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与重塑:两汉时期的炎帝文化

2022-03-02

关键词:神农氏炎帝神农

高 强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炎帝是人文初祖,炎帝文化是祖根文化。发轫于新石器时代的炎帝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具雏形,经过两汉时期的整合与重塑,炎帝文化渐趋成熟。本文拟从炎帝身份的重塑、政治层面的炎帝、文化层面的炎帝、宗教层面的炎帝四个方面探讨两汉时期的炎帝文化,以期对厘清炎帝文化流变、洞悉炎帝文化实质有所裨益。

一、炎帝与神农氏的合并:炎帝身份的重塑

关于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炎帝与神农氏本为二人,应当分而论之;二是主张炎帝与神农氏并称,可以合而论之。前者符合炎帝与神农氏关系的原貌和历史,后者则反映了炎帝与神农氏关系的嬗变和现实。

先秦典籍对炎帝和神农氏的记述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以《左传》《国语》《山海经》为代表,只提炎帝,不提神农氏;第二种以《孟子》《庄子》《周易》《尸子》《韩非子》《商君书》《战国策》为代表,只提神农氏,不提炎帝;第三种以《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同时提及炎帝(赤帝)、神农氏,但不连称“炎帝神农氏”。《逸周书·尝麦》曰:“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又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赤帝(炎帝)是与黄帝、蚩尤同时期的部族首领,神农则是擅长农耕的农神,炎帝与神农各有事迹,分为二人。《管子·封禅》曰:“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和炎帝皆封泰山,显系二人。在先秦典籍中唯一连称“炎帝神农氏”的是《世本》。《世本·氏姓篇》曰:“姜姓,炎帝神农氏后。”《世本》宋代佚失,现存《世本》为清人所辑,故而“炎帝神农氏”之称是否原来就有,难以判定。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帝系》《世本》皆为炎帝即神农氏。”由此可见唐代《世本》中确有“炎帝神农氏”一说。

西汉典籍或只提神农,如《新语》,或只提炎帝,如《新书》,在同时提及炎帝、神农的《淮南子》《史记》中,炎帝、神农分属二人。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以神农为赤帝”一语,已显露出炎帝与神农氏合并之端倪。东汉的班固和王符真正把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明确地讲“炎帝神农氏”。《汉书·律历志》曰:“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此语可以视为班固对合称“炎帝神农氏”的注解。《潜夫论》曰:“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王符将“炎帝”和“神农”确定为“身号”与“世号”的关系。蔡邕《独断》曰:“伏牺为太昊氏,炎帝为神农氏,黄帝为轩辕氏。”《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1]4皇甫谧整合两汉文献,为炎帝神农氏编写了一份完整的“履历表”。此后“千余年来,大家对于‘炎帝神农氏’一名安之若素,所有的历史书上都这样写了”[2]563。

谯周在《古史考》中不赞成王符合称炎帝与神农氏的做法,坚持分别叙述炎帝与神农氏。清代学者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说:“《汉书·律历志》以炎帝为神农氏,太皞为庖羲氏,后之学者编纂古史,皆遵之无异词。以余考之不然。……庖羲、神农在黄帝之前,炎帝、太皞在黄帝之后,然则庖羲氏之非太皞,神农氏之非炎帝也明矣。”[3]38顾颉刚赞同崔述的观点。徐旭生认为“炎帝绝不是神农”,“这全是受大一统观念的蔽塞,遂以为有相似的行为就是一个人”[4]123-124。龚维英也认为,“炎帝神农氏”的提法“当是战国末期的儒者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而对古史做出系统的综合整理的结果”[5]。

神农氏并非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中国农耕初兴时期的代称。《逸周书·佚文》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周易·系辞》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形势解》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新语·道基》曰:“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尚书大传·略说》曰:“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淮南子·修务训》曰:“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白虎通义·德论》曰:“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神农与农耕密切相关,神农泛指原始农耕时代,也是赠给对原始农耕有卓越贡献者的荣誉称号。

炎帝部族擅长农耕,炎帝因对农耕的突出贡献而被誉为神农,炎帝只是诸多享有“神农”称号的首领当中的一个。炎帝不能完全代表神农,但却可以称作神农。“综合工作人把他们两个说成一人,也不能说他完全无理由”[4]242。“‘炎帝神农氏’的名号是自古就有,还是刘歆创造的并不重要,以这个名号为标志的时代及其种种发明,在历史上确曾出现和存在过,它凝结在很多民俗中,更有大地这部‘史书’为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有赖于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所以‘炎帝神农氏’一语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6]。炎帝与神农氏本为二人,东汉以降,学者对炎帝与神农氏的合并,确实造成了二者事迹上的混杂和史料上的矛盾,给后人认识炎帝和神农氏带来了困惑。然而,炎帝与神农氏的合并既是秦汉时期大一统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与合理性,我们不必将已经合称近两千年的炎帝与神农氏分离开来。继续合称“炎帝神农氏”,承认炎帝与神农氏合并的合理性,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源流,把握农耕文化的本质。

二、政治层面的炎帝:南方帝

秦人继承了雍州天帝祭祀的传统,开创了独特的多元畤祭体系。《说文解字》释“畤”:“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史记索隐》曰:“畤,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也。亦音市,谓为坛以祭天也。”《史记·封禅书》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可见在雍州畤郊上帝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秦的郊祀是以祭嬴姓(秦人的姓)“始祖”白帝为主,风姓(是山东嬴姓的兄弟氏族)“始祖”青帝为辅,兼祭当地土著姬(周人的姓)、姜(与姬姓互为姻娅)二姓的“始祖”黄帝和炎帝,属于先秦时代的“五族共和”[7]139-140。秦人有六畤: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文公设鄜畤,祭白帝;秦宣公设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献公作畦畤,祀白帝。《史记·封禅书》曰:“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是首次有确切记载的官方祭祀炎黄的活动。《史记·封禅书》集解徐广曰:“凡距作密畤250。”秦宣公作密畤为公元前672年,其后二百五十年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畤祭黄帝、炎帝是在公元前422年。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刘邦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刘邦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8]1378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刘邦增补了畤祭黑帝的北畤,终于凑齐了五畤。近年来,畤祭考古取得重大进展,证实雍州是秦汉时期祭祀天帝和五帝的中心。陇南礼县鸾亭山遗址,或为祭祀白帝的西畤。宝鸡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或为祭祀黑帝的北畤,那里发现了刻有“上畤”字样的汉代陶片。宝鸡陈仓渭河南岸的下站遗址,或为祭祀青帝的密畤。宝鸡陈仓吴山遗址,每个祭祀坑里都有农具铁臿,或为祭祀炎帝的下畤,祭祀黄帝的上畤应该距此不远。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8]34《史记·封禅书》载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汉兴,高祖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刘邦起兵时编造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自比赤帝子,以白帝子喻秦,暗示以汉代秦乃天意,为自己建立新政权制造舆论。炎帝因而成为汉王朝的感生帝。

《史记·封禅书》载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时任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后三岁,黄龙见成纪。汉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文帝还听从方士新垣平的建议,立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与原有的五畤一起构成了祭祀五帝的中心场所。在五帝系统里,炎帝位在南方,为南方帝,主火主夏。东汉建立时,光武帝刘秀再度借助“赤帝子”的故事,宣称汉为火德。于是,两汉王朝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土德与火德之争后,终于确定自己为火德。

汉文化是秦文化和楚文化交融的产物,或谓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融的产物。两湖地区神农文化颇为流行,楚人的始祖祝融和炎帝关系密切。《山海经·海内经》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照此说来,祝融是炎帝之后。《帝王世纪》曰:“神农氏本起于烈山,或时称之。”[1]4《水经注·漻水》曰:“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列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出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蒙文通说:“炎、黄二族,至夏遂和辑之验,自炎黄以迄唐虞,始则南北二族,文化各殊,及接触既久,渐以孕育新文化,及于伯禹,遂大成熟,而灿然有辉。”[9]55蒙文通认为炎帝族是居于江汉之间的南方民族。李学勤认为“黄帝、炎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中原的传统,一个是南方的传统”[10]48。也有学者不赞同炎帝神农氏是南方民族的说法。张正明说:“神农氏的遗迹,在今江汉地区较为多见。这是因为羌人和楚人南进到江汉地区之后,把神农氏的传说扩散了。”[11]10西周中晚期,姜姓的周人多数迁居“南土”,有申、吕、许、厉等国,他们把祖先神炎帝也搬到了南方。战国中期以后,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炎帝为赤色,别称为赤帝,就被派定在南方火位了[12]3。《孟子·滕文公上》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楚人许行是战国时期以神农为祖师的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这说明战国时期神农氏已在楚地有较大影响。赵世超认为:“炎帝崇拜在南方广为流行,是因为阴阳五行说广布以后,炎帝被配为南方之帝而造成的。为了使大家在崇拜时有一个物化的对象和形式,所以就造了炎帝陵、炎帝庙。这是战国秦汉时,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13]27李尚英则认为:“炎帝部族迁徙到南方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五行说的影响则为南方很多地方崇拜姜炎文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14]17

高诱在《吕氏春秋·孟夏纪》注里说:“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明确指出炎帝死后托祀于南方。由于炎帝族裔和炎帝文化的南迁,加之五行说的流行,炎帝死后托祀于南方,炎帝主火主夏、位在南方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故而炎帝文化在南方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无论是在传为神农氏出生地的湖北随州,还是在炎帝陵所在地湖南炎陵,都流传着许多炎帝神农氏的传说,都延续着祭祀炎帝神农氏的传统。

三、文化层面的炎帝:以德服人的圣王

《新语·道基》云:“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把炎帝视为开创文明的圣王。《淮南子·主术训》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范围不可能如此之大,然其后裔和文化有可能迁徙、播散至各地。《淮南子·道应训》曰:“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宿沙和神农之间发生冲突了,宿沙之民认为自己的首领错了,纷纷拥护神农,自攻其君。神农之德,由此可见一斑。《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曰:“以神农为赤帝。……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这说明汉儒与基本不谈炎黄的先秦儒家已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一种将炎黄传说与传统儒学糅合的时代倾向[15]357。两汉时期,炎帝神农氏开始进入儒家道统体系,并最终成为道统之祖[16]。

《汉书》基本上沿袭了《史记》的炎帝记载,前代文献中没有的主要有两处:一是《汉书·古今人表》把炎帝神农氏列为上上之人,即圣人;二是《汉书·艺文志》里有6种托名神农的著作,如《神农》《神农兵法》《神农黄帝食禁》《神农大幽五行》《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等。《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强调了圣王世系与贵族血统,后者炎黄并称,其顺序与今相同,却与《国语·周语》中“黄、炎之后”的排序不同,当为炎帝与神农氏合并之产物。王符的《潜夫论》、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有大量记述三皇五帝的内容,大多称引前代典籍,进一步传播了炎帝文化。《潜夫论·志氏姓》曰:“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记述了炎帝的后裔世系。《风俗通义·三皇》引《含文嘉》记:“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风俗通义·姓氏》曰:“万类之中,惟人为贵。……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其对氏姓的记述不限于黄帝、神农的直系后裔如尧、舜、禹等圣王,已经扩展到汉代,扩展到诸多姓氏。这说明汉代的姓氏已逐渐大众化,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愈来愈多的人可以循着姓氏的线索与炎帝等赫赫有名的圣王攀上亲缘关系。许慎之子许冲在进献《说文解字》时自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

张衡《东京赋》云:“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17]148颂扬了炎帝功德。马融《广成颂》曰:“自黄炎之前,传道罔记,三五以来,越可略闻。”[18]1956视炎黄为文明之祖。《越绝书》记载了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的一段话:“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这段话把远古时期划分为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以铁为兵四个时代,这与考古学划分的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相类。此外,《尚书大传》《新序》《新论》《白虎通义》《论衡》《独断》等两汉典籍都有对炎帝神农氏功德的记述和颂扬,他们合力塑造了炎帝以德服人的圣王形象。

四、宗教层面的炎帝:神仙化了的炎帝

《左传·昭公十七年》曰:“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解字》曰:“炎者,火光上也,从重火。”《淮南子·天文训》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吕氏春秋·孟夏纪》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独断》曰:“南方之神,其帝神农,其神祝融。”《白虎通·五行》曰:“太阳……位在南方……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张守节正义曰:“祝融,南方炎帝之佐也。”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曰:“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淮南子·氾论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尚书大传》曰:“南方之极,自北户南至炎风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祝融成了炎帝最得力的助手。

汉代流行谶纬思想,谶是方士们制造的图录隐语,纬是对儒家经书的神学解读和附会,如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祥瑞灾异、神化帝王等。纬书是汉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学说盛行的产物,虽然充斥着神学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不少古代历史和社会资料,其中不乏炎帝神农氏的传说。《纬书集成·礼含文嘉》:“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神农作田道,就耒耜,天应以嘉禾,地出以醴泉”。《纬书集成·春秋元命苞》:“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知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神农八世,而帝临、帝魁,互为存废。”“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纬书集成·春秋内事》:“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也。”《纬书集成·孝经援神契》:“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这些描述中“人面龙颜”“龙颜大唇”“三辰能言”“五日能行”等为神格化的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作耒耜,播百谷”等则为人格化的炎帝。纬书呈现的炎帝神农形象人神杂糅,但神化色彩更为浓厚,是汉代神仙化上古帝王思潮的产物。

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时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更接近于民间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炎帝占有一席之地。《真诰》云:“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19]269炎帝成了天下鬼神之主,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以至陶弘景解释说:“炎帝,神农氏,造耕稼,尝百药,其圣功不减轩辕、颛顼,无应为鬼帝。又黄帝所伐大庭氏称炎帝,恐当是此,非神农也。”[19]269陶弘景认为此炎帝非神农,乃大庭氏。陶弘景还说:“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20]293他认为酆都北阴大帝就是北太帝君,就是炎帝大庭氏。

汉画像石更加直观地展示了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流行于东汉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河南、四川、陕北和晋西等地。山东嘉祥武梁祠右壁的古帝王图描绘了伏羲和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古帝王,每位古帝王的画像上均有榜题。神农氏像铭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高度概括了炎帝神农的功德。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墓室门侧,有两幅相对应的石刻画像,东侧为《黄帝升仙》,西侧为《神农采药》。《神农采药》中的神农,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右手执耒耜,左手牵凤凰(形似孔雀),右上方有蟾宫玉兔,下方是一头有翼衔草的神牛。神农与黄帝同时出现,相对而立,这在汉画像石中极为少见。山东临沂白庄出土的画像石,上部为操蛇之神,疑为伏羲,中部为一戴笠执臿羽人,疑为神农,是一个农业始祖与羽化仙人结合的形象。陕西绥德出土的墓门立柱画像石,左立柱上部有一人身蛇尾的形象,左手握仙草,右手执嘉禾。神农是传说中的农神和药神,嘉禾和仙草是神农的典型手持物,这个形象“似为神农氏”[21]45。在四川新津画像石《神农与苍颉》上,神农左手执杖,右手举物入口,作尝草状;苍颉手举一三歧之物。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将军冢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两位神人披发草衣,对坐于树下,左边神人下刻有“苍颉”二字,应与苍颉造字的传说有关。右边的神人手持草药或禾谷,下面有榜无题,应为神农无疑。将神农与苍颉并列呈现,这是对文明肇创者的歌颂。神农尝百草以治病,苍颉观察鸟兽印迹以造字,都惠赐于人类,只是形式和方法不同而已[22]16-23。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在山西离石马茂庄出土的一件画像石的下部,有位持笏站立、人身牛首的神人,其身前有嘉禾,身后有神木,很有可能是炎帝神农氏。汉画中的炎帝神农氏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古帝王身份,又有圣王形象,但神仙色彩更为浓厚。

两汉时期整合了炎帝传说,重塑了炎帝身份。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炎帝文化演变为炎帝神农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辐射区域更广。两汉时期的炎帝神农氏既是发明农耕的农神、以德服人的圣王,又是护佑刘汉王朝的感生帝、五方帝中的南方帝,还是掌管鬼神的北太帝君,呈现出人神杂糅的多元面貌。在炎帝神农氏的多重形象中,尤以农神和圣王最为突出,这就彰显了炎帝对早期农业的贡献,强化了炎帝人文初祖的地位。

猜你喜欢

神农氏炎帝神农
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筑健康新长城
神农氏的清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