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创新路径研究

2022-03-02周红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译文本旅游

周红霞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他者”的概念源于后殖民理论,引进翻译领域后代表相对目的语文化的异域文化。他者具有不同的参照系,所指也有所不同,可以指涉东方文化,也可以指涉西方文化;无论是哪个视角,都以促进目的语文化发展与进步为最终目标,使翻译不再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的话语实践形式。

随着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旅游文本英译所承担的向国外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和旅游品牌的使命成为旅游和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旅游文本具有中国元素多样化、经典故事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从他者视角创新旅游文本英译路径十分必要,能够从具体翻译实践层面运用他者视角全面解析旅游文本,避免文本文化误读、他者文化误读等,助力本土文化和话语重塑,重新构建本土旅游文本、文化、软实力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以正视听。

一、他者视角下创新旅游文本英译路径的积极意义

(一)是促进旅游中文化认同内涵昭示的基础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在群体的身份识别,也被认为是社会成员对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旅游活动是游客了解与认识东道主文化的过程,而旅游文本英译是东道主展示自身优秀文化、吸引游客、创造经济价值的一种文化展演行为,能够以语言形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基于他者视角对旅游文本进行英译本身是市场化的行为,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反映东道主民众生活生产、风俗、心理等的载体,以他者视角获得游客的赞许与认可,促进情感迁移,感受自身文化的优秀,更深层次认识东道主文化的价值,进一步以自身文化为自豪,产生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感[1]。东道主居民唯有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熟悉文化内涵、了解文化渊源、感受文化价值,才能够切实获得文化认同感,深刻体会自身文化对自己、自身所在群体,以及异域民众的积极意义,自觉践行自身文化。他者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是东道主文化与英语等外来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不仅能够带动东道主居民加强学习自身优秀文化,培养文化精神,而且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和居民提升文化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此举能够从文字细微之处培养和激发东道主居民的文化情感,夯实抵御外来文化侵袭的基石,大力弘扬东道主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引导不同国家民众以积极心态迎合时代发展与创新的需求[2]。

(二)是完善国家语言能力服务体系建设的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且正在由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旅游业呈现磅礴发展的态势,旅游文本英译作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一部分,自然成为热点。国强则语兴,语兴国愈强,[3]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包括国家主要语言的国内外地位、语种能力、公民语言能力、国家语言生活管理水平等方面。其中,全体国民的语言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专门语言知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尤其需要强化其多语能力,包含母语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旅游文本英译不仅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语言服务功能彰显的重要资源来源。换言之,旅游文本英译能够作为语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播提供语言服务。他者视角下的旅游英语英译创新始终坚守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原则,以再现民族特色文化为取向,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等方式,综合考虑目的语读者和旅游文本特征,以提高中国文化的“保鲜度”和“纯正度”,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文本英译信息的传递和呼唤功能[4],保证其作为国家语言能力服务体系建设资源功能的实现。

(三)是促进全球化与本土化话语平衡的基石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是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举措,面临着差异性诉求日渐兴盛的大背景。各民族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为国家发展规划体系构建的目标之一,而全球范围内外来与本土、边缘话语与主流话语之间形成多元交融模式,全球化与本土化彼此依存的社会特征更加突出,民族自身发展在与外来他者的融合中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对话”寻求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阶段性实现求同存异成为解决该冲突的有效方式。他者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正是实现该“对话”的有效出路,是以开放心态在越来越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下采取的多元并存、共生互补的具体策略的体现,解决他者与自我冲突问题是该策略的目标之一。事实上,旅游文本的本土化原本是对所有解读者开放的文本,异域读者未必比本土读者理解浅显。旅游文本英译是促进自我身份流动的具体实践,核心在于将差异性认知上升到寻求扩大价值共识的层面,辅助他者与自我、西方与本土、全球化与本土化等融合与冲突灵活“书写”,以证实构建自我的使命是无法离开他者在多元话语中对话的。尤其是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谨慎对待任何分裂的迹象,游刃有余地掌控他者的他异性,尽可能降低文化疏远,不断加强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互惠性,使他者真实显现于目的文本中,他者与自我的融合和冲突也将在“重写”文化经济等交流的运行中,通过多个文本英译任务,最终认定自我身份[5]。

二、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信息基础建设滞后,导致有效信息缺失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旅游文本英译基于他者视角进行创新,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辅助。然而,信息基础建设较为落后是中国语言翻译领域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在旅游文本英译中显得更加突出,整体体现在英译数据化不足。一方面,旅游文本英译的专门技术未能及时开发,仅是少数国际知名旅游景点名称的英文为人熟知,但是由于数据化语料库的缺失,影响其对外传播效果,导致部分国内居民未将其视为常识性知识,甚至高校大学生对国际已经认可的英文说法偶尔还会想当然地犯错,更何况外国游客。另一方面,部分旅游目的地发展基础差,信息服务水平整体较低,信息化建设目标未明确,数据和信息的利用率和共享度低,区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直接影响文本英译所指向受众群体信息的收集,影响准确的数据分析,影响英译过程中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导致英译文本数据与旅游消费数据、资源数据、管理数据等联系密切度不足,不仅应具备的信息不足,而且有限的有效信息缺失。该结果又导致信息基础完善失去实践指引,限制旅游文本英译信息化进程。

(二)顶层部门定位模糊,导致管理能力不足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质量等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主要在于旅游信息服务顶层部门定位模糊,未能够意识到旅游文本英译对旅游业所具有的产业和事业双重属性实现的促推作用;信息管理部门对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任务不明确;一些与政府、旅游企业职能交叉的部门面临定位模糊的问题。究其根本,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管理部门未能切实发挥润滑剂的作用,虽然对政府政策文件精神领会较为到位,但是有时缺乏即时性和敏锐性,对于文件中的经济、旅游重点规划未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导致在传达信息时错过最佳时期,后续监管进程落后。同时,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部门未设置专门的旅游文本英译管理部门,导致英译具体举措缺乏顶层指导文件和建议,或造成部分文本选取偏差,脱离政府规划与市场发展,或造成部分英译文本中特色内容缺乏可靠信息指引。

(三)内容承载功能缺失,导致思想传播隔阂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内容具有信息承载和传播功能。然而,现阶段旅游文本内容英译未能够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反映出旅游文本翻译能力不匹配的突出问题。整体而言,翻译主体支撑基础不足。首先,高校作为培养旅游文本专业译者的主要阵地,仅有部分旅游职业院校开设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一些综合实力强的普通高校并未开设该专业课程,使得主要依靠学校教学活动进行提升的翻译能力培养平台缺少源头支撑,直接导致旅游文本英译教学依旧以传统模式为主,未能够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纳入教学目标,限制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与市场的接轨。基于此,高校与旅游企业或者管理部门等主体合作较少,未能给学生争取提前入市实习的机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旅游文本英译应该具备的特色认识不清,针对专业译者培养的课程系统性不足,翻译能力教学课程缺乏计划性。更重要的是,译者应具备的专业旅游知识内容尤为欠缺,在英译实践时容易造成对文本内涵理解不到位的结果[6],影响他者视角下思想传播效果。

(四)文化指代功能缺失,导致翻译质量不佳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包括常见的文化缺失和文化错位。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来已久,英译旅游文本过程中很难做到文化对等。面对这种差异,部分译者以实现译文通俗易懂、合乎逻辑为目标,多数情况下因为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中国文化元素而选择忽略,导致旅游文本英译结果中缺乏中国文化,很多中国特色词汇难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汇,难以实现文化对接,造成错译、漏译等现象,文化缺失明显。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编码信息转换为英语文化之后,其赋予意义或多或少偏离原意,类似常见的颜色、动物等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文化内涵都不尽相同,较易造成文化错位现象。如此,译本读者的文化背景被忽视,译文不符合其语言习惯,译文笼统粗糙、甚至错误等现象充斥旅游市场[7],突出当前旅游文本英译质量不佳的问题。

三、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创新路径

(一)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奠定服务增值基调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应建立在旅游资源与市场精准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二次开发为途径,以旅游信息中心为阵地,将旅游消费数据、旅游资源数据、旅游管理数据、旅游营销数据等纳入数据库,对旅游文本进行初步筛选。英译相关主体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实现数据的增值,从原有繁多的数据中,通过专业分析确定旅游文本语言的具体特征,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服务,从源头上保证旅游文本相关统计数据的可信性,赋予后续英译过程以开放、共享等特征,引导旅游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国际化开发利用,高效挖掘旅游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英译本更好地符合信息化市场发展需求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奠定牢固的服务增值基调。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坚持硬件和软件“双轮驱动”建设,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教育和信息化人才引进,突破地域限制,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相关主体还应及时引进VR 和AR 等信息化技术增强服务体验,将旅游文本原本事先置于数据库系统中,与国内、国外市场较为成功的译本进行比较,对成功经验中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准确确定英译所需的具体大数据技术和软件等,确保英译的地道性、技术性、国际化等特征,加大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旅游文本英译的体验强度,为旅游原文本增色,发挥大数据处理能力的虚拟性[8],适当创造受众与英译文本指向市场的虚拟互动条件,发挥大数据的服务增值能力。

(二)强化多方联动管理能力,构建服务大局框架

旅游文本英译主要服务于外国游客,这就无法避免会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顶层部门履行行政、营销、管理等行政职能,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创造更多条件有效处理政府、市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层面,旅游信息服务部门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部门应树立服务大局观念,协调配合,由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部门将游客需求及时传达给教学部门,将需求融入教学大纲体系;旅游信息服务部门还应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了解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将旅游文本划分为不同程度发展模块,并传达高校,立志从服务政府、企业、游客三大客体出发,完善服务大局的宏观框架。微观层面,文旅信息服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旅游文本英译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国家、地方关注的旅游、民生焦点,准确定位文本重点和英译特色,随时发挥资源管理的作用。这就要求不断调整工作重点,积极洞察产业发展重心,第一时间调整服务工作的布局,并发挥对高校教学部门的传达指示作用。该部门作为直接管理部门,还应该发挥自身专业性,将游客需求作为前瞻性布局服务的重要管理信息,做好游客在出行决策、交通、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以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信息为主,为一些独特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词汇英译提供精准的线索,完善管理的微观布局。同时,扁平化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各部门之间联动管理系统构建十分有必要,能够对管理服务的随时变动进行即时传达,增强信息处理体系对信息的感知力,以快速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为服务目标,使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准确。

(三)提高多方联动翻译能力,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实力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是外宣传播的具体形式,能够被视为一种文化产品,需要不断强化的翻译能力和一定的营销策略,传承旅游文本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容。这就需要高校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培养译者职业素养、翻译能力、交际能力等。根据中国现阶段社会环境,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以高校为主阵地,这就需要高校意识到自身使命,对英语翻译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专门的旅游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也应适当开设专门的旅游文本翻译课程,引进旅游行业专业人员不定期开办讲座,为学生普及旅游文本相关的专业内容,增强学生的汉语底蕴,为英译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应改进交传、同传等先进设备,为学生创造亲临旅游英译现场的情境,将情境模拟作为常态化教学的主要活动,保证翻译能力培养的课堂建构基石。高校还应加强与旅游部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必要时将立志从事旅游文本英译事业的学生单独分组,增强其旅游翻译专业知识、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引导其提前进入合作企业开展实习等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职场竞争力奠定基础。当然,译者作为最主要的主体,应具备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在英译文本之前进行严谨的资料查阅、对相关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在翻译时灵活运用专业理论和原则,而后运用信息化网络资源对翻译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向前辈请教,确保翻译视角多元化[9]。在旅游文本英译内容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旅游管理相关部门还应重视营销网络的升级,尤其注重海外营销点的设立[10],可以由线上拓展到线下,直接或间接进入国外市场,与国外旅游产业进行同台竞技,在竞争中增强文化自信,全方位、更加准确地向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民众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各种活动的策划,通过在英国、法国等地展示中国文化元素,宣传北京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成功践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四)增强文化场自我与存异,保障文化量内在需求

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与文化场建构密切相关,缘于翻译能够凭借文化场借鉴他者提升自我文化量的内在需要。旅游文本英译文化场的内在需求应该体现在自身文化力量薄弱领域向具有较高文化量的英语国家借鉴学习,而后获得自我提升;同时,文化量相对较高的英语国家旅游文化场,也有向外传播其成就的欲望。于是,他者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首先应该以中华文化场为基,将尧舜禹时期到汉唐等朝代的民族融合史作为英译教学和实践常识,将儒、释、道思想交融作为英译文化内核,重点将16 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场向东方撒播的文化量作为英译重要途径和策略的借鉴来源,研究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中国产生的特色翻译思想,并将语言、文化异质性融入他者视角,使旅游原文本中的语义在英语中再次绽放生命力,实现化“异”文化为“己”文化,化“己”文化为“异”文化,以尽可能消除中西不同视角下文化场域之间的矛盾。异质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作为文化量中的自我主体[11],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应注意将这种异质性主体同化,并适当保留他者文化的异质性,以弥补旅游文本相应英译本在目的语国家文化量的不足,促进文化场自我建构并不断完善,推进他者与自我逐步趋近,使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正确反映自我文化表征,实现文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赋予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语言符号以新的文化语义,保障文化量内在需求[12]。

总言之,正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Bassnett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将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13],可见二者关系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他者视角对旅游文本英译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旅游文本的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忠实传达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从而避免文本文化和他者文化误读,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译文本旅游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旅游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