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吉林省大学生价值引领研究
——基于精准思政角度

2022-03-02金凤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突发事件价值观

金凤杰

公共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社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特别重大和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以人为本”“居安思危”“统一领导”“依法规范”“协同应对”和“依靠科技”的工作原则[2],赋予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为精准实施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媒介.

本研究所指吉林省大学生为学籍是吉林省的大学生.选取吉林省省属本科院校通化师范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关注、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与价值引领关系的了解、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价值引领存在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为吉林省高校实施价值引领提出建议,从而实现精准思政.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通化师范学院大一和大三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问卷445 份,其中有效问卷421 份,有效率为94.61%;男生占19.24%,女生占80.76%(因调查的学校为师范院校,男生偏少、女生偏多);文科生占55.35%,理科生占44.65%;受访者生源地覆盖全国27 个省,生源地为吉林省的调查问卷最多,占58.67%(247 份),其中生源地为长春的126 份、吉林的9 份、四平的12 份、松原的5 份、延边的4份、白城的11 份、辽源的6 份、通化的10 份、白山的64 份.

1.2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星设计43 个问题,向全校10 个教学单位的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在整理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特定问题对被调研对象进行个别访谈,以获得更客观、更准确的样本信息.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积极关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

2.1.1 内涵整体了解比较好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整体了解比较好,其中比较深入了解占17.1%、大致了解占70.78%、与本专业相关占10.69%,几乎不了解占1.43%.在比较深入了解的72 人中,文科生占56.94%(41 人)、理科生占43.06%(31 人).虽然文科生占比略高于理科生,但从整体看,受专业因素影响不明显.72 人中,大一学生占58.33%(42 人)、大三学生占41.67%(30 人),大一学生深入了解的意愿高于大三学生.

访谈数据显示,高考压力的释放、可供支配时间的增多,使大一学生更乐于接受和了解新事物;相比之下,大三学生更倾向于就业问题.通过对几乎不了解的6 人进行访谈发现,感兴趣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与兴趣相符,这6 名大学生仍然具有了解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意愿.以上数据表明:是否感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了解的因素之一.

2.1.2 目的明确,关注度高

第一,从关注目的看,大学生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关注整体呈正向态势,对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虑是大学生的共识.各选项中,大一学生占比明显高于大三学生.宣泄不满情绪的2 人,均来自大三女同学.访谈数据显示,直接原因来自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

第二,从关注度看,大学生能够主动关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区别在于关注度的差异,其中高度关注占21.85%、比较关注占64.85%、偶尔关注占13.3%.访谈数据显示,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了解与关注,呈现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此前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几乎不了解”的6 名大学生,在“关注度”问题选择上,4 人会“偶尔关注”、2 人会“比较关注”.反映出,了解程度并不能完全左右是否关注.

第三,从关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进程和处理结果看,持续跟踪占22.33%、不会一直跟踪关注占0.95%,但是如果是感兴趣的话题占比会提升到64.61%,这里兴趣还是影响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关注度的因素之一.

第四,从关注频率看,每天及时或抽时间关注占75.30%、较长时间关注占23.99%、几乎不关注占0.17%.对“每天及时或抽时间关注”大学生的访谈数据显示,关注频率除了和个人兴趣有关外,社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重大与否也是影响因素.

能够持续地关注与跟踪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说明大学生具有自觉主动了解社会的意愿;而由个人兴趣转向关注社会危害程度,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述数据表明:充分利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为大学生价值引领创设精准现实场域.

2.1.3 希望通过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参与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出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能够积极参与的占13.06%(55 人);从只选择积极参与和同时还选择其他选项的统计数据看,大一占比均高于大三.访谈数据显示:突发性带来的破坏性、关注度对大一学生的吸引力远远高于大三学生;而同时还选择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媒体报道、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提升参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辩证对待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2.2.1 价值引领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具有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价值观完全树立的占27.08%、基本树立的占63.66%.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整体持肯定态度,但是同时也说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还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认为价值引领十分有必要的占57.72%、认为有一定必要的占40.14%,说明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价值支撑与精神引领对危机防控与处置的作用.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价值引领相关内容,认为学习非常积极的占40.14%、比较积极的占48.69%,说明大学生具有自觉进行价值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2.2 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价值引领具有双向影响

第一,双向影响认同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产生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基本持平的占42.52%,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同时关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价值引领影响作用的占58.91%,而两项占比均高于同一样本中的其他选项数据.从关注正反两方面情况看,前者占比均要高于后者,说明同比之下,大学生更关注正面因素和积极影响.从评判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价值引领的影响因素看,教育者的宣传教育(67.93%)、主流媒体观点(65.32%)和自己的常识经验(56.53%)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三项.

第二,积极影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认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认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社会价值观(83.37%)、政治价值观(70.78%)、道德价值观(65.8%)和人生价值观(57.01%)的积极影响比较大.从对防控效果的整体评价看,大学生总体持认可态度,认为能够具有这些积极影响的根本在于制度优势(87.17%)、综合国力(84.56%)、大国担当(80.52%)、治理能力(70.78%).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认识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积极影响,并积极将其由个人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

第三,消极影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中,滋生负面心理(60.81%)、价值认同出现偏差(55.34%)、增加舆论环境的复杂性(52.73%)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三项.通过价值认同出现偏差(55.34%)与造成价值观的扭曲(22.8%)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大学生认识到价值认同、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培育等方面会受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但是同时他们又意识到消极影响只会造成“偏差”,而不会转变成“扭曲”.从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看,碎片化信息传播影响价值判断(73.4%)、网络空间缺乏法律和道德规范(70.07%)、复杂的舆论环境(61.05%),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三项.可以看到,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对价值引领的消极影响,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教育者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引导不够(34.68%)和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足(17.34%)是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中选择人数较少的两项.可以看到,大学生认识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高校对价值引领存在有待提升的方面,但是与其他选项相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高校价值引领的肯定.

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在价值引领中的双重身份,能够利用辩证思维评判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及其对价值引领的影响;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价值引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互促进关系;能够认识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学校教育对价值引领的积极作用,以及网络对价值引领的消极影响.上述说明:大学生具有客观评判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为精准实施价值引领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2.3 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价值引领存在的问题

2.3.1 大学生个人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大学生个人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理性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72.9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65.3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52.49%)和心理状态不稳定(51.31%).其中,缺乏媒介信息辨识能力再次被强调.对个人素质能力的评价,女生低于男生、大一学生低于大三学生.

2.3.2 高校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高校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理论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结合不够(69.83%)、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61.52%)、教育形式单一(58.43%)和校园文化建设不足(29.2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结合的调查数据结果看,经常结合分别占44.89%和38.48%,有时结合分别占47.51%和50.12%,说明教学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虽然有结合,但是频率和密切度优势不明显,教师需要提升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与教学的结合.

3 解决建议

3.1 以法规思:加强法规制度教育,提升法治思维

将国家颁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各级各类有关突发事件的法令法规,融于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营造积极学法规、尊法规、讲法规的宣传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掌握国家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措施,领悟其深层内涵与精神,提升法治思维,增强大学生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利用法律法规规范个人思想行为,强调依法依规实施价值引领,助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3].

组织开展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安全教育、公寓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制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大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指南,对安全学习和健康生活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引导大学生在有章可循中从容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通过各类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运用法律法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依法依规防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2 以辨明道:培养把控事件两端的能力,加强三观教育

根据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主观意愿,选取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典型案例,利用ORID 法,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融于培养大学生把控事件两端能力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方式的精准.O是对事实的陈述.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利用大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引导其将感官获得的同一内容进行如实记录并分享.在记录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利用两点论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认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及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做到看问题一分为二,防止因片面认识而使思想行为走向极端.在分享不同记录结果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更完整地掌握重大公共突发事件.R 是对感受的描述.在O 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描述典型案例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可以是感受、情绪或者是能联想到的以往经历.引导大学生利用重点论方法,认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中,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多看成绩和优点.通过交流感受,使大学生能够在辨别自己的感受中,预判自己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可能会有的思想行为,进而提前采取干预措施.I 是对意义价值的思考.实现O 和R 之后,引导大学生深层分析O 和R 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能够判断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情值得做”.D 是对目标和行动的内化.实现I 之后,引导大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大学生在突遭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精准调控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明确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方法,激发价值引领需求,提升立德树人成效[4].

3.3 以知促行:增强自我定位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依据知行合一理论,大学生价值引领强调以“力行”践行“真知”,通过“力行”将“真知”内化为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审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知行表现,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的同时,着重需要对知行脱节行为进行价值引领.

对“知而不行”积极开展示范性教育.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榜样人物融入“讲好吉林省红色故事”“传承好吉林省红色基因”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深挖榜样与赓续吉林省红色基因的内在联系,使大学生感受榜样的真实性和可效仿性,思考“我能做什么”.引导大学生关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如何不计名利、率先垂范冲在一线,激发大学生学习榜样、化身榜样的需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切身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的过程中,实现由被教育者转为教育者,提高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行合一.

对“行而不知”加强价值认知教育.利用特殊节日,引导大学生重温中国百年青年成长历程,使其明确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一代,明确自己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加强思政元素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平凡与伟大”“小人物与英雄”等研讨活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朗诵比赛、主题征文、主题团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避免不规范行为或者产生有害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突发事件价值观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