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2022-03-02宋丽君
宋丽君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靖煤小学,甘肃 白银)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基于此点,从树立正确的预习观、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传授有效预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连贯性非常强,因为新旧知识之间的高度紧密性决定了学习要结合自身的已学知识以及学习经验来做好课前预习。但是就目前的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学生的预习有效性不强,大部分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即便是有过课前预习也基本没有形成习惯,在此背景下,教师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与能力非常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在提升学生预习有效性、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之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预习观。在以往的教学大背景下,教师尽管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有的学生草草翻了两下课本就完成了预习任务。这样虽然在课堂上能够有一点印象,但并不是有效预习。因此,在新的预习观下,教师不仅要制订明确的预习要求,还要转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路,不必局限于教科书中知识点的理解与教学内容的强行理解分析,而是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定义。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2)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或物品)并记录下来吧,越多越好哦!学生能够带着数学预习问题到生活中去探索答案,并找到花瓶、电视机、树叶、圆盘等答案,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答案的兴趣来助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1]。
二、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没有充分认识的,因此就会产生“不预习也没有影响”的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影响下就很难养成有效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主动预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深度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自信心,课前预习能够减轻学生课堂吸收知识的压力,或者能够在自主有效预习习惯的推动下收获自主发展,学生能够感受到自主预习对自身学习以及发展的助力作用,就能够在预习重要性意识的推动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
三、传授有效预习方法
(一)掌握读的方法
这里的读是指初步阅读教材,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自主阅读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和理解计算方式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并不要求学生要完全读懂,而是要明确章节知识,并将自身的收获与不解标注出来”。例如,学生在预习“认识小数”一课时,学生通常不理解小数点前以及小数点后两位为什么分别代表元、角、分,就可以在第一板块的“说一说”部分用笔标注一个问号,这样就能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到课堂中寻找答案。
(二)掌握预习方法
有些学生在预习时习惯死记硬背相关知识或者习题计算方式,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应当在预习时初步理解数学概念,然后通过解答题目来浅层次理解数学概念,并在课堂上深度探究。在预习某一例题时,先运用自身的理解与思维方式来进行计算,然后再根据实际答案推理这样做为什么对或为什么不对,从而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通过做来理解
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多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代表着当学生如果通过思考来探知答案时,不妨动手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比如,在“时、分、秒”一课中,“拨一拨、填一填”的问题是关于钟表时、分、秒的换算以及表面的格数,学生不如直接拿起自己的闹钟动手数一数,还有关于“一分钟能拍多少下球、写多少遍自己的名字、心跳多少次”之类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从宏观角度来说,培养学生有效预习习惯能够推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形成。从教师角度来说,培养学生有效学习习惯,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吸收知识的效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从学生角度来说,是为了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小学生数学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