减”落到实处。“三域贯通”是指以“系统治理”为基本原则,优化学生成长系统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两个系统,通过课堂内外贯通提升教学质量,校园内外贯通融合育人资源、家庭内外贯通提升家庭教育品质,即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里家外三个贯通,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三、系统治理下的“三域贯通”“双减”落实机制建设路径
(一)课内课外贯通提质量,打造“减负瘦身”的“学习营养套餐”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重要内容之一,但作业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学校围绕“精准落实学习目标”,基于多年来“自主互学”课堂的研究成果,继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贯通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减负瘦身的“营养套餐”。
1.课前“开胃小菜”,自主预习激发学习欲望。以“自主预习单”为抓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核心知识和课后题目。通过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交流预习的情况,提出质疑,使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提升课上的学习效率。
2.课堂“营养正餐”,自主互学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将原本35分钟课堂分为“5+25+5”,各教研组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集体教研,依据学情针对重难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教学设计要点清单》。课前5 分钟增加课前分析,精减课堂环节;课中25 分钟融合多种资源,精练核心问题;最后5 分钟实施精准练习,评价目标效果,做到首尾呼应,在深度学习、思维发展上做加法,在机械练习、课堂环节上做减法。
3.课后“多选自助”,分层作业提升学科素养。基于素养本位的作业观,设计创新的“分层作业”,让作业成为种类丰富、多样选择的“自助餐”,保障学生“吃饱吃好”,学足学好。从“知识点落实、学科兴趣培养”等多方面加强了作业的顶层设计,真正做到提升作业的质量和作业育人功能。作业分类、分层设计为:A 类基础知识型——夯实目标。内容选择侧重于重难点知识的考查,精选练习,重方法的讲解,延伸认知理解能力;B 类提高综合型——提升素养。内容选择侧重于能力提高,提升素养。如改编类作业、思维导图、故事续写、海报制作等,提升应用综合能力;C 类拓展实践型——激活学习力。内容选择侧重于激活学生学习力和内驱力,如多维度项目式作业,“舜娃走泉城”“数说中国”“打卡济南”等;爱好型作业,“英语小主播”“舜耕达人秀”等;融合型作业,如“舜娃爱表演”“舜娃校园播报”;家校共育实践性作业“我的第一次”等。这些充分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多样选择、自主搭配的“菜单式”自助课程。
贯穿课堂内外的“学习营养套餐”,为课堂提质增效,让作业智慧精准,保障学生在课上“吃饱”、课下“吃好”的同时,达到“减负瘦身”的效果。
(二)校内校外贯通融资源,升级家校社一体的“课后温暖服务”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是“双减”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原来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如今是“校外减负校内丰富”,让丰富多彩的兴趣和素养课程回归校园,回归公益属性。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课后服务如何做到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然而,众所周知,做好课后课程的服务,只依靠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贯通校园内外,让家校社多方的课程资源流通起来,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舜耕小学的课后温暖服务是从2017年开始的,自2021年9月1日借力“双减”落地,学校立行立办开启了课后服务的升级之路。
学校首先召开了七场调研会,精准对接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需求。老师们和家长们都聚焦真问题,开诚布公交流探讨,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依托“舜友联合会”“家校社一体”,共同做好服务升级。接下来,在各个班级群里发布“最舜友志愿者招募令”,一方面广泛宣传学校的服务举措,一方面培育引导家长的志愿者精神。服务因需求而定,一年级一方案,一班级一课表,设计出了12 张新课表。课表有了,谁来上课呢?通过招募令招募而来的志愿者成为“客座教师”,有时间、有专长、有资源的“舜友”们在课后时间走进了校园。经过优化的课后服务课程,由原来的“管护+特长”二元结构,升级为“因需定制”多元结构。6 个年级,12 张新课表,每一张课表都精准对接不同年龄段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舜耕小学的课后服务依托“舜友联合会”广纳家长和社会资源,呈现了鲜明的校本特色“家校社一体”,凸显了学校的温暖服务特色。
(三)家里家外贯通精指导,共筑“高品质亲子时光”
作业和校外辅导减少了,孩子们在学业上“松绑”了,拥有了更多家庭时间和休闲时光。但家长群体又产生了新的焦虑,有的家长说负担更重了,因为不知道怎么辅导孩子,“空出来的时间怎么安排?亲子关系怎么维护?”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变周末和闲暇时光的教育“空白期”为“有为期”,学校积极应对,开展家长教育,对学生的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闭环。
1.提升育子水平行动。通过“最舜友”家长学校“三纵三横双结合”课程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育子能力。学校有30 余位教师持证上岗,拿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开学以来,通过为家长上好“新生家长入学第一课”、微信公众号开展“家教好故事”分享课、开展主题交流课等,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水平。
2.优化亲子关系行动。学校推出了“幸福家庭日”活动,倡导自由选择周末的一天作为“幸福家庭日”,让孩子和家长放下手机,提倡亲子阅读、体育、劳动、游戏、艺术鉴赏等休闲方式,提升体质健康、艺术素质、劳动实践等素养。以“家内惬意休闲时光”的方式,“五项管理”的要求得到有机落实。
3.创新亲子研学行动。主要依托“舜娃走泉城”教育品牌,号召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让走出辅导班的孩子走进实践场馆,通过“研—走—创—评”四位一体的实践方式,进行亲子的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三大行动构建起了家校社的立体共育网络,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实现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新路径。
四、成效与反思
“双减”前后,学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调研,看到非常明显的对比,学生课业压力小了,课外学习的负担轻了,睡觉的时间早了,和爸爸妈妈进行体育锻炼和亲子阅读的时间多了,亲子相伴模式也呈现出“日常”和“创意”两种有品质的新常态。平日,家长们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课业,每天都安排亲子运动、共做家务、谈心聊天、睡前阅读等亲子时光;周末,更是通过“幸福家庭日”的专项行动和“舜娃走泉城”活动等多种多样的举措,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空间还给孩子、把自由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且行且思。结合当前学校落实“双减”的工作机制,笔者总结为三点思考。首先,“减负”是为了提升幸福。“双减”不是简单的量减,更应该是动能的转换,为教育消除内卷,为学生去除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其次,“双减”带来了教师发展的新课题。校外辅导退潮,学校教育再次历经大浪淘沙,对教师的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群体需得持续专业提升,增值赋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双减”须多维联动,系统治理。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应有之义是多维联动,“三域贯通”,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实践证明,唯有家校社多维联动,凝聚教育共识,行动一致,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助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