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步入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之困和破解之策
2022-03-02■晋英
■ 晋 英
劳动教育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基本要求,关系到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专门教育领域[1]。自此,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与推进成为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学生阶段作为塑造劳动人格,培养劳动素养与提升劳动能力的关键期,尤其需要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课程设置,在于课程如何有效运行,劳动教育课程化就自然成为我以急需面对的话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课程化即劳动教育以课程的方式呈现,是为了劳动教育而设计的课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而开发的一系列组织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发挥着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也与其他学科融合发挥着劳动教育的综合价值。
(一)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劳动教育的科学性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劳动教育课程化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劳动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系统性地传授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性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沟通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桥梁,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经历中感悟劳动、热爱劳动、收获劳动成果,从而实现科学理论世界与社会实践世界的融合。因而,只有将劳动教育课程以课程化的形式呈现在学校教育之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采取多样化与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选择丰富化与渐进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并配齐足够的劳动教育经费、师资等物力与人力保障,才能有力地推动其科学化开展。
(二)劳动教育课程化是体现劳动教育时代性的应然要求
任何时代,劳动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都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都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历史发展轮廓就是劳动教育时代性的一个缩影,是体现劳动教育时代性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2]。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并列。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劳动教育政策文件,指出要在大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在时代的推动与国家的政策方针指引下,不断地调整变革,劳动教育课程在政策文件中得到要求与确立,但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全方位地阐释劳动教育的本真内涵,实现劳动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合理性回归与适应性转化,就要立足于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运行。
(三)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加强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实然路径
纵观历史,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劳动教育的良性发展,但劳动教育开展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桎梏所在。劳动教育课程化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劳动教育无效与无序的状态,利用课程独有的特性设置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提升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劳动教育课程化能高效率地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增进彼此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落实中保持一致性,形成推动劳动教育顺利展开的一大动力。[3]
二、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实之困
长期以来,各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在实践育人与协同育人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确实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课程化实施寸步难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桎梏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国家教育目标负有责任,更表达着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承诺[4]。但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却处于“缺位”的状态,究其根源在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化。首先,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呈现普遍不重视倾向,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口号。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教育教学活动偏离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其次,一部分人对劳动教育存有误解:一种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惩罚手段”,矮化了劳动教育的意蕴;另一种则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课外实践活动,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零散规划:具体实施的拦路虎
近年来,劳动教育持续保持高热度,但具体实施上仍处于分散状态,步入形式主义的窠臼。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失调,内容重复倒置、衔接不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生活的体验,脱离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生活性。其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控力度不强。大多数地方仅在国家政策文本的指引下设置相关的文件,但文件的实施流于形式,监控体系有待加强。学校混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边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最后,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5]当前,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也缺乏劳动工具、劳动基地等物资保障。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不能仅仅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重要的是向课外延伸,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而这一切都脱离不了国家、社会财力物力的支持。
(三)专业化不足:师资队伍的绊脚石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实践体验的统一,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桥梁作用。目前,承担劳动教育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脱离的问题,造成“孤军奋战”的局面,不易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第二类是兼任教师,数量上占比大的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其次是其他学科教师。这一类教师劳动教育知识专业化不足,囿于个人能力与精力,难以保障学生接受系统化与实践性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化需要职业化与专业化兼顾的教师来组织教学,因而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和专业综合能力也是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的关键性要素。
三、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破解之策
有效缩小劳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归根结底取决于正确劳动教育观念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成效。这一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施效果。劳动教育课程化既是实现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与传统观念合理传承与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纠正教育理念,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学科地位
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需要更新国民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改变片面观念,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用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做支撑。这一内容体系既包括传承又容纳创新。社会各界要积极转变固有的限制人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重新审视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本真内涵,促进传统劳动教育与现代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政府各部门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做出重要部署,明确学科地位。其次,学校要敢于面对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有效发挥沟通家庭与社会的中介作用,保证劳动教育的课时数量与教学质量,坚持校内外劳动相结合,为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提供必要的多方位支持。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提升人以对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的认同感。最后,教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政府、社会和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利用自身的优势助力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施同样也要依赖制度的管制与约束。
首先,政府要发挥支撑作用。政府在动员社会各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保障方面具有协调统一的作用。政府要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在劳动教育具体实施上的职责,定期开展会议以及不定期走访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确保各部门的实施效果。设立劳动教育的专项经费,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校外“第二课堂”提供必要的基地保障与工具保障。同时,积极承担社会、企业、行业、社区与学校间的沟通联动责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确保学生在生产性劳动与社会服务性劳动中的参与力度。其次,家庭要体现基础作用。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中,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将学生在家庭中劳动的表现列为家长会中的一项展示成果,提升家长对子女的劳动教育正面引导价值。最后,学校要突出核心作用。学校具备的劳动教育资源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学校教务部门应定期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专项检查,同时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研究,兼顾督查与研究。在学生评价制度建设方面,主张过程与结果并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将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在与同伴共同参与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陶冶自身的劳动情感。
(三)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专业保障
教师是连接教育与教学的关键性要素,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我以必须从多角度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劳动教育课程化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首先,从源头上解决师资供需失衡的问题。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专任教师的缺口较大,这一问题是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可以在大学设置相关的劳动教育专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劳动教育中来,在了解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热爱劳动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为劳动教育课程化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学校可以在本校现有的教师中吸引优秀的教师以转岗或兼任的方式担任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解决劳动教育课程师资方面的暂时性短缺问题。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来兼任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让学生理性认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关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职业观。
其次,强化培训,以保障师资质量。教师数量的增加是扩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广度,教师质量的提高则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度。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强化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协同保证新任教师的培训课时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以及培训结课上评价的严格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新教师的劳动观念与教学方式,提高劳动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
最后,依靠教师自身的反思成长提升理论自觉性。教师对课程的及时反思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主动培养自身对劳动教育的动机与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展自己的职业视野,积极参加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培训会议,在培训过程中借鉴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创新性取向,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一个行动的研究者与反思者。