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探究
2022-03-02冯子娟
冯子娟
(枣庄市实验学校,山东 枣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广泛重视。就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它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模式,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获得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和关注。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初始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被消极因素所影响,如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未来成长和人格的健全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以下首先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中落实家校共育的意义,随后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展开探究,希望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辅导中落实家校共育的意义
(一)发挥家校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其成长发展,不论是家长的言谈举止,还是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逐步形成属于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站在学校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学生除周末以外,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都在八小时以上,所以学校的环境和教育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其作用不容小觑[1]。基于此,小学班主任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学校的温暖,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舒缓,不断调整自身的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为后续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个性化疏导,实现“对症下药”
就现阶段小学生来看,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一些学生在家长和班主任面前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如有些学生虽然尊敬师长、彬彬有礼,但是一回到家,就常常对家长爱答不理;有些学生在学校飞扬跋扈,在家里却因为害怕家长责骂而变得“善解人意”;还有些学生不愿意向班主任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家里则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诉说个人见解等[2]。不论是哪种问题,都会给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对此,基于家校共育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可以和家长交流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对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共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辅导方案,这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健康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家校沟通
现如今的小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心理上的沟通,要想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班主任就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明白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真切体会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可见,良好的家校沟通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就应当有意识地创造家校沟通环境,使家长深刻意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环境的支撑。只有当学生获得家长及其他长辈的爱,才会回馈社会真诚的爱[3]。例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找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契合点,强化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班主任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填写问卷调查表、设立心理知识宣传栏以及发放公开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
(二)建立心理档案,记录成长轨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档案就是学生心理变化、成长的完美体现,这是实施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便于班主任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当然,家长也能够根据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孩子的身心状况。所以,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将学生的重要信息,如名字、年龄、性别、身心特点、兴趣特长等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档案之中,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更加健全、完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对应的疏导、帮助,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促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生活。如新生入学两个月后,班主任则可以着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学生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根据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以及性格特点等展开心理测试,并且实时记录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及时干预,将学生的消极情绪扼杀在“摇篮”。这样一来,不但便于学校掌握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心理焦虑等指标,还方便家长从互联网平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为家校共育的落实做好充分准备。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辅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学校就应当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多组织一些与心理辅导相关的实践活动,寻求家长的认可和支撑,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如学校要严格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宗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一门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将学校教育作为主场地,将家校共育作为枢纽,以专业心理咨询的方式展开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建立提供更多的契机[4]。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加大对“校报”“校园期刊”等的建设力度,在其中渗透一些家教知识、经验,并分享给家长,让家长掌握更多的育儿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教导孩子,拉近班主任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
(四)收集心理数据,建设心理数据库
学生居家学习时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概率增大,而老师无法实地辅导,于是可以用公众号、短视频号、线上网站等形式推广和普及家校共育的心理辅导,学生、家长、老师可匿名留言,通过网络活动去搜集心理数据,建设心理数据库,由此精确判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精准干预与有效辅导。
在搜集心理数据时,班主任应该做到事无巨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免错漏关键信息。由于本校选择以上网课的方式开展学校教育活动,以便切实保障学生、教师的生命安全。我也没有机会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所以我就额外关注线上对话,每天都会利用微信去询问学生情绪问题,以及学生居家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变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我发现本班学生的情绪从最初的兴奋、开心逐步产生了无聊、乏味的感觉,而且还因此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开始变得消极。对此,我就利用这些心理数据开设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网课,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心路历程,而多数学生都表示,最初在家上网课的时候他们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因为不用开学变得开心,但是时间一长,学生觉得每天自己上网课是十分无聊的,家长也会一直从旁监督自己,让自己感到不自在、紧张,反而没有在学校上课轻松。对此,我则告诉学生要主动试着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列举了一些能很好地适应网课学习方式的案例,为学生加油打气,还鼓励学生用微信这一移动通信软件每日与同伴对话,希望学生的关系能日益变得融洽。后来,为了让学生居家上网课时变得自主、能动,我还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合作,设计了一些学生在家也能玩的游戏活动,希望能够让学生的生活重新变得丰富起来。
总而言之,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不仅有利于发挥家校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还能够促进对学生的个性化疏导,实现“对症下药”,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到家校共育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价值,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家校沟通;建立心理档案,记录成长轨迹;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辅导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学生良好品格,为其成长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