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中学历史校本作业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
2022-03-02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郭毅芳
□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郭毅芳
细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培育皆依赖于三个步骤:读、思、达。读,即信息的提取输入,涉及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思,则是对信息的辨识理解,涉及教学过程中历史解释的方法引导;达,即对信息的概括表达,涉及家国情怀的培育,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从简单知识的掌握到理解,再到运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将知识逐渐转化、内化为核心素养所力求的品格和能力,契合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本文在“读思达”的教学法架构下,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力求探讨如何有效进行中学历史校本作业的开发与实践,实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困惑的点拨者和学习资源的挑选、整合者,实现从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而确保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一、开发校本作业的过程与实践中要有明确的课标意识
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联系世界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本课内容为《全球航路的开辟》,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本课课标的关键词有四个: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流动、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从分散走向整体。
学生应该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概念,理解“新”在何处、为何为“新”。对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有清晰的认知。
全球性流动,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同时也是动因。学生应该深刻理解西欧人希望全球性流动的时代根源,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时代动力,理解世界历史在纵向上由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引起的诸多变化。
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不仅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有变化,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葡萄牙近两百年的航海探险中,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化,使得远洋航海成为可能,为新航路开辟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从分散走向整体,是新航路开辟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定位,全球海路大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重要节点,学生应该理解此时历史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对本课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和学科素养进行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的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大航海时代”,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全球联系从此建立并带来了人类历史全方位的变革。因此,本单元的题目为“走向整体的世界”。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单元,世界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第一、第二单元所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也为下一单元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做好铺垫。本单元围绕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全球联系及由此引起的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展开,有三个要点:一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二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三是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是本单元的一大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生应对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根源和时空条件有全面的、充分的认识。
三、聚焦“读思达”教学方法
在开发校本作业的过程中,要立足新课标,在“读思达”教学法的架构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读”要提供足量的新航路开辟的史料,以此充分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思”是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的基础上,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扩充形成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的思路。“达”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讲述。
四、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是整体情况。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史料素养。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其次是已有基础。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九年级上册第16课“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提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如下:
(1)你知道新航路为什么被称为“新航路”吗?
(2)你能在地图上画出15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致统治区域吗?
(3)你知道航海家去东方寻找什么吗?
(4)你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哪一个半岛吗?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吗?
(5)十五世纪的中国为什么未能开辟新航路?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1)(3)(4)这三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可见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第(2)个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并不能正确指出十五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致统治区域,可见很多同学的时空观念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师在设计作业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地图的运用,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第(5)个问题,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很多学生对处于同时代的中西方认识不充分,在设计时应补充同时代中西方对比的内容,引领学生的全球史观视角。通过课前调查,可大体看出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内容已有初步了解,因此在设计校本作业时以及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讲述上应有所取舍,适当补充十三至十五世纪西欧人对于海洋的探索,并通过中西方航海的对比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五、推进深度学习,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校本作业的设计应立足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读思达”的推理式学习法的形式进行设计。“读”方面,选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学生有效阅读及信息加工的能力;“思”方面,以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如设置问题链“哥伦布要到哪去——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能去”,开展原因的分析,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实思考,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问题驱动下训练学科思维;“达”方面,以“自主思考——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历史概念的有效学习,从而推动有效教学,鼓励学生有感而发地表达,有主见有创见地表达,以此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作业设计以及实践,笔者认为,建构在课标意识以及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推理式学习基础上的历史校本作业设计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问题驱动、阅读思考、真实表达、立足生情,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真正实现教改路上新的突破。
附校本作业设计:
1.十四至十六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
A.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B.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
C.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D.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2.1521年,“维多利亚号”船长因为环球航行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纹章。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围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上面是个地球。这枚纹章侧面印证了( )
A.香料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
B.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
C.世界各地新物种的频繁交流
D.“物竞天择”进化理论的正确
3.“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国际人口的迁移,并且完成了世界史上从保守型移民(指受生态驱使的移民,在前工业化时代,尤其在欧亚大陆频繁发生)向变革型移民(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来消除世界各大洲、各种族相对隔阂状态的结果)的转变。”这一转变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本主义萌芽
C.工业革命 D.殖民掠夺战争
4.《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航海家探险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5.下列材料节选自一封书信,其中标注①的是( )
耗时三十三天从加那利群岛驶抵西印度群岛。沿途发现许多人口众多的岛屿……替二位陛下一一占领……第三座命名为“费尔南迪纳”(西班牙国王),第四座命名为“伊莎贝拉”(西班牙女王)……我抵达 ① 时,沿着北海岸向西行驶,发现它的面积如此之大,我认定自己到达中国境内。
A.英国 B.好望角
C.土耳其 D.古巴
6.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地海外殖民掠夺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7.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8.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可以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扩大,而且规模愈来愈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2)有人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中学历史校本作业开发与实践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课后再通过校本作业进行巩固,充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解释、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坚持训练,通过量变引发质变,促使学生进一步将这种能力内化为历史核心素养,当碰到课本外的历史知识时便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