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历程、要义与启示*

2022-03-02倪明胜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倪明胜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

政党认同和政党价值观建设是政党生成的理论基石,也为不断增强政党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重要保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并基于中国具体实际和自身政党建设需要,不断创设和形成一套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引领规范——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在强化政党性质宗旨、政党使命任务、政党价值认同、政党纲领、政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党资源整合、政党价值示范引领、公共利益增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谈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时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是什么”关乎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质特征,“要干什么”指明党的使命任务和目标愿景,“是什么、要干什么”追寻着建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本原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宣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这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价值传承和重大发展,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为什么能”及“如何干”的根本问题,呈现我们党的宗旨使命、境界情怀和忧患意识。从“是什么、要干什么”再到牢记“三个务必”,彰显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再出发的清醒和坚定,深刻追寻着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本质问题。

某种意义上,价值观本身是作为一种主体性现象存在的,这要求我们研究价值观问题首先要聚焦和回答好价值主体问题。从价值观的主体性来看,一个是要回答好“谁的价值观”问题(个体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另一个是要回答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以谁的利益要求为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当前,学界既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概念,也提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概念,有时直接将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并没有作出严格的区分。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党的建设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支柱,呈现理论形态、过程形态和价值形态三个层面,并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3];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展现更加鲜明的特质,表现为信仰坚定、人民至上、实事求是、公平正义、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等基本向度[4]。有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指出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质决定共产党价值观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体现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6]。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政党本身和党员个体两个层面检视和构建政党价值观,既呈现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内在关系,也表现为整体性、同质性与部分性、差异性的异同。从百年大党的奋斗实践和管党治党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所在,深刻回答政党本身“是什么”“求什么”“干什么”及“为什么人”等重大问题,在政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

本文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将党员个体的价值观嵌入政党组织整体价值观来理解和把握,并有机契合“谁的价值观”和“为什么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选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这个概念本身来对百年大党价值观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和求解,通过对政党价值观建设的历程、要义进行凝炼梳理,总结有益经验启示,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提供价值启示和精神支撑。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形成与展开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根本指导,贯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体现政党的本质属性、初心使命、纲领路线、价值规范和行为尺度,对政党自身建设规范引领、制度设计运行及组织变革带来深远影响,对政党社会整合、扩大社会认同、树立政党权威、厚植执政根基具有重要作用。百年来,契合政党不同时期的使命任务、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形成与展开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创设、推动和丰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孕育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革命与战争的特殊背景,让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价值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和任务,包括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价值观[7]。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成立伊始就自觉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最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正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8](P809)正是基于人民主体性的确立,我们党把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和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实现这个时期政党确立的价值目标。

从政党价值观建设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思想建党原则,提出工农民主、人民民主等政治主张,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纪律规定,坚持群众路线,规范行为作风和党群关系,形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通过人民主体性地位的价值确立和价值实践,用政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及其衍生出来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断强化干部群众认同度,从而有效增进政党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厚植政党自身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科学引领,让真理、价值、利益在“救亡图存—革命解放”特定背景下趋于一致,让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种人民主体性建构生成的政党价值观,既深刻诠释出我们党始终践行的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也在实践层面引领着我们党的纲领目标、政策路线、工作思路及工作方法,这些为孕育和建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奠定了根本的政治理念、制度框架及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党面对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亟须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期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也面临新情况新考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调适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围绕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积极倡导和践行人民主体价值观,不断强化主体性本身(动力、力量)所在,把人民作为评判的主体、受益的主体,以此检验党和政府政策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通过政党价值观的建设发展,我们党适时完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形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8](P1079)针对这个时期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如官僚主义作风滋长,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我们党拿出具体举措解决自身建设问题,制定出台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提出“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9](P149),确保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价值立场不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状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一些党员干部在价值观上出现偏离和僵化,但大多数党员干部始终坚守正确的政党价值观,继续践行人民主体论,并从主体力量、评价标准、价值诉求、价值取向等层面进行发展建构,形成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力量主体、利益主体及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建设导向,并确立形成人民当家作主、集体主义、公有制等创新制度实践,让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得以超越革命价值观并得到建构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继承丰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我们党价值观的内涵维度。基于群众观点和人民主体性的实践考量,邓小平既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又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强调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评价标准,确立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多次阐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强调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0](P149)。这些都需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价值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通过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维系和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厚植党执政的根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行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道德价值层面产生一些变化和影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基本问题,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政党自身建设,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讲”价值观教育新形式,把人民主体价值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等价值旨向和维度推向更深的程度,在坚持和创新中不断推进和升华人民主体价值观,并以此指导改革发展实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现实新要求,聚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概念新思想。从价值论来看,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我们党在引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1](P11),通过深刻洞悉“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执政逻辑,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新空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坚持“两个结合”,回答“三大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党价值观建设方面,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维度,在守正创新中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理论视阈和实践空间推进到新高度。

作为人民主体价值论的承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四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通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4]。从新时代新实践出发,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价值蕴含和实践向度。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议,推进多边主义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对“两个创造”的世界性阐发,即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5],既标注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展现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也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复兴的价值自觉和文化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政党自身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许多新思想新举措:提出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把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提出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积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16](P222-240),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正是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这些管党治党新思想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拓展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之维,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全新境界。

三、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内容与实质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科学价值体系,其主体内容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个层次。本文重点探讨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中的核心要义、具体内容层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根本价值指引,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最为核心的价值准则和根本宗旨,把坚持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价值目标的必由路径,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终极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所有方针政策和路线的价值评判依据和本质要求。这种系统化的价值观内容体系,既诠释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纲领、路线、标准及对未来的构想,也体现了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包括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塑造)的统摄、引领的重要作用。

(一)灵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政党价值观是对政党本质属性的诠释,是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旗帜引领。“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7](P54)。一个政党举什么旗,是以其价值观为指导的,是政党本身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的价值观深刻诠释政党意识形态所吸纳、凝聚和整合、引领的东西。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社情和中国共产党党情相结合,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厚植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我们党自身价值观的引领形塑力,使之成为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基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来看,我们党在政党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基础与价值旨向等方面,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引并付诸实践,集中诠释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愿望、诉求和根本利益为价值动力,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来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属性和组织架构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准则。

(二)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政党价值观最为根本的原则性问题。“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P28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实现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作为行动的目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融入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充分诠释和彰显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价值观层面深刻回应“谁的价值观”和“为了谁的价值”这一根本性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民主体性和实践导向性的思想要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和认知评判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这要求我们党在价值观建设和形塑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牢固树立群众观,走好走新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主线:坚持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呈现,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和主线,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始终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守,并与中国特定的时代条件融合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9]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因这条新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也因这条新路来自人民的真心愿望诉求,能够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勇于自我革命,冲破各种思想和体制障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以新的行动纲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逐步形成“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取得的发展成就,深刻表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10](P65-6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系统回答“三大课题”,深刻揭示“三大规律”,科学回应“四个之问”,形成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党史上的第三个决议,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将“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并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基本价值观贯通不变的主线和规律性总结,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也深刻表明坚持社会主义、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理想和价值目标的战略路径选择。

(四)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致力于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追求的终极目标,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之中。马克思预判共产主义将建立以自由个人的联合为基础的“真实的共同体”,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联合体”形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P294),也只有组建这种联合体才能真正确保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身价值观追求的最高境界与逻辑归宿。正所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前提”[18](P294),个性的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个性解放并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得以真正获得解放之条件。当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深刻体现作为人之主体性和独立性的特质,当“政治解放”转向“人的解放”,现实的人和客观存在的主体性才真正得以彰显。由此可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形态特征,这种“自由和全面”体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0](P123)。从理论逻辑到实践进路,我们可以得出实现共产主义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互为和有机统一的。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全部学说和实践的主线。中国共产党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理念,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目标诉求,并贯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五)本质:人民利益至上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在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上始终聚焦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使得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就是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属性和价值观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利益至上的本质要求,深刻诠释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21](P541)。党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也深刻诠释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逻辑始终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本质。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来看,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本质要求贯通我们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22],尽管表述不一样,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深刻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一以贯之的价值面向,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底线、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上是始终统一和完全一致的。基于此,我们要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不断在新的实践中推向前进并不断拓展和提升其价值内涵和实践维度。

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启示

价值观是政党形成和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于执政党而言,价值观是执政党意识形态、执政文化、行为规范中最为深层次的价值理念。近现代以来,政党的产生都是基于人们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利益需要,特别是价值观上的一致认同而趋向联合、团结直至行动。因此,“世界上的政党,从形成之日起毫无例外地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们只有在价值观上取得认同,形成一致,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为政党”[23](P3)。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的价值观只有更好地反映民意诉求,与时俱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协调、契合并有机互动,才能更好地赢得民意、获得支持。政党价值观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调适扩容和转换拓新,在体现时代性、规律性、代表性中充分彰显先进性,这样才能使政党价值观持续赢得群体的广泛认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适时调整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更好地集中反映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价值诉求和愿望表达,形塑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价值观。

历史和实践表明,价值观的关键构成要素是价值主体,即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的满足与需要程度。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价值观是否成熟、是否体系化、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决定政党本身和党员个体的战斗力,也是判定政党及党员个体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迈向新征程,有效总结凝炼政党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有益于增强政党价值观建设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牢记政党宗旨使命,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无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都是一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问题。换言之,基于哪个价值主体为目标诉求和评判主体,抑或是从客体维度来审视,据此以满足谁的需要来作为政党集体或是党员个体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主体及动力所在。“为什么人服务”是政党价值观的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P857)。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也在人民,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党是来自人民的,是始终代表人民的,党又是人民和民族的领路人,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理想和目标奋斗。从无产阶级政党本身而言,党员个体要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党性原则的最高表现。“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4](P7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组织的根本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这种人民主体性既体现在施政的目的性上,也体现在执政的依靠性和价值主体的评判性上。从本质要义审视,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主体主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党。这里政党主体和人民主体、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是相互统一和高度契合的[25](P20),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在本质要义、精神实质和行为规范等层面是深度融合、有机嵌入、天然统一的。政党价值观建设在任何时候都要回答好和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深刻认知“江山和人民”的逻辑关系,把初心使命的强大政治优势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二)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知行合一中把政党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政党组织总体的政党本质属性、思想观念、纲领路线、价值原则的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侧重和突出普通党员个体、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行为实践和行为规范形塑后应当呈现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前者侧重整体与组织,后者侧重党员个体本身。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政党整体组织其内在属性、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行为尺度的综合外显,在实践层面和政治层面规约、引导、形塑着党员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员个体本身具有差异性、个体性甚至独特性,作为集体性的政党价值观,未必能涵盖和整合所有党员个体的价值诉求,这就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内化为党员个体的价值观,并在外化过程中规范和引导党员个体的日常行为[25](P17-19)。作为政党价值观的外在显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外显主要是政党这个组织总体性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尤其是宗旨使命的体现,不仅会渗透和彰显于政党所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具有约束力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法规体系之中,还会对党员个体进行约束、规范、引导并对党员个体强化形塑和内化认同政党群体共同价值观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从外显形态和规范性引领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广大党员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心中有责(尽心尽责为民干事担当作为)、始终做到心中有戒(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26](P149-159)。所有的党员个体要真正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做到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既标示出政党前行方向,又体现出对政党组织和党员个体的形塑引领效用,需要我们在知行合一中落小落细落实,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永葆政治本色和生机活力,一以贯之发挥好政党价值观的导向引领和规约效用

政党价值观对党员个体的价值观、政党集体价值观,以及普通个体、社会大众等价值观形塑和价值体系培树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引领和规约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导向性要求,要比一般普通群众的价值观约束性强、总体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一般性政党相比较,本质性要求就是凸显人民性,始终做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16](P40)。政党价值观的人民性背后彰显的是阶级性,并由此延伸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所蕴含的先进性、纯洁性、统摄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等特质。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都来自人民群众,党的根基在人民,只有服务人民、为人民造福,党和人民才能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和凝聚团结。从“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要求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是有阶级觉悟和为远大理想目标奋斗的战士,这种身份要求每一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决定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实质性要求层面上要切实发挥先进引领和示范导向作用,这些价值取向、规范约束等层面的要求,始终高于普通群众价值观的要求。共产党员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却不能以“特殊”自居,“你是共产党员,是整个人民群众中间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是无产阶级里面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27](P40),这就更需要真正发挥出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党员个体的价值观是政党集体价值观的有力彰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政党价值观“软约束”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并不断转化为“硬约束”,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2],通过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以及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建立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制度机制、构建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机制,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等,不断优化组织肌体,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实效,把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传承践行真正变为行动自觉。

(四)以政党价值观建设为抓手,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迈向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2]。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以历史主动精神把政党价值观建设这个重要课题抓严抓实抓好,不断传承、培育和践行好中国共产党价值观,要在方式方法上予以创新,始终坚持以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领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要顺应网络新媒介发展新趋势新挑战,推进政党自身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以新时代政党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引领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与此同时,在实践路径上寻求新的着力点,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补足党员理想信念精神之“钙”,切实把牢“总开关”,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抓好作风建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凝聚民心民力民智。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开拓和创新之中始终坚守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筑牢强党之魂、广聚强党之源、夯实强党之基、抓好强党之要,在政党资源整合、价值引领示范和价值认同规约中,不断强化政党自身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大势,坚守宗旨使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引领民族复兴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以大党自身建设经验,为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智慧担当。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价值观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我的价值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